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唱晚岭南应无悔

作者:胡经之 来源:《我的光辉岁月——深圳散文四十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13 人已围观


文化交流的扩大,拓展了学术视野,即使是文化研究,可做的课题也甚多,大可不必在羊肠小道、独木小桥上你挤我推。

学术研究如果符合文化交流需要而为人称道,这本身就是令人高兴的事。当我把数十年读书所得的美学资料集编成《中国现代美学丛编》《中国古典美学丛编》数种在中华书局和北大出版时,我的本意只是想把自己在攻读副博士研究生时从北京、北大、南大等图书馆中读到的难得资料分类整理,以供以后治学的参考,没有想到竟会引起海内外学者的注意。台、港一些同行告诉我,他们几乎都藏有我的著述,注视着我的学术动向。这使我感到欣慰。

三十年代的封闭,使我们长期不了解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我到深圳后,较早从香港学者那里获得一些信息,但仍感残缺不全。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我为文科主编西方文艺理论教科书,我从深圳去香港多次,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搜集了不少资料,得到了香港学者饶宗颐、袁鹤翔、黄德伟以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佛克马教授的帮助,才得以完成数百万言的系列教材。

文化交流促进我们的学术研究拓展更广阔的道路。在我最近参加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我坦率地告诉台湾和香港学者,我所著《文艺美学》的书名,就是受台湾著名学者王梦鸥的启发而题。还在七十年代,我集中精力研究《红楼梦》时,就读过老一辈学者王梦鸥的红学著作,甚感敬佩。由此我又读了他的一本文艺评论小书,深感他所说的文艺美学,实在应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文艺学和美学的融合,就应命名为文艺美学。于是,我在八十年代初的中华全国美学会上提出了,在艺术院校、中文学科,应发展文艺美学,以区别于哲学美学,美学老人朱光潜和王朝闻都很赞同。

接着,我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首先招收文艺美学硕士研究生,为建设文艺美学这一学科尽了心。如今,眼看着我培养出来的文艺美学硕士,分布北大、北师大、上海师大、人民日报,有的已提升为教授,有的已成为博士,他们所招的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中也有文艺美学,我怎能不感到欣慰!我的《文艺美学》一书的写作,虽开始于北大,但完成于深大。

安家何必只故乡,乐业亦可去天涯。终于在深圳落地生根,成了深圳人。我的老伴、女儿都相继来了深圳。在这里,我除了研究、教学,还时常写些评论、随笔、散文,敦促自己面向深圳。承蒙深圳人不弃,选我为作家协会主席、美学学会会长、文联副主席,使我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了解深圳,根也越扎越深。前不久,仍有友好劝我回北大去当博士导师,还有一所著名大学邀我去当文学院院长。我感谢朋友的好意,但都婉言谢绝:我已不想离开深圳。

深深感谢国内外文化学术界的许多友好,并不因为我离开了最高学府而厌弃我,仍然邀我参加不少学术会议,使我得以同国内外文化学术界保持着密切联系,使我能经常同国内外文化学术界进行交流,不致闭目塞听,故步自封。

也许是幸运,本来以为只有名校教授们才能得到的荣誉,竟不期然地降临。去年,国务院颁予我国家突出贡献证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希望我在深圳仍能发挥我的学术优势,鼓励我和华南地区学者联合,为华南增设文艺学博士点做出贡献。

若果能如此,将能吸引台、港、澳、东南亚及华南的青年学子来广、深攻读文艺学博士,扩大文化学术交流,为华南做一贡献,当为此一搏。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与不成,处之泰然。我的关注仍将是特区的文化教育。

十年辛苦不寻常,眼看深大在成长。尽管不尽如人意,但这是咱们深圳人自己的大学,大家都为之付出了心血。眼看十年前的荒滩野岭,如今已是郁郁葱葱,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向社会,怎能不欢欣鼓舞!新的一代在成长,发展道路更宽广。学生走向了社会,有献身公务、服务社会的,也有经商发达、出国开拓的,我都为之高兴、祝福。也有学业有成、继续深造,有志于学术事业的,我为学术界庆幸,不必担心后继无人。三年前,香港学生何子健要我为他推荐入北大攻读硕士,如今,他又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了,能不为他高兴!

江海后浪推前浪,岁月匆忙不饶人。在这不断流动、颇有活力的特区天地里,希望属于年轻人,但我们这些进入老年行列的人,恐亦不能松懈,尚需继续努力,免得将来愧对余生。终老海滨须勤奋,唱晚岭南应无悔。以此自勉,亦以此自慰。

深圳大学创建十周年有感而作
1993年夏
选自《胡经之文丛》,作家出版社,2001年8月版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