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关于雕塑《闯》的一段故事

作者:赵倚平 来源:《我的光辉岁月——深圳散文四十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16 人已围观

1993年7月前后,老深圳博物馆门前的草坪上耸立起一尊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巨大的金属雕塑:一位肌腱发达的巨人,正用力推开一重大门。矗立之初,雕塑没标名称、作者。但雕塑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注目,路过的人都不由自主地走过去,在那里留影纪念。同时,它也引起了新闻界的关注,一时间,《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特区党的生活》等报刊都先后刊载过它的照片或用它做封面封底,电视上也频频出现它的镜头。但对它的命名却说法不一,有的名之曰"开放",有的名之曰"巨人"……直至今日,它仍然让经过的人们流连、回味。
那么,这尊雕塑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命名,进而又是如何竖立在博物馆门口的呢?我正好是它诞生的见证人之一,就来把这段历史述说一下。

事情得回溯到1992年8月全国沿海开放城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会筹展期间。当时全国20多个沿海开放城市都要把自己的改革开放成果拿到北京向中央和全国人民汇报,深圳作为最早、最好的经济特区,如何全面展示自己的风采?时任深圳展馆筹展办总策划的深圳市投资促进中心干部郑建平在筹展过程中萌发了用一尊主题雕塑来表现深圳过去10年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做出的贡献和深圳人精神风貌的创意。在苦苦的构思中,他受中国画廊门前推开艺术之门的女神雕塑的启发,并把它点化、升华,于是,一个能够表现重大政治题材的全新的雕塑创意诞生了。
郑建平对雕塑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构想和要求,交由深圳大学建筑艺术系雕塑实验室和广州美院雕塑系共同制作完成。

该雕塑人体造型为铜质,体魄健壮、表情坚毅,表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大门为不锈钢,高度5.3米,连同基座约7米高。果然,它不同凡响,于1993年3月在北京举办的有20个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参展的展览会上,成为深圳馆乃至全展场最具视觉冲击力、最吸引观众的"焦点",并成为统领全馆的象征。专家们认为该雕塑达到了政治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深圳展馆最终以其鲜明的主题、浓郁的时代色彩、壮阔恢宏的气势,在整个展览中一枝挺秀、独领风骚,夺得了这次展览的最佳设计奖。

当时,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在筹办共和国国史陈列,馆长闻讯前来深圳馆洽谈,建议将该雕塑搬进国史陈列的改革开放厅,作为永久性陈列,但因雕塑超高才不得已而放弃。后来遵照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领导李灏、厉有为同志的指示,该雕塑运回深圳,安置于博物馆门前,成为深圳的又一人文景观。

这尊雕塑的创意者郑建平先生曾对该雕塑有如下解释:其名为《闯》,取自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对深圳经验的高度概括,集中到一点就是敢闯。寓意有三:一是率先推开国门,对外开放;二是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三是打破“左”的思想牢笼,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无怪乎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说,《闯》在深圳的第二个十年中,应该继《拓荒牛》之后成为深圳精神新的象征。

转瞬已近二十年,铜像经风沐雨,今天,依然还是上镜率最高的人文景观之一。而当年催生它的郑建平先生,自此之后,在设计展示领域一发而不可收,在继续担任了深圳和广东省几次全国性展览的总策划和总设计师并连获全国大奖之后,华丽转身,自己创立公司,在创意设计界大展拳脚,业务遍及全国各地,成为全国知名的展示、主题公园、旅游创意方面的专家和策划大师,其城市标志性作品已获得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抚今追昔,不禁感慨系之!
选自《深圳特区报》2010年6月7日

很赞哦! ( )

上一篇:游园不惊梦

下一篇:最后的疍民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