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城中村

作者:张茂 来源:《我的光辉岁月——深圳散文四十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16 人已围观

第一次进入城中村的时候,我对城中村没概念,我住的都是公司的集体宿舍。从来没有想要到城中村来租房住。我坐公交车从关外进入关内,在堂嫂说的一个公交车站下了车,堂嫂已站在站台上等我。她带着我走过一条繁华的城市街道,七拐八转就到了一个竖立着高大石牌坊的住宅集中区。进入村口,除了一条四五米宽的主街道,其他的都可以说是小巷子,就是主街道两边也摆满了各种摊位,显得拥堵与混乱。我跟着堂嫂转过几条小巷子,就到了一幢楼下面,门是时刻都关上的,谁进入谁开门,随后就又关上,门户很紧。顺着窄逼的楼道爬上五楼,就到了堂哥和堂嫂租住的房间,一房一厅的格局,还算好。这是我第一次到达城中村,对城中村的情况我完全是陌生的。

再次进入城中村,是在一个夜晚,时间已经接近凌晨两点。我去参加聚会,喝了些酒,聚会散后已很晚,公交车早停运了,没办法回到关外。我就打的按照记忆中的线路寻找这个我唯一一次进入过的城中村,准备去堂哥那里将就一晚,第二天再回关外工作地。我下车的地方下得远了些,幸好我记忆力不错,顺着路走。明明记得不远的,走了许久,走出了一身汗,方位才慢慢清晰起来,看到了那个城中村村口高大的石牌坊。我顺着村口进入,走到了头,才发现走错了。又是夜晚,我靠着感觉辨别方位,在城中村里徘徊了好多个来回,终于来到一幢楼下。我不太确定,试着按了楼下的对讲机,发出的声音听着陌生,我知道我搞错了。我知道就在附近,兴许是喝了酒,头晕着,反正就确定不了方位,再说了,大半夜的,我还是不要找了,也打扰别人。我又顺着城中村的街道溜了出来,知道旁边有个网吧,就去上网,第二天再去找总不会找错。在网吧玩了一会,就趴在桌子上睡到了天亮,第二天再返回去找,一下子就找到了,就是我按对讲机旁边的那幢楼。

大概一年后,我再次进入这个城中村,这一次,我是准备永久地待在这里了。我把行李全都带了过来,我暂时住在堂哥租住房子的客厅里,客厅还算大,占个角就睡着,也没有买床,一是没什么钱,二是根本没那个意识。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频繁进出城中村。早上上班时,大量的人一群一群地从城中村的各条巷子里往主街道汇聚,然后从村口涌出,坐上村口两个方向的公交车,各赶各的路去上班。在城中村的主街道上,街道两边摆满了各种摊位,早上有卖各种早餐的,有粥、包子、豆浆、油条等,很多人拿着边吃边走往村口的方向。我上班的地方比较偏僻,坐公交车不顺路,两头都要走出很远,所以我只好走路,还好不算太远,走快点十多分钟能到。于是,我就每天走路上下班,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半年,我算是开始了解并熟悉城中村了。

我对城中村的了解开始于我堂哥与堂嫂的离开。作为在这个城市唯一的亲人,他们要去北方一座城市发展,他们一走,我就孤独无依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从小到大,我都是在别人的照顾下生活的,而这一次只有自己。堂哥走的那天,请我喝酒,我们去了夜市边上一个烧烤摊位上,喝了很多酒。堂哥说这一走,不知道我们兄弟何时才能再见面。那一晚,我们放开来吃,放开来喝,畅快到了大半夜。我真不舍得他们走,平时都在忙着各自的工作,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虽然说住在一起,但晚上都很晚才回到家,寒暄几句就休息了,似乎还很少坐在一起喝着小酒聊着天。城中村的夜晚是灯火通明的,一直到半夜三点,都是人来人往,虽然比白天少很多,但总有人进出,不间断。

堂哥走后,我搬到了一个同事租住的一幢楼里,是两室一厅的格局,我去以后,我们两个人一间房间。我花了四十块钱从城中村的二手交易市场淘来一张旧的木板床。没有想到的是,这张床竟然陪伴了我四年多时间。去买这张床时,同事和我一起去的,他比我精明多了,对城中村也比我熟悉。他在前,我跟在后面,一连串街走巷看了好几家二手买卖店铺,他们以倒卖二手的用品为业,像床、床垫、凳子、桌子等,城中村里做这样生意的有很多家,只是我不知道而已。在城中村还集中着一批专门帮人搬家的人,他们人手一辆三轮车,车上写着一个牌子,搬家什么的。同事帮我选中了床,开始和摊主讨价还价,摊主要六十,同事只给三十,拦腰砍,后来在四十块陷入僵持。同事最后说,好了好了,我不跟你讲了,四十就四十,但你得给我送过去。摊主本想再说什么,想了想,还是默认了,开始装床板上车。

后来住久了,我就知道这里叫丁头村,但村口的石牌坊上并不是这三个字,而是塾溪里。城市里有很多像丁头村这样的城中村,我去过几个,但都只是短暂的居住或停留,最出名的就是白石洲和上下沙了。我在丁头村一住就是多年,直到最后离开这座城市,我从未搬出过丁头村,即使搬家也是在村里搬来搬去的。住在里面的同事也多,不夸张地说,丁头村的各个巷子都布满了我的脚印,我可以凭着记忆画一张地图,要是到现在没太大变化的话。我知道村口左边有一家面包店,右边是一家药店,村口第一家是烟酒店,中间有个理发店,对面有家小超市,再往前有家照相馆,旁边是一家水果档,再往里有家米粉店,对面是凉茶店,再往前是一家粮油店,带有肉类、蔬菜等。里面有几家火锅店,最有名的是鸡煲,当时二十五块钱一锅,我和同事们常聚在此,外加喝点啤酒。

我租住的楼下是一家糖水店,我和糖水店的老板关系很不错。长年累月的交往,已经算是老朋友了,每次休息都在他家店里坐着聊天。我离开后,每次出差只要一有机会,我就会回到这个叫丁头村的城中村,去他的店里坐坐,有时也去他家里住一晚。老两口都上了年纪,但小生意做得挺好。他们在城中村旁边买了一套二手的不算大的房子,靠在城中村的生计供在老家的子女读书,还算富足。城中村对我这样的打工者来说,是收容所,也是驿站。当我们在城市无法扎根时,城中村收容了我们,当我们终究有一天选择离开时,城中村就成了我们人生路上的驿站。

选自《南方:底层打工者的时代记忆(1999—2009)》,
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