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恬静的边境小镇 洪 洋

作者:周立民, 陆其美 来源: 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4-10-14 人已围观

我不曾料想到,这个边境上的街市竟是如许安宁而恬静,甚至有点乡村小镇的风味。那天上午九时半,我们乘一辆面包车从深圳市区出发,行驶十余里,过一哨口,哨兵逐人查验边境通行证后放行。过哨口不多时,汽车右侧连绵的山峦下,出现了一条条铁丝网,铁丝网为双层,夹着一条曲曲弯弯的公路,随着山势逶迤向前。每隔十余公尺,有一盏大灯。同行的一位广东同志告我:“这就是中英边界。铁丝网是英国人建造的。到夜间灯光通明。”这时,我看见一辆汽车,在那铁丝网夹峙的公路上行驶,显然是港英方面的汽车了。前方小山顶上有一座岗楼,显然是英方的边防哨所了。心中蓦然感到不快,这分明是祖国母亲躯体的一部分,却生生地被割裂开去。念中学的时候,读到历史课的近代史部分时,少年的我心头充满了屈辱和激愤。

1842年,英国政府逼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首先强占了香港这弹丸之地。1860年,英政府进而逼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将“粤东九龙司地方……并归英属香港界内”。1898年,清政府又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把九龙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南的土地租给英国,称为“新界”,租期九十九年。就在划定新界界线时,把沙头角割成两半,一半属港英当局,一半归中国宝安县管辖。这条小街从此被叫作“中英街”。

汽车穿行在梧桐山的群峰间,驰过一个山顶,朝下一看,一汪碧蓝的海水直铺展到天边。这便是大鹏湾。在它西侧的岸边,有一溜黑压压的房屋,便是沙头角了。艳阳当空,四野的香蕉林和棕榈树的阔叶,显得更加青翠。沙头角后边的小山上,也是茂林修竹,风光甚美。我们步入沙头角的街口,两边全是商店和货摊,摆满了色彩缤纷的衣衫、折叠伞、罐头食品和各种高级的电器用品、日用百货。街面不到二丈宽,酷似中国南方乡村小镇。我原以为所谓“中英街”,不外是一条街分成两段,各管一段罢了。走到街口,迎面看见街心竖着一块石碑,同行的人附在我耳边说:“那石碑就是地界的界碑,左半边是我们的,右半边便是港英地界了。我们留心不要走到右边去了。”
 
我细看那石碑,上边果然刻着“光绪二十四年”和“中英地界”字样;一面中文,一面英文。我感到十分新奇。同是一条街,分属两个国家—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1再看这街面上,行人熙熙攘攘,自由来去,和一街市并无不同之处。不一会儿,我们便从街头走到街尾了—原来这条街只有一里路长,大多是平房和简易房屋,倒是宝安县所管的半边街上,矗立着几座楼房,是新建的百货公司和绸布商店。

顾客如云,每人都提着、背着鼓起的小包。营业员的态度和蔼、耐心,我亲耳听见一位女营业员在顾客付过货款后,微笑着向顾客道声“谢谢!”—我们见的那种冷漠和倨傲居然被涤荡净尽了。在接近街尾处,有一岔路,是通往九龙和香港的。隔着一条小涧,是又一条街,已经纯属港英的了。我远远看看那街上悬着“××钱庄”“××金号”的招牌。往回走的时候,我看见两个穿黑色警服的港英警察,站在一家商店屋檐下,很随便的样子;在斜对面一家百货商店门前,也站着两位中国边防警察,绿上装、蓝裤,也是很轻松的样子。

小镇没有争吵和喧嚣,店主和顾客全都很温和、有礼。我们出于好奇,走一家,看一家,问一家的货价,得到的回答及时而周到。下午一时许,我们一行人离开沙头角,凡携带物品的人都要在街口接受海关的检查。按规定,每人只能买不超过五十元港币的物品,一切电器均严禁携带入境。但除对电器严格控制外,许多人所买物品均远远超过港币五十元,海关人员似亦不十分注意及此。

步出小镇不远,再回头看时,顿时想到:走遍了这条“中英街”,几曾见到半个英国人?小街两边的居民全是中国人,全是同胞手足!无怪它是如许安宁而恬静了。我国政府不久前已经庄严宣告,将在适当的时候收回香港,恢复我们神圣的版图。到那一天,这大鹏湾边的小镇,定会是更加繁荣兴旺,像大鹏展翅翱翔。
 
(选自《来自特区的报告》,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11月版)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