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深圳觅路记 巴 桐

作者:周立民, 陆其美 来源: 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4-12-06 人已围观

每隔一段不长的时间,我便因事到深圳去。然而,令自己也感到诧异的是,几乎每一次都迷了路。

路,也许是最能展示一个地方风貌的标志。深圳的路,是这个城市最敏感的触须,一个新邨刚破土,一幢华厦刚打桩,它就立刻伸延到那里了。

深圳的路,是这个城市最活跃的细胞,它每延伸一米,每扩阔一尺,城市的肌体就随之茁长壮大。

深圳的路,是这个城市最灵动的脉搏,让每一个踏上这块南国热土的人,感受到时间、效率的价值。

这里的路,变化得太大、太速,令人目为之眩。每当我伫立在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崭新的路口,经常不辨方向,望“路”兴叹!

有趣的是,深圳的“的士”司机居然也迷路。的士司机向有“活地图”之称。在香港,你迷了路,或者找不到地方,只要截一部的士,便可安然到达。而深圳急遽变化的道路,竟令“活地图”也犯难了。

前不久,我们去深圳探望一位内陆省份的远方来客,随着回乡客万头攒动的人流,出了罗湖海关,招了一部的士,要司机开往客人下榻的北江酒店。

“北江酒店有两家,你们要上哪一家?”

“红里东路那家。”也许是我们半咸淡的粤语,司机听不清,他又问道:“哪一个‘里’字?”

“就是公里的‘里’。”我们比画着,仍无法使他明白,便写在纸条上递给他。

“对不起,这条路没去过,不知在哪里。”

再问他有没有“红里路”,答曰:也闹不清楚。这算什么“活地图”?我差点火了。司机倒是个好性子的人,他一面擦车一面说:“前边不远还有两条路,一叫红荔路,一叫红岭路,两条路好像都有北江酒店。要不要去看看?”

这么巧!三条路,路名只差一个字,但粤语又读音相近;两个地方又都有叫“北江”的酒店,无计可施,只好都去,碰碰运气,宽敞笔直的大道宛如一条拉链,而的士恰似链扣,将两旁的景物收拢来,摄入乘客的眼帘。车窗外徐徐掠过: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鲜艳悦目的广告招牌;最令人瞩目的是,沿着大道的主干抽枝分蘖般生发的新道路—它们孕育着一座座未来的新街市。

我们在林立的招牌中,没发现“北江酒店”。司机只好下车问路,返回后,抱歉地说:“找不到,也许是我记错了。但红岭路肯定有。”他遥指前方,果见“北江酒店”的霓虹灯牌,在晴空丽日下闪闪生辉。

“你不是本地人吧?”我带有挖苦地问。“我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司机朗声答道,语气里充满自豪。他似乎悟出我话中有刺,又解释说,“不过,深圳人也不认得深圳啰!过去巴掌大的地方,如今可以跟国内任何大城市媲美,才四五年的光景,做梦也想不到啊!就说这红岭路吧,小时候我在那里打柴割草,岭上的一草一木数也数得出,现在却要向别人问路,我自己也觉得滑稽哩。但是有什么法子呢?一下子冒出这么多路,这么多楼房,这么多公司……”

司机滔滔不绝地夸着自己的家乡,一段不短的路程不知不觉间已在轮底消逝。我们到酒店的服务总台一问,果然有此旅客,但因急事到太平洋贸易公司去了,留言让我们到深圳特区报社去找他。司机便执意要免费再送我们一程。到了深圳特区报社,正逢星期日,无人上班。向门卫打听,一问三不知,这真叫我们进退两难了。我们沮丧地在大厅找个地方坐下,守株待兔,希望他会突然出现。在短短的时间里,我们见到不断有人进来向门卫问路,从他们的装束和口音中,可以辨别出南来北往的旅客都有,他们都在这个飞速发展,但通讯—特别是电话跟不上发展步伐的城市里,成了“迷途的羔羊”。

过了约莫半个多小时,门卫欣喜地招呼我们:“太平洋贸易公司的经理正好来了,你们问问他吧。”胖墩墩的经理听我们说明来意后,笑容可掬地说:“他现在我们公司的招待所。”经理把我们领到报社门口,指点着:“向前直走两百米左右,穿过一条小巷就是巴登村,我有事不能带你们去,请原谅!”他抱拳示歉。我们吸取教训,向他追问路名门牌。

“对不起,那个地方刚发展起来,就像刚诞生的婴儿,还来不及取名哩,你们上那儿再问问,地方不大,不难找的。”

我们就前往巴登村。果然地方不大,不过半公里的范围,但密密匝匝尽是七八层高的新楼,纵横交错的街巷在高楼底下蜿蜒,像夹在万仞绝壁下湍流的小溪。上哪儿找呢?站在十字路口,我们再次陷入彷徨。

俗话说“路在嘴边”,问吧,逢人便问。然而,这种古老的屡试不爽的办法失灵了。我们向十几位带有浓厚宝安口音的当地老街坊打听,结果都是摇头摆手,答曰:“没听说过。”一位老者对我们说:“这里新公司多如牛毛,没有挂牌号,好比大海捞针哩!”

我们只好拖着疲惫的脚步,悻悻地踅回深圳特区报社。本来不想打扰报社的朋友,现在只好求助于他们,请他们充当我们的“盲公竹”了。在报社友人的引领下,终于在巴登村的东端找到了太平洋贸易公司的招待所。在这里见到了远方来客,还见到了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杨云、林承璜,以及不速之客女诗人林子。

此时已是金乌西坠,华灯初上时分,我们登上招待所顶层的平台,临风而立,眺望万家灯火,不禁心旷神怡。

川流的车辆,亮着车灯,把隐没在夜幕下的道路,点缀成万千游龙。耳畔传来“突突”的推土机声,楼前的一条新路正在紧张的施工中。啊!深圳的道路,正夜以继日地向前伸延、伸延……

(选自《深圳特区报》1985年5月5日)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