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教育事业 > 教育综合 教育综合

扫码关注

光明区家庭教育发展报告

作者:朱胜源 来源:光明区教育发展报告(2021) 责任编辑:manman 2023-11-16 人已围观

一、项目背景

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生活环境之一,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能接受的全部教育。家庭教育由于是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进行的,因而决定了它的初始性、长久性、亲密性,其影响贯穿个体发展的一生。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教育。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15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 年全国妇联等九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 年)》等都旨在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2019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家庭教育提出要求:积极推动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争取专门经费支持,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购买服务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
 
深圳市其他区(尤其是福田南山等地区)相比,光明区家庭教育总体比较薄弱,许多家长家庭教育理念陈旧,家庭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薄弱,并缺乏专业的教育和指导,导致家长在育儿方面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过度依赖学校教育,甚至与学校教育相悖,家庭教育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学校承受着来自于家长的巨大压力,削弱了家校协同育人的积极作用。在此背景下,要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学校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一方面要加强课后延时服务,另一方面要通过家长学校等载体,加强家长教育。
 
为了解光明区家长学校建设情况和课后延时服务的现状、问题,更好引导中小学校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光明分院组织专业力量开展调查研究。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家庭教育
人类社会出现家庭后,家庭教育作为它的一种重要职能也随之出现。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实施的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长或家庭中其他年长者以家庭为主体环境,以孩子为主要教育对象,以一定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为主要目标,顺应儿童的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通过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自觉地、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对孩子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本次调查主要关注的是狭义上的家庭教育,即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家庭教育,具有双向互动性。
 
(二)家长学校
教育部和全国妇联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家长学校是以未成年人的家长及其抚养人为主要对象,是为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而组织的成人教育机构;是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长素质的重要场所,是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我国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家长学校:基于学校的家长学校、基于网络的家长学校和基于社区的家长学校。家长学校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广大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育人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家长和儿童在活动中共同成长进步;通过多种形式为家长儿童提供指导和服务,帮助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难点问题,提升家长教育培养子女的能力和水平;增进家庭与学校的有效沟通,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三)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的目标是帮助父母完成从“社会成员角色”向“父母角色”转变。亲职教育也称为家长教育、“双亲”教育。亲职教育是面向父母开展的一种专业教育,旨在增强父母教育孩子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胜任父母一职,承担父母的职责,促进子女健康发展。在我国,亲职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观念、家庭教育基本知识、教子方法和教养能力等。亲职教育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需要研究者立足实践,揭示其规律。

三、调查目标

从家长、孩子、教师和家长学校工作者的视角来评估光明区的家庭教育现状和家长学校的总体情况,包括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亲子互动、孩子对父母的认知、教师眼中的父母以及家长学校的活动等方面的情况,揭示这些内容与孩子发展的关系,为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制定和完善家庭教育政策、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提供参考和依据。

调查样本与工具

本次调查的工具为自编的《深圳市光明区中小学校家长学校工作情况调查问卷》(家长卷)、《深圳市光明区幼儿园家长学校工作情况调查问卷》(家长卷)、《深圳市光明区“家长学校”工作情况调查问卷》(学校卷)。调查对象为深圳市光明区全体幼儿园、中小学校的学生家长和教师。
 
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抽取光明中学、光明小学、凤凰学校、外国语学校、区实验学校、市教科院附小、楼村小学、公明二小、玉律学校、清一学校、光明书院、培英文武实验学校等 12 所学校,其中民办学校 3 所,占 25%;九年一贯制学校 3 所,占 25%;已开展试点课后延时服务校 2 所,占 16.67%。调研访谈对象共 72 人,分别为学校校长 12 人、德育主任 15 人、年级长 15 人、家委会成员代表 30 人。
 
五、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校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1. 基本情况。
共有 6355 名教师和校(园)领导填写,其中实际参测的幼儿园教师 2192 名,小学教师 2595 名,初中教师 1439 名,高中教师 129 名。其中,65.43% 的教师来自于公办学校。学校办学规模 500 人以上的占比 68.84%,301~500 人占比18.21%,300 人及以下占比 12.96%。
 
 

2. 软件设施建设。
“家长学校”工作的开展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配套,专业的师资力量作为核心,本次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园所)重视“家长学校”工作的制度建设。从学校卷看,90.87% 的学校(园所)已将“家长学校”工作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说明多数学校(园所)已将“家长学校”作为学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相关机构的设置上,79.83% 的学校已成立了专门的“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机构并开设“家长学校”。同时,84.15% 的学校(园所)已围绕家长培训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及相关保障制度,亦有 82.69% 的学校(园所)已形成完备的“家长学校”工作方案、工作制度和档案材料。总体而言,多数学校的“家长学校”工作已基本实现制度化与规范化。与此同时,多数学校亦十分重视“问题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82.41% 的学校(园所)已对“问题家庭”建立档案,并根据家庭的情况相应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方案。
 
“家长学校”专业性师资力量仍相对薄弱。从学校卷看,目前仍有 29.3% 的学校未配有专任的“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教师,有 1~2 位专任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的学校占 40.38%,配有 3~ 4 位专任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的学校占 12.38%,有 5 人及以上的专任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的学校占 17.94%。根据十二所学校的访谈结果,多数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由德育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兼任,其中部分教师接受过相关培训,并获得了资格证书。
 
“我们学校还有两位,原来是有三位家庭教育指导老师。去年有一位老师调动了,所以说现在只剩下两位。家庭教育指导老师是兼职的,德育主任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我记得是两年前区统一组织我们区各个学校的老师来参加这个培训,通过考核来取得这样一个资格证书的。”(受访人)大部分学校(园所)文化与家庭教育元素相融合。在学校卷的数据统计结果中,95.45% 的教师或校(园)领导认为所属单位的学校(园所)文化中体现了家庭教育的元素,仅有 4.55% 的教师认为学校(园所)文化没有较好地体现出家庭教育的元素。家庭教育指导亦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学校(园所)文化与家庭教育元素的融合彰显出学校的先进观念,亦体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联系。
 
3. 硬件设施配套。
硬件设施配套为“家长学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性支持,是“家长学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次调研发现:
 
部分学校(园所)仍缺乏“家长学校”的固定场所。从学生卷看,70.64%的学校(园所)已有“家长学校”固定场所,但仍有 29.36% 的学校(园所)未形成“家长学校”固定场所。由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开展需要,“家长学校”固定场所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然而,目前看来,仍有部分学校(园所)忽视“家长学校”固定场所的建设与规划。
 
校(园)内家庭教育辅导场所建设情况较理想。问及“您所在的学校(园所),家庭教育辅导场所内外环境温馨宁静,安全、采光良好,并配有完善的专业设备”时,46.23% 的教师选择“非常符合”,45.16% 的教师选择“比较符合”,3.92% 的教师选择“基本不符合”,另有 4.69% 的教师选择“不符合”。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多数教师认为学校(园所)提供的家庭教育辅导场所整体环境良好,兼具舒适性与专业性。优良的家庭教育辅导环境不仅能为“家长学校”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亦能为家长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有助于促进家校沟通,提升学校家长工作的效率。
 
4. 家长学校工作开展。
近年来,学校的“家长学校”工作走向规范、走向创新。学校除了组织家长培训课程等常规活动之外,也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了多样化的特色活动。本次调研发现:
 
线上家长培训课程与线下家长培训课程相结合,线下课程效果优于线上。从课程开展形式看,“家长学校”家长培训课程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从课程开展频次看,每学期“家长学校”线上家长培训课程的开设频次与线下家长培训课程相当,多为 1~ 2 次。其中,每学期开设 1~ 2 次线下家长培训课程的占比为56.38%,每学期开设 1~ 2 次线上家长培训课程的占比为 53.52%。从学校卷看,在“家长学校”线上与线下家长培训课程效果的比较中,50.61% 的教师或校(园)领导认为线下效果更好,选择“两者效果差不多”占 34.56%,仅有 14.84% 的教师或校(园)领导认为线上效果更好。
 
 
大部分学校善于通过多样化媒介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在学校卷中,问及“您所在的学校(园所)已通过网络平台、广播、电视、校园宣传等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宣传活动”,选择“非常符合”的占 52.6%,“基本符合”占42.9%,仅有 4.5% 的教师和校(园)领导选择“基本不符合”“不符合”。结果表明,深圳市光明区大部分学校善于寻求多样化的媒介,开展形式多元的家庭教育宣传活动,既有利于进一步扩展活动的影响力,亦能更高效地吸引家长的参与。
 
 
特色活动的创设与开展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问卷统计结果表明,61.07% 的学校(园所),没有开展“家长学校”特色活动。而在已有特色活动的学校(园所)中,特色活动的形式趋于多元化,具有一定的丰富性与创新性,包括:传统文化庙会活动、家校心桥撰文、亲子课堂、百师访千家、家长义工进校园等。“家长学校”开展活动内容聚焦技巧方法与知识提升。在“您认为家长学校应该开展哪些内容的活动?”一题中,教师最为关注亲子沟通方面的技巧与知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次之,第三是儿童发展观教育。总体而言,“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既应囊括技巧方法的培养,亦应重视相关知识的提升。
 
 
5.“家长学校”满意度。
家长对“家长学校”的满意度总体较理想。在学生卷中,问及“您所在的学校(园所),家长对‘家长学校’的满意度”,51.24% 的教师或校(园)领导选择“非常满意”,37.75% 为“基本满意”,9.19% 为“一般”,仅 1.83%选择“不满意”。根据教师及校(园)领导的反馈情况,总体看来家长对“家长学校”的满意度评价较为理想。
 
 
(二)中小学家长问卷结果分析
1. 样本概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 68542 份中小学家长问卷。孩子的年级概况如图 3-20 所示,总体上看,小学学生家长占多数,并以此向高年级递减,基本符合光明区不同阶段学生的数量分布。家长的学历程度如图 3-21 所示,其中,中学、中专和大专学历总占比超过 70%,小学学历和本科以上学历家长占比均在 10% 左右,说明家长总体学历水平不高,且内部差异较大。
 
 
2. 课后延时服务调查结果分析。
(1)以学业辅导为核心的服务需求显现,家长期望建立以学校教职工为主的服务队伍。图 3-22数据显示,接近65% 的家长认为课后延时服务应该开展“自习、独立完成作业”这一活动,其次接近半数的家长认为“体育活动、艺术项目、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也应该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开展,36% 左右的家长对“书画、舞蹈等技能学习”“科普活动、拓展训练”较为关注。接近一半的家长认为作业应该开展包括作业辅导、体育、艺术等多元化的活动。在服务队伍方面,超过一半的家长认为课后延时服务应该由学校教职工来开展,这与访谈的结果一致。另外,接近三成的家长认为应由校内外人员协同工作,具有一定协同育人意识,同时,家长对校外专业人员提供课后延时服务有一定需求。
 
 
(2)家长作业辅导困难重重和辅导手段“多管齐下”。
从“您认为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存在的困难有什么?”这一题目的结果看,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十分多样。超过一半的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知识点讲解不透彻,孩子无法理解”和“自己也不懂题目”的难题;接近一半的家长认为自己在辅导的过程中缺乏耐心,控制不了情绪;少部分家长反映孩子不接受辅导,一意孤行。总体上看,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样,且存在同时遇上多种问题的可能。
 
 
从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方法和手段来看,超过半数的家长会给出提示,引导孩子思考的方向;接近半数的家长会选择建议孩子向老师或同学求助,甚至使用手机或电脑搜索参考答案;超过四成的家长表示会督促其独立完成;接近 20% 的家长表示会手把手教孩子做作业。总而言之,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方法和手段也十分多元,其中不乏积极引导孩子思考的科学手段,但也有给出参考答案的简捷方法,但鉴于家长学历水平,引导孩子思考这类科学手段可能对某些家长而言会有一定难度。
 
 
(3)家长对家庭作业目标的认知比较科学。
从家长对家庭作业目标的总体排序结果来看(得分越高排序越靠前),家长们大多都以“对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首要目标,其次是培养良好的作业书写姿势和习惯;再到学习规划能力培养,最后才是作业的正确率和速度。从该结果看,家长对家庭作业目标有着较科学的认识。
 
 
(4)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受家庭影响较大。
从“您有否额外给孩子购买练习册,或是布置学校作业以外的作业?”一题数据结果来看,超过半数的家长会给孩子购买一套或多套练习题,但也有接近半数的家长表示从未给孩子增加额外作业,说明学生的作业负担来源不只有学校,家庭也是其作业负担的重要来源。总体上来说,家长在是否给孩子增加作业这一层面上的态度呈两极化。
 

3. 课外辅导班调查结果分析。
(1)课外辅导现象较为普遍且类别丰富。
从调查结果看,为孩子报班的家长与未为孩子报过班的家长的比例大致为1∶1,未为孩子报过班的家长稍微多于为孩子报班的家长。在为孩子报班的家长中,接近四成的家长为孩子报 1~ 2 个班,也有少数家长报班数量达 5 个及以上,说明课外辅导的需求旺盛。
 
 
从课外辅导内容来看,涵盖了学科类、体育类和艺术类。首先,接近一半的家长会为孩子报书法、绘画、声乐等艺术类辅导班,其次,35% 左右的家长会为孩子选择英文、奥数、阅读等学科类辅导班,体育类辅导班和其他类辅导班所占比例各在 20% 左右。
 

(2)不同家庭的课外辅导的时间和支出差距较大。
从时间和支出来看,七成左右的孩子每周需要花 2~ 4 小时在课外班,20%左右的孩子每周需要参加 5~ 8 小时的课外班,少数孩子每周要接受 9~ 12 小时的课外辅导,有的孩子甚至需要花费 15~ 20 小时接受课外班辅导,表明部分孩子课余时间仍要接受一定的课外辅导。支出方面,85% 的孩子课外学习支出在3500 元以内,花费在 3501~ 4500 元以及 4500 元以上的孩子各占 6% 左右。上课的形式主要以线下课程为主,线上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占四成左右。
 
 
4.“家长学校”调查结果分析。
(1)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都比较丰富。
从调查结果来看,“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超过半数的“家长学校”会开展有关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孩子阅读、习惯培养方面、孩子心理健康培养方面的活动;45% 左右的“家长学校”会开展如何进行亲子交流与沟通等活动;家长经验分享、家庭课外辅导方法以及介绍相关教育思想和理念等内容也是家长学校的重要活动内容。从活动形式上看,教育专题讲座和家长开放日成为多数“家长学校”都开展的活动,随着信息科技的普及应用,网络资源推送和网络课程培训也成为重要的活动形式,另外,部分“家长学校”还开设家长经验分享、家园互动沙龙等多样化的活动。另外,有少部分的家长表示未参加“家长学校”活动。
 
 
(2)时间冲突是影响家长参与“家长学校”活动的主要因素。
从影响家长参与“家长学校”活动的因素来看,自己工作太忙和活动时间与工作冲突成为两个最主要的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对活动内容不感兴趣、专业性不足、活动形式单一等。
 
 
(3)家长的参与主要以提升家教水平和促进家校沟通为目标。
从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目标来看,以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配合学校工作的家长均超过六成;另外有超过一半的家长主要以提高家教水平和增进与学校联系为主要目标。
 
 
(4)家长对“家长学校”工作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从家长参与“家长学校”工作的情况来看,接近六成的家长并未参加过“家长学校”的工作。参与过“家长学校”工作的家长主要担任家委会成员,提供协助管理工作、部分家长能够担任经验分享者或者培训讲师。“家长学校”工作作为一项家校合作共同开展的活动,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参与和配合。
 
 
(5)家长对培训队伍的评价较高。
从表 3-11 来看,对家长进行培训的人员是多元的。首先,学校教师占主体,63.33% 的家长表示学校教师会根据具体情况提供指导;其次,45.21% 的家长表示曾接受过教育专家的专业知识培训;最后,还有 20% 左右的家长表示参加过其他家长的经验分享活动。从调查结果来看,超过七成的家长对培训人员的能力表示认可,但也有小部分的家长认为培训人员能力不足。
 
 
(6)“家长学校”培训教材体系亟待完善。
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许多“家长学校”的培训缺乏相关的教材资料,有接近三成的家长表示没有任何培训材料;电子资源应用较为广泛,占比超过三成。总体而言,“家长学校”培训教材或资料体系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7)教学计划的制订需充分考虑家长需要。
从“家长学校”教学计划的合理性以及需求匹配程度来看,接近 70% 的家长表示符合需要或大部分能符合需要;有 14% 左右的家长表示一般;少数家长认为教学计划与自己需求不符,甚至有 10% 左右的家长表示没有提供教学计划。这表明“家长学校”的教学计划基本合理,亦基本能满足家长需求,但部分“家长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方面没有照顾到家长需求,甚至没有制订教学计划。
 
 
(8)“家长学校”活动频率的期望与现实存在差距。
从家长对“家长学校”活动频率的期望来看,约六成的家长希望“家长学校”能够根据需要不定期开展活动;约 22% 的家长希望“家长学校”能够一个月开展一次活动,16% 左右的家长希望以周为单位开展更高频率“家长学校”活动。从最近一个学期“家长学校”活动频率调查来看,接近六成的家长表示一个学期仅有 1~ 2 次活动,甚至有接近 30% 的家长表示未开设活动,这可能与当下疫情防控有关。
 
 
(9)“家长学校”活动时间安排应考虑家长实际情况。
从家长期望的活动时间来看,接近 60% 的家长期望“家长学校”的活动能够安排在周末或根据具体情况安排,约 20% 的家长希望能够进行网络培训,随到随学。可能由于家长职业多元化,少数家长希望安排在工作日。
 
 

(10)家长的活动参与度有待提高。
从家长实际参与“家长学校”活动的频率来看,23% 左右的家长表示每次都参加;36% 左右的家长表示大多数参加;但也有 36% 左右的家长表示很少参加,少数家长表示不参加。总体而言,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11)家长参与活动的收获较多。
从调查结果来看,家长在参与“家长学校”活动过程中还是有非常多的收获,这种收获包含多个方面。超过一半的家长表示有“得知学校的日常安排和要求”“得知学校的教学活动内容及孩子的在校情况”“得知家长应该如何与学校教育相配合”等多个方面的收获。
 
 
(12)家长对“家长学校”活动的满意度总体较高。
从家长满意度来看,家长对“家长学校”的满意程度是比较高的,基本满意或满意的家长占比接近 80%,另外约 20% 的家长表示一般或不满意。
 

(13)家长活动内容的需求较多元。
从调查结果看,超过七成的家长希望“家长学校”开展有关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亲子沟通方面和青少年青春期教育方面的活动;另外,也有半数左右家长希望开展儿童发展观教育、作业辅导方法和家长道德素质发展等相关内容活动。
 
 
(三)幼儿园学生家长问卷结果分析
1. 样本概况。
幼儿园家长卷回收数量为 27229 份,受访家长中学及中专学历总占比约为50%,大专学历占比 30.07%,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20.03%。
 
 
2. 课外班总体情况。
(1)过半家长未给孩子报过课外班。
根据幼儿园家长卷调查结果,58.09% 的家长未为孩子报读课外班,36.13%的家长为孩子报读 1~ 2 个课外班,仅 5% 左右的家长为孩子报读 3 个及以上的课外班。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的焦虑在该处并未完全体现。
 
 
(2)学前阶段课外辅导以艺术类为主。
数据显示,为孩子报读书法、绘画、声乐等艺术类课程的家长占比 59.28%,足球、游泳、篮球等体育类占比 11.28%,英文、奥数、阅读等学科类占比 22.57%。总体而言,在学前教育阶段,家长更重视孩子艺术才能的培养,学科类及体育类占比相对较低。
 
 
(3)学前儿童课外班占用时间较为科学合理。
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孩子课外班所占课余时间为每周 2~ 4 小时的占比73.68%,远超每周 5~ 8 小时、每周 9~ 12 小时等选项。家长在学前儿童课外班时间安排上比较妥当,课外班时间安排不合理的现象仅占少数。
 
 
(4)学前儿童课外学习支出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超过七成家庭每月花费 2000 元以内用于学前儿童的课外学习支出,18.31% 的家庭每月用于孩子的课外学习支出费用为 2001~ 3500 元,仅有不到 10% 的家庭在孩子的课外学习方面每月花费 3500 元以上。
 
 
(5)线下课程仍为学前儿童课外学习的主要形式。
数据显示,接近 90% 的学前儿童采用线下课程或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的形式开展课外学习,仅有 8.90% 的学前儿童为线上课程。总体看来,尽管疫情期间线上教育蓬勃发展,但线下课程依然是学前儿童开展课外学习的主流形式。
 
 
3.“家长学校”工作开展情况。
(1)“家长学校”活动内容趋于多样。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园“家长学校”所开展的活动内容多样,占比前三的为:孩子阅读或习惯培养方面、如何进行亲子交流与沟通、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幼儿园“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既包括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亦包括家长教育理念的培育。
 
 
(2)工作原因是影响家长参与“家长学校”活动的主要因素。
在谈及“影响您参加‘家长学校’活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时,占比最高的分别是“自己工作太忙”“活动时间与工作冲突”。显然,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家长迫于无奈无法参与,工作是影响家长参与“家长学校”活动的主要因素,学校在安排相关活动时应有所考量。
 
 
(3)“家长学校”活动形式丰富多元。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家长学校”主要的活动形式分别为: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教育专题讲座,其中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占比超过 50%。受访家长中仍有 13.38% 的家长未参加过“家长学校”活动,学校在安排活动时应综合考虑家长意愿、时间、活动组织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家长学校”活动的参与率。
 
 
(4)家长参与“家长学校”活动的主要目的。
在问题“您参加‘家长学校’活动的最主要的目的”回答中,选择“了解孩子在园表现”占比超八成,其次为“配合幼儿园工作”“增进与幼儿园联系”。一切为了孩子,孩子始终是幼儿园与家长搭建沟通桥梁的核心所在。
 
 
(5)家长在“家长学校”工作开展中参与率较低。
数据显示,超过 50% 的家长从未参加“家长学校”的相关工作,表明家园协同合作尚有待进一步加强,家长参与率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有增长的空间。而在参与“家长学校”工作的家长中,其参与的工作有家长委员会、经验分享、培训讲师等。
 
 
(6)家长培训工作多由园内教师承担。
调查结果表明,开展家长培训的讲师多为幼儿园教师,其占比超过 60%。教育专家占比则为 30.20%,家长助教占比 22.43%。也就是说,在家长培训方面,园内与园外资源相结合,不同类型的讲师为家长提供了不同内容、形式的指导培训。
 
 
(7)培训的师资队伍基本能胜任培训工作。
在被问及“您觉得目前给您培训的师资队伍(培训成员)能胜任培训工作吗?”,接近 80% 的家长认为“教师都很不错,能胜任”,15.75% 的家长认为“讲述一般”。总体看来,承担家长培训工作的师资队伍基本能胜任培训工作,但幼儿园在甄选培训教师时,仍应保证质量、谨慎选择。
 

(8)“家长学校”培训指导教材的编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4.35% 的家长表示“家长学校”有提供电子学习资料,27.37% 的家长指出“家长学校”没有提供教材或其他电子学习资料,仅 14.58%的家长表示“家长学校”发放了相关教材。
 

(9)“家长学校”的教学计划需面向家长需求。
从家长学校教学计划的合理性以及需求匹配程度来看,接近 70% 的家长表示大部分能符合需要或符合需要;有 12% 左右的家长表示一般;少数家长认为教学计划与自己需求不符,甚至有 11% 的家长表示没有提供教学计划。这表明“家长学校”的教学计划基本合理,亦基本能满足家长需求,但部分“家长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方面没有照顾到家长需求,甚至没有制订教学计划。
 
 
(10)“家长学校”活动频率应尊重家长需求。
从家长对“家长学校”活动频率的期望来看,近七成的家长希望能够根据需要不定期开展活动;22.38% 的家长希望能够一个月开展一次活动;6% 左右的家长希望“家长学校”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从最近一个学期的家长活动频率调查来看,接近六成的家长表示一个学期仅有 1~ 2 次活动,甚至有接近 30% 的家长表示未开设活动,这可能与当下疫情防控有关。
 
(11)“家长学校”活动时间应尽量考虑家长实际情况。
从家长期望的活动时间来看,接近 60% 的家长期望“家长学校”的活动能够安排在周末或根据具体情况安排,17.71% 的家长希望能够进行网络培训,随到随学。可能由于家长职业多元化,少数家长希望安排在工作日。
 
 
(12)“家长学校”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活动。
从家长实际参与“家长学校”活动的频率来看,42.07% 的家长表示能参加大多数活动;24.69% 的家长表示每次活动都参加;但也有 30% 左右的家长表示很少参加,少数家长表示不参加活动。总体而言,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13)家长参与活动的收获较多。
从调查结果来看,家长在参与“家长学校”过程中还是有非常多的收获,这种收获包含多个方面。超过一半的家长表示有“得知幼儿园的日常安排和要求”“得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内容及孩子的在园情况”“得知家长应该如何与幼儿园教育相配合”等多个方面收获。
 
 
(14)家长对“家长学校”的满意度总体上较高。
从家长满意度来看,家长对“家长学校”的满意程度是比较高的。基本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家长共占比超过 80%,另外,接近 20% 的家长表示一般或不满意。
 
 
(15)“家长学校”应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内容。
从调查结果看,八成左右的家长希望“家长幼儿园”开展有关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亲子沟通方面和儿童发展观教育方面的活动;另外,也有半数左右家长希望开展青少年青春期教育方面和家长道德素质发展等相关内容活动。
 
 
(四)课后延时服务访谈分析
1. 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现状。
学校一贯以来都有对学生的课后延时服务。12 所学校 100% 反映每天都安排有课后延时服务,只是延时时间参差不齐,有的 16:15 开始放学,有的 16:30 放学,有的 16:45 放学,小学最晚的 17:10 放学,中学最晚的 17:40 放学,均没有服务到 18:00。
 
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的教师基本不发放课酬。除光明中学高中部教师课后延时服务每人每天 110 元外,其他学校、其他年级本校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均未领取报酬,完全是由学校安排免费服务。
 
课后延时服务内容以社团活动为主,学业辅导为辅。受访学校 100% 开展了学生社团活动,一般每周 2 至 3 个下午,活动结束后学生放学,不再组织学业辅导。未有社团活动的下午,以班为单位组织学业辅导。

采取第三方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社团活动。费用从教育费附加的特色项目经费中支付,学生不交费,授课教师为外聘非本校教师。
 
不保证学生作业在校内完成。因课后延时服务时长一般为 1 节课,个别学生可以在校完成作业,从问卷调查情况看 98% 的学生均需放学后在家完成作业。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校长担心经费使用困难。如课后延时服务经费下拨后,用于购买第三方社团活动服务的经费是否还可用于其他开支,如不可,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课酬费难于足额保证;每天安排 2 小时的延时服务,每小时的费用应支付多少?参与学业辅导答疑的教师与特色项目的专业教师课酬是否一致?学校可否不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直接发放外聘教师的课酬,发放的标准是多少?
 
访谈中有 8 位校长都提到经费问题,认为经费应摆上桌面公开明晰地说清楚,不要让老师有猜忌,要么学校之间比较,要么教师之间比较。说明校长首先关注的是经费使用和课酬分配问题。
 
家长担心课后延时服务可能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课后延时服务的内容应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可以是学习方法指导、解题思维训练,也可以是社团活动、兴趣发展,还可以是参观学习、实践操作、心理辅导、青春教育等,应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可一味地给孩子布置作业,重复抄写,加重负担。
 
访谈中有 16 位家长提到孩子负担问题,尤其以小学家长为多,担心孩子在校时间长了会增加课业的负担,从而导致孩子厌学。说明家长首先关注的是孩子能不能利用课后延时服务高质量地健康发展。
 
家长担心课后延时服务影响学生身体健康。根据回收的问卷统计有约 90%的学生参与延时服务到 18:00,学生放学回到家很可能已过 18:30,漫长的下午在校时间可能会饿肚子,导致营养能量跟不上,影响孩子健康。
 
访谈中有 21 位家长提到晚餐点心问题,能否在 17:00 前后给孩子提供 1 次能量补充,费用由家长支付,可由家长义工负责发放。
 
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担心课后延时服务加大学生安全管理难度。晚放学会增加放学路上的安全隐患,下午 6 点正是企业工厂下班高峰期,与学生放学高度重叠,这又以民办学校为甚,学生都是校车接送,学生到家可能已是 8 点,天色已黑,不安全因素会增加。
 
访谈中 3 位民办学校的校长、年级长均提到下午组织放学的难度增加,一来天色已黑,二来道路拥堵。

六、政策建议

(一)以共同愿景驱动家校协同共育
由于深圳市光明区的区域特性,学生家长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学历水平相对较低,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一方面,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家长为生计忙于工作,尚不能较好地厘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其更倾向于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学校承担主要责任,轻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基于当前家校协同共育的困境,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应明确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的责任定位。家庭是个体生命成长的初始化的场所,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元,营造良好家风、弘扬家庭美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与示范性,在孩子的发展中父母的家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深刻影响着孩子。学校作为传授知识的场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既有边界,亦存在重叠的部分。在学校的家长工作中,学校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家校共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旨在通过组织实施丰富多样的家校活动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养与能力,认识家庭教育的本质、特点及规律。
 
第二,实现家校协同育人,搭建家校沟通桥梁需要家长与学校以孩子为中心建立共同愿景。家校双方合作的共同目标是通过全方位了解孩子的心理、兴趣、爱好等方面,在科学的方法的指导下,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而实现目标的力量源泉即是“共同愿景”。只有将家校合作与家长及其孩子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方能充分激发出家长的合作意愿,并将之付诸行动。鲜明的共同愿景有助于唤起家长参与“家长学校”活动的动机,提升家长活动的感染力与号召力。一旦家长从中获益,看到了家校合作取得的效果,那么家长的参与激情便会被有效激发,家校合作效果也会进一步加强。
 
(二)以优质资源保障家长工作成效
根据问卷及访谈结果,在组织管理方面,深圳市光明区多数学校针对“家长学校”工作均配备了相应的主管人员,并对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划分,以确保“家长学校”的正常运转。在师资队伍方面,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多为校内德育主任、班主任兼任,其中部分考取了相关资质,但鲜有学校配有专职的家庭教育指导老师。在家校活动内容方面,虽各校活动内容形式多样,涵盖内容较广,但仍缺乏特色,多数学校未能结合学校特色形成“家长学校”课程体系。基于光明区“家长学校”建设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组建校内外力量结合的师资队伍。由校内从事德育、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幼儿指导工作的教师兼任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应具备心理咨询师资质或接受过由区、市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等相关培训。在学生数量较多、年级跨度较大的学校应尽可能配备专职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及心理健康教师,为学生家长提供更具专业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外资源,选聘具有一定家庭教育指导知识、活动组织能力、有义工情怀的家长或社会人士,组建家庭教育兼职指导教师团队,确保每个班级都有家长身份的兼职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参与“家长学校”管理与教学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选聘部分校外家庭教育专家作为顾问,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团队力量。在课外延时服务工作中,亦可充分发挥家长的优势资源,遴选退休教师、科学家、运动员、能工巧匠、艺术家、民间艺人等组建家长服务队,形成家校合力。
 
第二,创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由于各校的办学性质、办学规模等基本情况不尽一致,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活动形式、活动频率或活动重点内容各有不同。首先,各校应掌握本校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梳理本校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为后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落实和相关研究的落实提供基本依据。其次,在活动形式上,应坚持讲授与研讨、集中交流和个别指导、线上和线下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满足家长的需求。最后,在活动主题上,各学校要以光明区家庭教育大讲堂等平台为依托,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围绕“亲子沟通”“心理疏导”“生命常识”“生活习惯”等主题开展活动,逐步构建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家庭教育通识培训课程体系。
 
(三)以健全机制支持家长工作优化
健全的“家长学校”工作机制是支持“家长学校”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本次调研中,部分学校尚未针对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以至于无法及时了解家校活动的实施成效及家校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部分学校亦缺乏切实有效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无法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家长工作积极性,难以保障活动质量。根据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建立家长反馈机制与激励机制,提升“家长学校”工作的整体效果。注重对家校合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及时、定期的考核与评估,是保证及时发现家校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出调整的重要措施。各校可以制作并发放《家校(园)联系手册》,从家校合作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广泛征求家长针对“家长学校”工作的意见,并对意见的批阅梳理、落实督查、结果反馈等全过程进行记录。此外,为提高“家长学校”活动的参与率,学校应建立面向家长的激励制度,如:设立优秀家长(家庭)、优秀家长委员会等荣誉称号,或将家长参与率与班级乃至学生的评比挂钩,扩大家长学校工作的覆盖面。
 
第二,建立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将“家长学校”办学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各校应建立“家长学校”岗位目标责任制,明确管理人员及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工作情况考核办法、过程督查记录、学期或学年绩效考核结果,教师“家长学校”机制的考核指标如:家长对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满意度、教师负责班级的家校活动参与率等,以此提高教师参与“家长学校”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真实而有效地开展与运作。
 
(四)进一步优化课后延时服务方案
第一,建议区教育局协调区财政局出台学生课后延时服务经费使用指导意见,明确经费使用范围、下拨时间、课酬分配方式、购买服务费用来源或占课后延时服务费用比例等,以方便学校参照执行,避免学校之间的差错。
第二,各学校应制定详尽的学生课后延时服务方案,向老师、社会、家长公示相关安排,接受学生家长自主地选择服务项目,让老师自由地参与相关服务。详尽的服务方案也有利于项目实施后经费审计。
第三,区教科院、学校、教师都应思考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前提下,有效地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训练、学习兴趣、意志品质、身心支持等方面进行研究,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