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滨海客家围的文化意义
作者:杨宏海 来源:深圳(龙岗):滨海客家图文志 责任编辑:yezi 2023-04-25 人已围观
移民是最活跃文化基因的载体。历史上客家人每到一个新的徙居地,总是激活自身的文化基因,与土著及其他外来文化交融,产生出新的文化事象,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客家围被称为“夯土的史书”“凝固和立体的诗篇”。“史书”和“诗篇”伴随着客家人迁徙的脚步,到每个宿营地都书写了不一样的精彩。诸如赣南的土围子,闽西的方楼、圆楼,梅州的围龙屋,东江、北江的四角楼、棋盘围,深圳、香港、东莞的城堡式围楼、炮楼排屋,将客家民系的流动性、时空性、科学性、艺术性和社会性镶嵌在客家围上。
1.包容创新
传统文化以其积淀性、凝聚性、恒久性与滞重性与移民文化的流动性、多元性、交融性、创造性和优选性碰撞、冲突,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观念、新的审美意识和新的生活方式。从山里来到海滨的客家人,因人口流动带来文化的生机勃勃。
滨海客家围的早期风格主要承袭兴梅地区客家围的文化传统。以后随着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广府文化兼容和互动,便取长补短,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特色。
首先是规模宏大。如鹤湖新居、大万世居占地面积均达22000平方米。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深圳的鹤湖新居和大万世居,其规模之大,堪称闽粤赣客家围之最!大万世居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鹤湖新居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均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无论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还是科学价值,都是深圳历史文化之瑰宝。
其次是形状规整。客家围无论方形、圆形、椭圆形或前方后圆形,都是封闭式的,防御性很强,这是重要的特点。滨海的客家围也不例外。但滨海客家的城堡式围楼显得更为规整,平面多为方形(正方形或长方形),少数为梯形或前方后圆形(只是略为鼓出,带围龙屋的特征)。滨海客家围如同一座座城堡,故称之为城堡式围楼,彰显了深圳客家围的创新特色。值得注意的是,滨海的客家城堡式围楼,由于地理原因,多建在海滨,增加围楼的建筑高度。
再次是空间开阔。兴梅地区围楼的内部活动空间比较小,堂横屋只有堂屋之间和堂横屋之间的天井是露天的空间,起透光、通风和承接瓦面雨水的作用,但不能做人们活动的空间。滨海城堡式围楼有倒座、开阔的天街,在天街中可以举行公众活动。
其最大的特征是兼容性。滨海客家围内的住房结构,大都从兴梅地区的单间通廊房改为单元房,充分吸收广府民居斗廊房的优点,成为进门后一天井、二廊、一厅、二房的院落,不仅增加了平面空间,而且配套齐全,有天井、厨房、客厅和住房,增加了舒适性与私密性。
此外,围楼的角楼、望楼和转斗门的山墙做镬耳墙装饰,具有曲线韵律的美感,很有气派。至于雕梁画栋、山水字画、门联、堂联等各地客家围共有的装饰,就不一一列举了。由此可见,滨海客家围除了强调防御功能外,还追求舒适与完美。aa 惠州市惠阳区文化广电旅游总局.惠阳客家围屋故事(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97-107.
2.海洋文化的地标
人们常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这是漂洋过海的客家人及其开放精神的一大体现。最早“过番”的客家人无从查考,但滨海地区的每一座客家围几乎都有一部漂洋过海的华侨史,深深地镶刻着海洋文化符号。特别是清末民国时期华侨纷纷回乡兴建的炮楼排屋,无论其结构、造型,还是装饰艺术等,都带有欧陆风情、南洋情调,是抹不掉的海洋文化印记。滨海客家文化圈成为联结海洋文化的桥头堡。
“客侨文化”首先是广东省政府参事室黄伟宗、司徒尚纪、谭元亨等专家提出来的。.“客侨文化”顾名思义,从研究对象可以定位:一是客家人;二是华侨、华人;三是中土客家人以及海外客籍华侨、华人创造的“侨文化”现象。对于 “客侨文化”的独特性,黄教授等人概括为“客家第一珠玑巷,岭南独此排屋楼”。也就是说,“炮楼排屋”是“侨文化”现象,是海洋文化的标志物。中西合璧的客家围,特别是晚清民国时期的炮楼排屋几乎遍布滨海地区每一个乡村。
“炮楼排屋”最大的特点是把居住功能与防御功能联系在一起,既不同于福建土楼,又有别于梅州的围龙屋,创造出独特的客家建筑文化景观,是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结晶。建筑考古学家认为,“炮楼排屋”是客家民居建筑继土楼、围龙屋、城堡式围楼之后的又一种建筑形态,充分体现了滨海客家文化特色。而炮楼和开平碉楼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区别,两者的文化价值绝不亚于兴梅地区客家文化和福建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排屋”与“炮楼”则是客家民系移至滨海地区与海洋文化结合的后期结构,既有传统客家风味,又有海外侨风,堪称“客侨文化”的典型建筑,为岭南所独有。“炮楼排屋”是客家民系和广府民系以及不同国家建筑文化的融合,独具匠心,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国务院参事王京生在“文化流动论”中指出:“文化的流动与发展的特性,决定了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文化因流动而生动,流动是文化的原动力。文化在历史中纵向流动,蛮荒之地可以演变成为绿洲。文化在空间中横向流动,推动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融合、创新和发展。”
滨海客家围得到“人类漫长的文明史证明,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同时也是持续不断流动和创新的结果” 。
1.包容创新
传统文化以其积淀性、凝聚性、恒久性与滞重性与移民文化的流动性、多元性、交融性、创造性和优选性碰撞、冲突,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观念、新的审美意识和新的生活方式。从山里来到海滨的客家人,因人口流动带来文化的生机勃勃。
滨海客家围的早期风格主要承袭兴梅地区客家围的文化传统。以后随着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广府文化兼容和互动,便取长补短,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特色。
首先是规模宏大。如鹤湖新居、大万世居占地面积均达22000平方米。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深圳的鹤湖新居和大万世居,其规模之大,堪称闽粤赣客家围之最!大万世居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鹤湖新居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均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无论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还是科学价值,都是深圳历史文化之瑰宝。
其次是形状规整。客家围无论方形、圆形、椭圆形或前方后圆形,都是封闭式的,防御性很强,这是重要的特点。滨海的客家围也不例外。但滨海客家的城堡式围楼显得更为规整,平面多为方形(正方形或长方形),少数为梯形或前方后圆形(只是略为鼓出,带围龙屋的特征)。滨海客家围如同一座座城堡,故称之为城堡式围楼,彰显了深圳客家围的创新特色。值得注意的是,滨海的客家城堡式围楼,由于地理原因,多建在海滨,增加围楼的建筑高度。
再次是空间开阔。兴梅地区围楼的内部活动空间比较小,堂横屋只有堂屋之间和堂横屋之间的天井是露天的空间,起透光、通风和承接瓦面雨水的作用,但不能做人们活动的空间。滨海城堡式围楼有倒座、开阔的天街,在天街中可以举行公众活动。
其最大的特征是兼容性。滨海客家围内的住房结构,大都从兴梅地区的单间通廊房改为单元房,充分吸收广府民居斗廊房的优点,成为进门后一天井、二廊、一厅、二房的院落,不仅增加了平面空间,而且配套齐全,有天井、厨房、客厅和住房,增加了舒适性与私密性。
此外,围楼的角楼、望楼和转斗门的山墙做镬耳墙装饰,具有曲线韵律的美感,很有气派。至于雕梁画栋、山水字画、门联、堂联等各地客家围共有的装饰,就不一一列举了。由此可见,滨海客家围除了强调防御功能外,还追求舒适与完美。aa 惠州市惠阳区文化广电旅游总局.惠阳客家围屋故事(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97-107.
2.海洋文化的地标
人们常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这是漂洋过海的客家人及其开放精神的一大体现。最早“过番”的客家人无从查考,但滨海地区的每一座客家围几乎都有一部漂洋过海的华侨史,深深地镶刻着海洋文化符号。特别是清末民国时期华侨纷纷回乡兴建的炮楼排屋,无论其结构、造型,还是装饰艺术等,都带有欧陆风情、南洋情调,是抹不掉的海洋文化印记。滨海客家文化圈成为联结海洋文化的桥头堡。
“客侨文化”首先是广东省政府参事室黄伟宗、司徒尚纪、谭元亨等专家提出来的。.“客侨文化”顾名思义,从研究对象可以定位:一是客家人;二是华侨、华人;三是中土客家人以及海外客籍华侨、华人创造的“侨文化”现象。对于 “客侨文化”的独特性,黄教授等人概括为“客家第一珠玑巷,岭南独此排屋楼”。也就是说,“炮楼排屋”是“侨文化”现象,是海洋文化的标志物。中西合璧的客家围,特别是晚清民国时期的炮楼排屋几乎遍布滨海地区每一个乡村。
“炮楼排屋”最大的特点是把居住功能与防御功能联系在一起,既不同于福建土楼,又有别于梅州的围龙屋,创造出独特的客家建筑文化景观,是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结晶。建筑考古学家认为,“炮楼排屋”是客家民居建筑继土楼、围龙屋、城堡式围楼之后的又一种建筑形态,充分体现了滨海客家文化特色。而炮楼和开平碉楼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区别,两者的文化价值绝不亚于兴梅地区客家文化和福建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排屋”与“炮楼”则是客家民系移至滨海地区与海洋文化结合的后期结构,既有传统客家风味,又有海外侨风,堪称“客侨文化”的典型建筑,为岭南所独有。“炮楼排屋”是客家民系和广府民系以及不同国家建筑文化的融合,独具匠心,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国务院参事王京生在“文化流动论”中指出:“文化的流动与发展的特性,决定了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文化因流动而生动,流动是文化的原动力。文化在历史中纵向流动,蛮荒之地可以演变成为绿洲。文化在空间中横向流动,推动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融合、创新和发展。”
滨海客家围得到“人类漫长的文明史证明,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同时也是持续不断流动和创新的结果” 。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