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扫码关注

新安有 “追月”习俗

作者:廖虹雷 来源:《深圳风物志·风土人情卷》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3-06-14 人已围观

农历八月十五处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所以称“八月节”,深圳客家人称作“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旧时新安和广东的好些地方曾有过在八月十六继续和好友相聚,月下吟诗作赋,欣赏花灯的“追月”习俗。

深圳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八月十五过中秋,但是,旧时的新安(深圳市的古称)和广东好些地方曾经有在八月十六“追月”的习俗。清代陈子厚的《岭南杂事诗钞笺记》序:“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据说,八月十五晚家人团圆赏月后,余兴未尽,次日再和好友相聚,月下吟诗作赋,欣赏花灯,久而久之,形成“追月”之说。如今广东这一习俗早已淡去,唯独深圳的邻居——香港仍旧盛行。
 
跟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在中秋节前一天的八月十四是“迎月”,八月十五那天过“赏月”,完了还流行八月十六“追月”的习俗。据说过“追月”节俗,有其特殊的原因。香港特区政府早年立法确定假日制度,规定八月十五上班,第二天(八月十六)才放公众假期一天,理由是方便市民(八月十五晚)尽情赏月欢度,避免次日疲劳返工。你别说,这样立法实施假期的立意,颇具人情味。
 
事实上,八月十五过节那天,香港人下班回到家里都八九点了,又累又饿,无心赏月;八月十六放假了,心情放松,兴致盎然,在八月十六夜好好赏月一番,正好旧时的习俗——“追月”。著名民俗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在《香港的“追月”习俗》一文中记述:“如是观赏一夜,余兴未尽,于是十六日晚上,不少人又扶老携幼,带着帐篷灯具、美酒佳肴,还有新款的‘迷你月饼’,来到度假村或海滩,坐在一起,听涛赏月,品酒谈笑。还有人点燃蜡烛,排成各种图案,在海滩上拜月。月光烛光,天空大海,相映生辉,引人入胜。”
 
香港是一个移民港,历史上上海、江浙人定居港埠的很多。相传“追月”这个习俗是江浙一带的人带来的,因为史料有载“宁波以十六日为中秋,为宋史弥远所改,至今犹然”。看,源自宋代,有根有据。又有一说,南宋端宗赵昰皇室在景炎元年(1276)为逃避元军追击,南下至新安香港一带,亦将“八月十六追月”之俗,流传于深港地区。
 
这样说来,新安“追月”习俗至少有700年历史。但是,到了明朝,据说是为了纪念在八月十五这天,利用中秋家家户户互赠月饼的机会,在饼馅里夹有起义纸条,朱元璋一举推翻元朝暴政,人们就定回八月十五一起过中秋。深圳河北岸的八月十六“追月”之俗从此消失,而河的南岸香港却在数十年前立法放假,使“追月”习俗又传承了下来,大大方便了一些有时间的香港居民,八月十五回深圳和内地家乡过节,八月十六又返回香港和家人“追月”,过足了中秋节“瘾”。
 
诚然,无论是八月十五还是八月十六,赏月、拜月、玩月、咏月、跳月一样尽兴;吃月(油)饼、田螺、菱角、花生、柿子、剥皮芋仔等节令食品,依然惬意。清乾隆《广东通志》记载中秋风俗:“八月望,夜赏月,尚剥芋、食螺。”清刻《羊城竹枝词》:“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馈送多。拜罢嫦娥斟月下,芋香啖遍更香螺。”
 

岭南人中秋爱吃田螺,尤其是用蒜蓉、豆豉、指天椒爆炒的田螺。因为中秋前后田螺空怀,肉质特别肥美。

古往今来粤人过中秋,田螺少不了。30多年前,宝安地区不少村落的乡民,亦早早在稻田里捡田螺,拿回家用清水养它几天,让田螺吐尽肚里污泥,然后用蒜蓉、豆豉、指天椒爆炒,香喷喷地端上桌,拿牙签剔吮肉吃。岭南人中秋爱吃田螺,认为吃田螺可以明目。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吃呢?有人说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而且肉质特别肥美,是品尝田螺的最佳时节。
 
如今深圳已没有良田,也没有捡田螺的乡野情趣,只有到市场购买内地运来的田螺,自行炒熟解馋,回味一番旧习遗风。
 
注释:
①香港法例第149章《公众假期条例》,与第57章《雇佣条例》第39条《假日的给予》都明文规定,市民在中秋节翌日应当放假。

很赞哦! ( )

上一篇:乔迁家居新旧俗

下一篇:重阳放纸鹞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