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重阳放纸鹞
作者:廖虹雷 来源:《深圳风物志·风土人情卷》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3-06-14 人已围观
风筝,深圳当地人叫作“纸鹞”,有人写作“纸鸢”,史书载有“南鹞北鸢”之说法。
风筝据说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907~960)之前称之为“纸鹞”,民间多叫“鹞仔”“鸢子”。深圳的“纸鹞”叫法,明显沿袭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明代陈沂《询刍录》载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风筝据说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907~960)之前称之为“纸鹞”,民间多叫“鹞仔”“鸢子”。深圳的“纸鹞”叫法,明显沿袭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明代陈沂《询刍录》载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
20世纪末以来,深圳的“羊台山登山节”“梧桐山登山节”“南山登山节”“凤凰山登山节”和“莲花山登山节”等活动方兴未艾。
清康熙《新安县志·风俗》曰:“九月重阳,祭墓,登高,放纸鹞。”也就是说深圳人在300多年前就有以这几项为主要内容的习俗了。当地的祭墓,一年中有清明的春祭和重阳的秋祭。在秋天郊野祭墓后,登高和放纸鹞逐渐演变为独立游乐活动,至今历久不衰。
民间传说登高放纸鹞的原意,在于躲避灾难,让瘟邪病疫像断线纸鹞那样远远飘离而去。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详述了“桓景避祸”的一个道教神仙故事。传说东汉年间河南汝南县闹起了瘟疫,夺走了不少无辜的性命。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青年,他的父母也得瘟疫病死了。桓景听说汝河里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有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决定前去拜访。但历经千山万水,不见仙人踪迹。一天,他忽然看见眼前有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一看,鸽子飞走了好几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地跪了两天两夜。第三天大门忽然打开,一个白发老人慈祥地说:“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来吧。”费长房随后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教他降魔法。当桓景熟练了剑法,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现在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说罢,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送到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带着全村老小登上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众人,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以避瘟疫。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大作,瘟魔果然出来,企图危害百姓,却被菊花酒气和茱萸香味挡煞住;瘟魔刚转身,就被桓景宝剑“嗖”的一道寒光,劈死在地上。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安居乐业,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
旧时童谣唱道:“九月九,纸鹞断线天下走。”直到现在,“重阳放纸鹞”依旧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活动。
旧时童谣唱道:“九月九,纸鹞断线天下走。”直到现在,“重阳放纸鹞”依旧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活动。
重阳祭墓,衍生出秋游、登高、避祸、放纸鹞之俗,1500多年没变。深圳人玩纸鹞,多在重阳秋爽季节,而不是像北方人在清明时节放纸鹞,是因为南方清明时节阴雨绵绵,不好旷野放飞。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在乡间放的纸鹞,多数为纸制平面四方形的,带两至三条纸条作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画近似,此鹞巧妙地融入天公神灵护佑的愿望而放飞。深圳客家人的纸鹞,制作更加朴素简单,只用彩纸裁成四方板凳形状或八仙桌面般大小,取竹篾一支弯曲,一支垂直,用砂纸糊撑住彩纸四角,贴上尾巴,拴好线,即可放飞,这叫“马拉”或“长尾拉”。有一种稍大的没有尾巴的四方纸鹞,叫“阿婆鹞”。“阿婆鹞”虽然飞得不特别高,但是“高庄”,即以容易掌握飞翔平稳而得名。
深圳西部广府人的纸鹞较为讲究,接近广州纸鹞风格,除扎架、糊纸、描画外,很注重放飞的“线”——一种用缝衣线浸胶粘上玻璃粉末的线,它既细、韧,又锋利,很适合“斗鹞”(后用鱼丝线、蚕丝线、尼龙丝线等)。“斗鹞”俗称为“鎅(音jiè)鹞”,也就是“斗”谁放得高、放得远,鹞线最后不被别的鹞线“锯断”为优胜者。当数只“悍鹞”在空中纠缠、翻飞,鎅断风筝丝线败北飘下时,孩儿们无不欢腾雀跃,除了输赢几粒“糖仔”外,还会美美地谈论数日。童谣有唱:“九月九,纸鹞断线天下走。”
重阳节,除了利用天高云淡的机会郊游、爬山、放风筝之外,深圳不少人还一大早蜂拥到梧桐山下仙湖弘法寺烧香,或者到香港新界沙田车公庙拜一拜,买个风车转转运。100多年前,与深圳同属新安县的香港还有个特别的习俗——重阳照“转运照”,也就是照相者不取相片,照相机里也不必装上底片,只装模作样地面对镜头,让快门发出“咔嚓”响声就可以了。这般照法,隐喻来年“照样带来好运气”。这个习俗可能是香港独有,据说至今也消失了。
时至今日,“转运照”没人再照,菊花糕和茱萸酒也少人吃喝了。唯有有益于现代人身心健康的登山和风筝活动,依旧显得生机勃勃。20世纪末以来,“羊台山登山节”“梧桐山登山节”“南山登山节”“凤凰山登山节”和“莲花山登山节”等活动方兴未艾。深圳“放纸鹞”风俗,又从原生态的自娱自乐,发展到现代风筝表演、观赏和国际交流活动。2006年秋,深圳举办“中国·深圳(大梅沙)首届国际风筝节”,时至今日已连续举办了9届。每年重阳节前后,几十个国家100多支高水准的风筝运动员队伍云集大梅沙沙滩,加上活跃的民间风筝团体,数千只风筝在大梅沙同时放飞,给深圳的绮丽蓝天增加无比的动感、色彩和梦想。
很赞哦! ( )
上一篇:新安有 “追月”习俗
下一篇:为何做冬大过年(上)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