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深圳第一份报纸诞生记

作者:丘盘连 来源:金风集 : 一九八一年至二〇〇六年深圳特区办报纪事 责任编辑:chen 2022-12-09 人已围观

首任总经理 卫生间等市长
 
说到报社大楼的建设,就不能不提及报社首任总经理王玉明同志,如果没有他的积极工作,报社大楼就不可能这么快建设起来。为了报社大楼的建设,他留下一串串佳话——

在市委新大楼的卫生间等市长,便是其中之一。王玉明原来在惠阳地区机关事务管理局担任局长,1982年初调入特区报社。当时《深圳特区报》筹备正式创刊和报社大楼的筹建都在紧张进行中,而建大楼的重任就落在他的肩上。要建报社大楼,当务之急是要有资金。当时,深圳百业待举,处处需要花钱,资金之紧张,可想而知。报社的基建款,经市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分期拨款,第一笔就拨了300万元。这个数字,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王玉明上任后三天两头就跑到市计委追款,由于市里建设资金极端紧张,跑得再勤也拿不到钱。主管部门当时流行的口头禅:“要钱没有,要命一条!”老王心想,光这样跑也不是好办法,可能还得市领导当面说一声才管用。于是,打听到市长那天上午在市计委开会,他便早早就在市计委门口的楼道转悠。市长开会中间出来上卫生间,老王也跟着进卫生间。因为报社的基建问题,他已经多次找过市领导,市长对他已很“熟悉”了。一看到他,市长就问:“老王,在这里干啥?”“等您呀!”“等我干啥?”“要报社的基建款呀!”“我不是早就批下去了吗?”“您以为批下去就能要到呀?计委江主任说,要钱没有,要命一条!”老王这么一说,市长也被逗乐啦。“来,到计委来,江兆新主任正好在这里,当面解决。”进去后,老王先恭维一番江主任,说他如何如何支持报社的建设,只是市财政确实紧张,云云。市长说:“老江,其他方面用钱推迟一下,先满足报社基建拨款,常委会已经讨论过的,以后就不用老王总往市里跑。”市长都说得这么透啦,江主任也只好满口答应,会想尽办法优先满 足报社基建需要。一时间,让其他单位羡慕不已!

在大楼施工期间,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矮个子老人(老王当时已年过半百),头戴草帽,或坐在那儿盯着施工,或在工地四处巡查。有时星期天也不休息,特别是盛夏时节,烈日炎炎,老王被晒得比一些工人还黑。报社一些好心的同志劝说老王不要天天泡在工地,他却说:“不盯紧不放心呀!”正因为老王抓得紧,特区报大楼建筑才得以迅速推进,1982年5月破土动工,1983年6月,报社办公大楼封顶。在报纸正式创刊仅仅2年左右时间,报社员工就搬进了新的办公大楼,住进新宿舍。这也充分体现了深圳速度和深圳精神!

特区报社的领导班子,中共深圳市委直至1983年8月20日才下文件,正式委任。领导班子成员共有7人,张洪斌为党组书记兼总编辑,王玉明为党组成员、总经理,排列第三把手。此前,在报社的筹建和创刊阶段,除了编务外,基建、行政、后勤、党务全部压在王玉明肩上,他把大半个报社都管了起来,实在不容易。在市委常委会讨论报社班子以前,市委组织部曾派员到报社广泛听取员工对张洪斌和王玉明的意见。7月26日下午,总编室召开全体会议,对张、王两人进行了评论。我参加了会议,翻开当年的笔记本,如下一段记录跃入眼帘:“王玉明工作任劳任怨,带头干,亲自在工地指挥。他抓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艰苦。最突出的优点是敢于拍板、说话算数、敢于负责,所以基建这一摊才能这么快就搞下来,才有今天这个样。他不但实干精神好,还敢于批评人、得罪人,实在难能可贵。缺点主要是他对于报社这样文化人比较集中的单位的行政管理还不熟悉,缺少经验。”我至今依然认为,这样的评价,是客观的,代表了报社绝大多数人的看法。当然,他还有其他方面的缺点和不足。但囿于当时的条件,能做到这样已不简单,我们不能苛求。

上面所述,仅仅是王玉明在报社创建时期很小的一个片段。但也可窥见他协助总编辑张洪斌为报社大楼建成、为《深圳特区报》的正式创刊和尽早出版日报做出了无可代替的积极贡献。

从试刊时老市委大院的旧仓库,创刊时的铁皮房,再到后来的9层大楼和如今的50层大厦,深圳第一份报纸的诞生和成长也同样见证了特区的发展历程。

说明:2010年3月,《深圳商报》记者刘琼采访我,要求回忆《深圳特区报》创刊往事并写出有关文章,刊于《深圳商报》。《深圳特区报》创刊30周年之际,浏览见报稿件,均未提及首任总经理王玉明同志的贡献,深感不妥。因此,在原有回忆文章的基础上做出较大的增补,写成此稿。  
(2012年5月)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