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房涛:见证深圳慈善事业创新发展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15 人已围观



 
从首推社区基金会到走改革的第三条道路,改革创新是慈善事业的根本出路和主流;科学有效配置慈善资源,是慈善组织的生命力所在。
 
培育孵化50多家社区基金和社区基金会
 
2012年,我随中国基金会代表团在美国学习,当时就感觉深圳市慈善会应该向社区基金会转型。回国后,我开始尝试推动深圳市慈善会的转型。
 
当时,市民政局也是改革创新举措频频。2014年3月,《深圳市社区基金会培育发展工作暂行办法》出台,我们得以抓住机会,在全国率先开展深圳市社区基金(会)的培育孵化和运营监管等工作。那时,社区基金会在国外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而在中国刚刚开篇,由深圳首推。
 
社区基金会的核心是“三本”,即本地资源、本地利益相关者和解决本地问题。它不止于扶贫济困和一般慈善活动,更可以多元化地满足老百姓参与公共服务和管理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基层协商民主和社会治理。
 
社区基金会的基金是公共、公益财产,用来解决居民自己商议出来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居民能形成公民意识:我的社区建设我有责任。公众对美好生活都有向往,同时这份向往的实现人人有责。
 
现在,深圳市慈善会共培育孵化了50多支社区基金和社区基金会。
 
我最终的期望是,深圳市慈善会定位为深圳城市级社区基金会,成为深圳人实现慈善诉求、倡导慈善精神、参与公益行动的平台。
 
不停地奔跑才能不负使命
 
深圳市慈善会现在有两个老牌项目,“来深建设者关爱基金”和“雏鹰展翅计划”,但我们在及时回应公众的需求和新项目的设计上远远不够。
 
未来我希望能够有更优质的项目产生,比如我们现在做“深善空间”项目,就是促进整体社会要素的分配。一是将绿色扶贫产品介绍给市民,一方面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另一方面让深圳市民能够享受有机食品。二是社会组织的活动直接落实到社区公共空间。三是开设“时间银行”,每个人可以把自己奉献给社区的时间寄存起来,然后兑换其他人的劳动时间。四是闲置物品置换,物尽其用,环保循环。
 
现在是人人公益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公益,并且参与进来,整个行业也在快速发展,我们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不负使命。中国的公益组织也越来越跟国际接轨,我也希望有更多专业人士进入公益领域,未来这个领域会有希望,也会更生机盎然。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