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喻东旭:成为纳米银材料产业链的耀眼新星

作者: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来源:深圳创业故事3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07-02 人已围观

2022年12月底,深圳市华科创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科创智”)接到来自欧洲客户GHM的3000台电容屏会议一体机的订单,2022年全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翻一倍多。
 
华科创智董事长喻东旭自信地说:“我们不仅收获了来自联想、海信等龙头企业的订单,而且由于2021年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去年海外销售占比大约50%,如果按这个速度挺进,2023年企业销售额超过8亿元不成问题。”
 
借助全球5G产业和电容屏产业爆发的东风,华科创智在广东、江苏、山东拥有三大生产制造基地,实现从纳米银墨水研发、合成、涂布、大规模工程应用到智慧终端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纳米银材料产业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华科创智深圳总部
 
▲江苏华科创智(2018年成立)
 
两次创业积累宝贵的经验
 
华科创智之所以能厚积薄发,与喻东旭前两次创业积累的宝贵经验密不可分。他坦率地说:“我第一次创业非常顺利,现金分红不少,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第二次创业惨败。回顾前两次创业,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第三次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喻东旭曾经在联想手机事业部担任常务副总,之后到比亚迪担任了4年高管,主要负责手机整机代工业务,参与了摩托罗拉、比亚迪、华为、三星等大品牌手机的代工订单的执行,积累了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2012年,离开比亚迪的喻东旭开始第一次创业,作为联合创始人参与了东莞兆盟实业有限公司的创办,主要从事手机零部件生产销售,当时客户包括OPPO、vivo等知名手机厂商,企业盈利能力很好。
 
2014年,喻东旭与两名好友联手收购了深圳南山区的华英智联公司,这是一家智能硬件方案设计公司。喻东旭本想继续在自己所熟悉的手机产业里再分一杯羹,没想到华英智联原核心成员离开了公司后另起炉灶,造成华英智联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棘手问题。
 
回顾前两次的创业经历,喻东旭总结道:“从这两次创业中,我吸取了不少教训,第一条就是核心人员与企业利益要深度捆绑,不能让核心人员离职后带走企业的资源;第二条就是要做更尖端的技术研发。我们做手机零部件和方案设计都是属于没有根的业务,是出于抓住手机产业链大爆发机遇赚一笔的想法,而我后来进入新材料产业,实际上是要做有根的事业,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的生命力才会更持久。”
 
虽然他还在从事手机方面的业务,但他深知这是投资巨大、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所以一直在寻觅新的机会希望切入新的领域。而2014年秋天,喻东旭遇到了香港科技大学著名材料专家温维佳教授,温教授是国际巨电流变液发明的第一人,其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享有美誉。这次与温教授结缘,为喻东旭走上第三次创业道路打开了一扇大门。
 
结缘港科大教授携手创业
 
在香港科技大学实验室里,温维佳教授对喻东旭展示了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这项最新成果:“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尺寸触摸屏和柔性屏的市场空间巨大,但是它们的触控材料必须具有低阻值和柔性。传统ITO(氧化铟锡)材料,作为触控产品导电层的主要选择已有30年历史。然而,ITO中铟金属是自然界中存储量最低的稀有金属之一,存在工艺复杂、成本高和废弃物难以回收等问题,而且其材料特性阻值高,脆性易断。这也促使科研人员急需开发新材料来替代传统ITO,替代材料技术路线包括金属网格、纳米银线、纳米碳管和石墨烯等。目前能够实际量产投入产业化应用的只有金属网格和纳米银线两条路线。现阶段金属网格技术工艺较复杂,良率低。那么,纳米银线技术无论在工艺成熟度、成本、可弯折性等方面都更具优势。”
 
喻东旭对温教授得出的结论很赞成:“纳米银线优异的可弯曲性是未来曲面、可折叠、可穿戴等智能终端唯一的解决方案。”他随后深度调研了日本、美国、韩国等纳米银材料技术产业化情况,发现当时发达国家也没有很成熟的纳米银材料企业,极少数的纳米银材料企业最终还是把产品卖到中国,因为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体量对纳米银材料的需求最大。
 
喻东旭认为,如果能用纳米银材料技术替代传统ITO,加上国内有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巨大优势,那么做出一家世界级的纳米银材料企业是极有可能的。他向温教授承诺,只要温教授能解决纳米银材料技术上的难题,他就负责纳米银材料技术应用落地的事宜,于是二人一拍即合,携手于2014年9月成立深圳市华科创智技术有限公司,开始着手推进纳米银材料产业化。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