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第三产业 > 餐饮 餐饮

扫码关注

南头荔枝 辨正宗

作者:廖虹雷 来源:《深圳风物志:民间美味卷》 责任编辑:yezi 2023-09-20 人已围观

荔枝,深圳客家人称之为“荔果”;从东边的大鹏,到西部的公明,从北面的平湖,到南端的蛇口,均有大量种植。而荔果最优质者,当数南山半岛一带的“南头荔枝”。2007年,“南山茘枝”成为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荔枝产品。

南头荔枝的“过人之处”

“南头荔枝”的叫法已有数百年历史,“南山荔枝”则是改革开放成立了南山行政区后的称谓。南山茘枝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种为“糯米糍”“桂味”和“妃子笑”。

农历三月,深圳街头可见荔枝上市,胆子大的商贩把外地荔枝冠以“南山荔枝”叫卖。有经验的当地人,一眼就看出这是“冒牌货”。说“一眼”,有点夸张,但很快能辨认出来倒是真的。说几个“怎样分”吧:一是上市时间,二是荔果外形,三是肉质口感。

首先,从上市时间上分。荔枝品种有10多种,越早上市的,生长时间越短,果质越欠佳;其时的荔枝大部分核大、肉薄,味酸。比如农历三月熟者曰“三月青”,俗称“三月红”,深圳少产,多产于海南、广西及湛江诸地。“四月熟者曰犀角子,七夕曰七夕红,而大熟于夏至。以蝉鸣为候应,此时熟者曰金钗子,实大核小,昔人解金钗而得其种,或谓即黑叶也。荔枝叶青绿,此独黑,故曰黑叶。”(屈大均《广东新语》)

深圳在农历三四月间也产“大荔”“酸枝”“状元红”等,但近几十年已慢慢被淘汰;至五月始(公历6月五六日)“妃子笑”上市,到6月15日左右,深圳著名的“糯米糍”“桂味”便成熟登场,果期只有十天半月。超过10来天,即便不摘也会自动“溜果”①,过熟的荔枝会在树上爆裂掉下来。


其次,从荔果外形上分辨。市场上,数十种荔枝摆卖在一起,乍一看,几乎都一个样。其实掂在手里一看,南山荔枝比别的荔枝“圆”和“大”,轻轻捏荔枝的尾部,手感多果肉,则为上品;其他荔枝“核大”肉少,质次。在“糯米糍”与“桂味”两种上品果中,又有些不同:“桂味”外壳带“小钉刺”,有点“顶手”,“糯米糍”外壳较“平滑”,有一条沟痕,这是区别它们与“黑叶”“状元红”“禾枝”等荔枝的主要外形特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对南山王牌荔枝——红皮大糯的营养生理生化进行研究对比,认为南山荔枝单个果型大、体质重,平均28.4克/颗,惠州、增城的平均23.4克/颗,也就是说南山荔枝十四五颗为一斤,外地荔枝为二十来颗一斤。在味道上比较,还多一个特点:“糯米糍”比“桂味”甜糯;而“桂味”又比“糯米糍”爽口,略带一点桂花香。这两款荔枝的市面价格普遍比一般荔枝贵三分之一。所以不少无良商贩浑水摸鱼,欺骗消费者。

再次,从果肉、果汁、口感上进行区别。当地卖荔枝有个惯例,买荔枝前,果农会主动递上一至两颗荔枝,让你尝了后才决定买不买。试吃后,核大、肉薄、味酸为劣质荔枝,俗称“大核”;核小肉厚甘甜的为名优荔枝,俗称“椒核仔”(形容核如指天椒般细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研究数据显示,南山荔枝一是可食率高,其可食果肉为23.4克/颗,惠州、增城的为19.2克/颗。二是果皮薄,南山荔枝果皮厚0.64毫米,惠州、增城的有0.99毫米。三是果汁含糖酸比例恰好,南山荔枝含糖低、含酸也低,但酸甜比例协调,使得口感更佳。因此,南山荔枝的特点是:果大、肉厚、汁多、皮薄、含糖适中、含酸少,甜味更突出。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南山荔枝剥去外壳后,有一层蝉羽般白衣裹着冰脂似的果肉,经过一天或长达十多个小时裸放,此“白衣”仍然不干不变黄,整颗荔枝水灵灵,肉质不变;或者用一小片纸巾包裹着果肉亦不湿纸,这就是正宗的南头荔枝。

南头荔枝种植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深圳在东晋时期就有荔枝种植,唐代刘恂《岭表录异》有荔枝的记载,20世纪80年代发现有一棵千年荔枝王树。百多二百年的荔枝树,俯拾即是。早在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新安县志·舆地略·物产》条载:“荔枝树高丈余,或三四丈,绿叶蓬蓬,青花朱实。实大如卵,肉白如肪,甘而多汁,乃果之最珍者。故苏玉局②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其种不一,曰大荔,曰黑叶,曰小华山,曰状元红。俱于仲夏成熟。”

南头荔枝是深圳的“头牌荔枝”。从当时宝安流传“南头荔枝沙井蚝”的民谚可见端倪。南头现属南山区,之所以传统上叫“南头荔枝”,因为过去“南头”管辖范围比“南山”大,南山仅指大南山、小南山一带几个小村,而南头则包括后海、大新街、涌下、甲岸、南头城、大涌、西丽一大片地区,甚至有段时间西乡镇、石岩镇均属“南头公社”。

说起南头荔枝不能不说“南头”的来历。南头东晋时称“莲子冈”,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正式建城。这座城之所以叫南头,据民间相传,城池朝南向海而建;城南有南山,山下有南山村、南园村。更主要的是,城建在离古城莲子冈南面几百米的山头上,故名南头。

南头坐落于南山半岛,属于低山丘陵台地滨海区,三面临海,一面靠山,土质以红壤土为主,呈微酸性,有机质丰富。这里气候适宜,雨量充足,非常适合荔枝生长。据20世纪80年代市农林部门的统计,南头荔枝种植面积计1.2万亩,荔枝树21万株,其中20年以上的挂果荔枝树8万多株,正常年景总产量达4万担。尚存百年以上的老荔枝树300多株,有株糯米糍“荔枝王”至少有250年树龄;南山区西丽街道大磡村也有株300多年的“荔枝后”,树的围径6米多,需4个人合抱。整个南头半岛到处是浓荫墨绿的荔林,挂果时红红的荔枝压满枝头,远远望去仿似一片红霞。马路穿林而过,路旁的荔枝垂手可摘。

南山独到的荔枝种植技术

荔枝,古称离支,司马相如《上林赋》曰荔枝为“离支”。唐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说是荔枝得当日吃,过后不新鲜。此离支之名或取其义,但“离”“荔”音则相同焉。朱应《扶南记》:“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割取其枝,故以为名。”《本草》亦谓荔枝木坚,子熟时须刀割下。今琼州、粤人当荔枝熟,遂以刀连枝砍取,使明岁嫩枝复生,其实益美。故汉时皆以为离支,言离其树之支,子离其枝,枝复离其支也。

“离支”,看来古人概括“枝离其树”和“果离其枝”的两层意思,一是栽培繁殖方法,二是贮藏保鲜方法。

南头荔枝除了得天独厚的土质和天气条件以外,重要的是有整套传统的栽培方法,近几十年又进行技术上的创新。荔枝历来有大年小年之分,产量很不稳定,开花、育果和病虫侵袭又对荔枝的产量和质量影响相当大。南山果农在荔枝收成以后,非常注重秋季培养健壮结果的母枝,冬季控梢促花芽分化,春季壮花提高坐果,夏日适时保果育果。具体来说,密切注意荔枝各个生长期,树枝过密要修剪疏枝,高了要“压顶”,适时施肥,防治病虫害,特别是在11月至次年2月控水控肥期间。南山西丽果场技术人员和国家、省市农科专家共同研究发明了“螺旋环剥”技术,即在荔枝树皮上进行螺旋状剥皮,阻碍荔枝地上树干部的光合产物下运到地下部,抑制营养(枝梢)生长,促进花果孕育。这个技术,基本上解决了荔枝结果有大小年之分的问题,使荔枝产量平均增产1.7倍,做到年年丰收。这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推广到海南、广西和广东各产区,成功地提高了荔枝的产量和质量。

南山果农和科技人员同时还研发了冰温贮运技术,使荔枝由贮藏适温3~5℃降低至0~-2℃,保鲜期由31~34天延长到40~55天,大大方便了南山荔枝的运输,使其可销往北京、上海、港澳地区,并远销美国、德国、泰国等10多个国家。

蝉鸣稻黄荔熟。荔枝是岭南果王,很受消费者的欢迎。但是,荔熟时节正值酷夏炎热,荔枝多食,上火伤人,易得“荔枝病”。如果得了此病,全身酸软,无力,无精神,无胃口,当地人有个方法:饮蜂蜜水一杯即解,抑或以生盐调白开水饮之,抑或以十几颗荔枝核煲水饮③。还有,民间有在吃饭时吃几块咸鱼的治法。所以,每逢荔枝上市时节,医生和家人多叮嘱“一颗荔枝三把火”,切不可开怀痛吃之。


注释:
①“溜果”:荔枝成熟后,如不采摘会自行在树上“裂果”,“溜枝”掉到地上烂掉。
②宋代文学家苏轼曾任玉局观提举,后人时常以“玉局”称苏轼 。
③编者注:作者曾有一篇文章误写成“以荔枝壳煲水饮”,结果多个网站转载,有位北方著名医生也引用为“荔枝壳治病”,在此更正。

 

很赞哦! ( )

上一篇:大鹏濑粉仔

下一篇:宝安名果 石岩沙梨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