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第三产业 > 金融 金融
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创建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
作者:文婉红、蒋俊芳、张可欣 来源:《敢闯敢试 :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创造的全国“率先”》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2-01-11 人已围观
1987年9月,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正式成立。新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由此诞生。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在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方面做了开拓创新的尝试,为中国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的第一任总经理为廖熙文。他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毕业的研究生。1984年,他毕业后来到深圳,担任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他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出国培训过,年轻又有奋斗的激情,视野也开阔。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库券的销售是摊派式的,由上至下一层层摊派到个人,并由单位直接从工资中扣钱,且不能买卖,只能到期兑换,退还本金支付利息。中国人民银行决策层为了搞活经济,方便国库券持有人的资金流通,决定在深圳试点,建立一家证券公司,尝试部分品种的国库券可以在未到期前进行柜台兑付。
1986年,历史将廖熙文推到了改革的浪尖上,中国人民银行授命廖熙文,让他负责证券公司的筹备工作。接到通知的廖熙文说干就干,带领6名员工,摸索着开始一步一步推进筹建工作。经过前期的努力,1987年9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深圳市12家金融机构出资的全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正式成立。
“三五个人、七八条枪”,用这句俗语来形容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之初的情景恰如其分。6个人,2个部门,很多具体事情廖熙文都得自己动手。公司建立的初衷并不是专为股票的买卖提供交易场所,而是为了国库券的流通。听说可以将未到期的国库券兑换成现金,很多人就算亏掉利息甚至本金,也愿意兑现。一些头脑灵活善于投机的人,便抓住了机会,到各地低价收国库券,再到柜台兑付,赚取差价。像有些国库券虽然尚未到期,但面值加上利息可能已经超过130元,他们就以1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来,然后转卖给特区证券公司,赚取中间的差价。当时涌现的这样一批投机者,可以说是为以后的股票市场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一开始特区证券的收购国库券的业务量很大,员工加班到很晚是常事,为确保安全,很多女员工的家人都得来接她们下班。廖熙文也经常和员工一起加班。后来国库券收得太多了,没地方放了,还借用了人民银行深圳分行的库房。由于当时收购的国库券都是还没到期的,因此基本上是只收不卖。这使得特区证券的收购资金也出现了短缺。还继续收购吗?廖熙文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等股东那里得到了资金支持,继续收购。他明白,资金短缺只是暂时的,等一批国库券到期兑现,公司就可以盈利。由于廖熙文的坚持,收购的国库券后来为特区证券掘到了第一桶金,盈利所得让公司股东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而且为后来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此外,公司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经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同意,也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存单业务。
特区证券发轫之初,面临既无证券市场,又无证券业务的严峻环境。当时的群众也没有金融意识,对证券缺乏了解。国家也还没有统一的证券市场。怎样拓宽公司的业务范围,回归证券公司交易股票的本职?廖熙文积极敏锐地寻找突破口。终于,机会来了。当时,深圳发展银行需要把购买股份的收据换成股票,并已经向股东承诺股票可以转让和买卖。廖熙文很果断地跟深圳发展银行达成共识,决定采取证券包销的方式给深发展推销股票。还没发展起来的市场环境以及人民群众缺失的金融意识,决定了券商包销股票这种方式在当时是有很大风险的。万一股票没有卖出去,特区证券要独自承担所有的责任和风险。但是,廖熙文认为要“吃螃蟹”就得勇于尝试。1988年3月,廖熙文带领公司全体员工为深圳发展银行进行股份登记、换发股票、派息扩股等工作。并在当时没有统一政策法规规定的情况下,为深圳发展银行开办了股票交易业务,这是我国股票第一次挂牌上市。因为一切都是全新的,没有任何经验可参照,公司员工就自己设计了股东登记名册,后来又设计了深圳发展银行上市的股票。股票设计工作很有挑战性,廖熙文召集4个部门负责人一起设计股票。因为在国外待过几年,他拿了七八份国外股票的样板,大家就参照这些样板来设计深圳发展银行的股票。设计方法也比较原始,把各种股票复印几份,再按照不同的部位剪成几个小块,然后就像拼图那样,不停地变换摆放位置,看看怎么摆放效果最好。
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的第一任总经理为廖熙文。他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毕业的研究生。1984年,他毕业后来到深圳,担任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他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出国培训过,年轻又有奋斗的激情,视野也开阔。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库券的销售是摊派式的,由上至下一层层摊派到个人,并由单位直接从工资中扣钱,且不能买卖,只能到期兑换,退还本金支付利息。中国人民银行决策层为了搞活经济,方便国库券持有人的资金流通,决定在深圳试点,建立一家证券公司,尝试部分品种的国库券可以在未到期前进行柜台兑付。
1986年,历史将廖熙文推到了改革的浪尖上,中国人民银行授命廖熙文,让他负责证券公司的筹备工作。接到通知的廖熙文说干就干,带领6名员工,摸索着开始一步一步推进筹建工作。经过前期的努力,1987年9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深圳市12家金融机构出资的全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正式成立。
“三五个人、七八条枪”,用这句俗语来形容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之初的情景恰如其分。6个人,2个部门,很多具体事情廖熙文都得自己动手。公司建立的初衷并不是专为股票的买卖提供交易场所,而是为了国库券的流通。听说可以将未到期的国库券兑换成现金,很多人就算亏掉利息甚至本金,也愿意兑现。一些头脑灵活善于投机的人,便抓住了机会,到各地低价收国库券,再到柜台兑付,赚取差价。像有些国库券虽然尚未到期,但面值加上利息可能已经超过130元,他们就以1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来,然后转卖给特区证券公司,赚取中间的差价。当时涌现的这样一批投机者,可以说是为以后的股票市场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一开始特区证券的收购国库券的业务量很大,员工加班到很晚是常事,为确保安全,很多女员工的家人都得来接她们下班。廖熙文也经常和员工一起加班。后来国库券收得太多了,没地方放了,还借用了人民银行深圳分行的库房。由于当时收购的国库券都是还没到期的,因此基本上是只收不卖。这使得特区证券的收购资金也出现了短缺。还继续收购吗?廖熙文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等股东那里得到了资金支持,继续收购。他明白,资金短缺只是暂时的,等一批国库券到期兑现,公司就可以盈利。由于廖熙文的坚持,收购的国库券后来为特区证券掘到了第一桶金,盈利所得让公司股东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而且为后来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此外,公司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经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同意,也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存单业务。
特区证券发轫之初,面临既无证券市场,又无证券业务的严峻环境。当时的群众也没有金融意识,对证券缺乏了解。国家也还没有统一的证券市场。怎样拓宽公司的业务范围,回归证券公司交易股票的本职?廖熙文积极敏锐地寻找突破口。终于,机会来了。当时,深圳发展银行需要把购买股份的收据换成股票,并已经向股东承诺股票可以转让和买卖。廖熙文很果断地跟深圳发展银行达成共识,决定采取证券包销的方式给深发展推销股票。还没发展起来的市场环境以及人民群众缺失的金融意识,决定了券商包销股票这种方式在当时是有很大风险的。万一股票没有卖出去,特区证券要独自承担所有的责任和风险。但是,廖熙文认为要“吃螃蟹”就得勇于尝试。1988年3月,廖熙文带领公司全体员工为深圳发展银行进行股份登记、换发股票、派息扩股等工作。并在当时没有统一政策法规规定的情况下,为深圳发展银行开办了股票交易业务,这是我国股票第一次挂牌上市。因为一切都是全新的,没有任何经验可参照,公司员工就自己设计了股东登记名册,后来又设计了深圳发展银行上市的股票。股票设计工作很有挑战性,廖熙文召集4个部门负责人一起设计股票。因为在国外待过几年,他拿了七八份国外股票的样板,大家就参照这些样板来设计深圳发展银行的股票。设计方法也比较原始,把各种股票复印几份,再按照不同的部位剪成几个小块,然后就像拼图那样,不停地变换摆放位置,看看怎么摆放效果最好。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