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巷中总见一身影:灶下村
作者:王国华 来源:《街巷志:深圳体温》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1-11 人已围观
在灶下村行走,眼见一只大老鼠从墙头跑过,尾巴高高挑起,似乎还回头跟我对了一下眼神,目光中并无凶狠,而是呆萌。说起来有点恐怖和肮脏,行走其间,生活其间,却觉得自然。那里如果不爬过一只大老鼠,又该爬过什么呢。这种东西就像蟑螂、蚊子一样,消灭不净的。你天天用拖把拖地,喷消毒水,蟑螂总会不请自来。整个世界都是它们的。它可以跑来跑去,你的房子跑不了。在深圳的人行道上行走,绿化带中忽然窜出一只老鼠,吓你一跳,是常事。它们是诗意边上的一片阴影,清水里扔进的一块土,陡然燃起一片烟火气。
村内的小卖店中,茉莉清茶三元一瓶,只相隔了几百米,村外的价格就多一块钱。再远的地方,更贵。村中有一条街,名“菜市”,很多小本生意,出现在一早一晚的路边。粽子,热乎乎的。椰丝糯米糍,也是现做的。一个老妇面前摆着几个笸箩,内装几种青菜。另一个老太,卖咸鸭蛋、鸡蛋和鹌鹑蛋。还有卖玉米的,外皮扒开,露出密密麻麻的玉米粒,绒毛散发着潮气。我偷偷算了一下,他们面前的东西都卖掉,大概也就是一两百块钱,刨除成本,剩不了多少。
街上并无烟熏火燎。也许是有相关约束手段吧。管理者总有自己的方式,避开大呼小叫或者针锋相对。
像“榕树水果店”这样的门面还有好几个。有一家“三兄弟理发馆”,理发师和服务员真的是三兄弟,都姓黄,但不是灶下村的“黄”。“我们是广东人,理发馆已经开了快二十年”。单剪十五元的生意,维持这么长时间,并且可以养家,背后的故事搜罗搜罗,至少一筐。
你在灶下村仅有的几条街路上走来走去,每走一遍,就会发现,刚才忽略的某个店铺猛然跳出来,仿佛才开张,仿佛你走的是一条从没有走过的路。而那个店铺门面陈旧,桌椅斑驳,岁数比你大多了。你刚才没有见过的人也闪出来。新的一栋一栋楼房也跳出来……村子像一个魔方,每掰一下,就变换一种呈现方式。
总是那么多的人,那么旺的人气。
人气是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绝非人为搭建。在内地生活的那些年,耳闻目睹了数起更新改造。一个自发形成的火爆市场,地方官或许是要干出所谓的政绩,或是觉得不够高大上,于是大兴土木,或者干脆搬到另外一个地方,还用这同样一个名字,但人气却彻底消亡了。消亡了,就再也找不回来。
犹记得当年回大学母校,校园里的道路已非原来的道路,宿舍已非原来的宿舍。怅然若失。唯校门以及门楣上“东北师范大学”几个字还没变化,其实换个大门不费吹灰之力,说不准哪位当政者一拍脑袋就给换掉。我们都跟当年的辅导员说,千万为我们守住这个校门。如果学校要拆校门时,一定通知我们,大家一起反对。这是最后的牵挂了。
所谓人气,不亦如此乎?这儿的每一块砖头,每一片叶子,街道上的每一个坑,每一个住户和路人,甚至他们呼吸的每一口气体,都经过了反反复复的打磨,严丝对缝,勾连咬合,牵一发而动全身。绝无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都重要。这种“气”貌似强大,实则脆弱,尤需敬畏之,呵护之。
所以,当看到一份灶下村的综合整治方案时,心内释然了。里面有座谈会的意见整理,调查问卷的数据,从交通到水电到休闲配套到消防安全到海绵城市建设的想法,清清楚楚,细腻而有条理,有点螺蛳壳里做道场之感。并无大拆大建,只有精致的小修小补(没提到那个水果店,祈祷整修后它可以保留下来)。如,地方狭窄,不可能大面积种下绿色植物,就设置立体植物墙,在垃圾中转站和部分楼体上栽培植物,增添钢索悬挂绿植,也是满眼绿色;像其他村子一样,门口建一个牌坊,提高辨识度,让这里居住的人增添些微小的归属感;在二十个转角处设置不同的主题和颜色,保留住社区故事;改造菜市中店铺的招牌,使之更赏心悦目;设置专门的电单车停放点,管线入地;等等,等等。
这些年,眼看着一个个城中村由嘈杂走向静谧,由污水遍地走向干净清新,对灶下村自然也抱着同样的期待。变化已成必然。变成什么样,一个人一个期待。指向多维。“越来越好”,真喜欢这四个字。我期盼村子的变化能让住在这里的人眼神更平和,步子更轻快,脸上的笑容更灿烂,而不是无所适从。那些离开的人,再回来时发出一声感叹,“啊”。万千语言,尽在这一个字里。
灶下村的对面,是宝安电子数码城。几百米外,是庞然大物般的住宅和综合体。它们的阴影又高又黑,仿佛强悍的侵略者,脚步扎实,势不可挡,让人憋闷。走到跟前,忽然停住了。灶下村如同个子矮小的金刚,抬头和大个子对峙着。它闪闪发光,从里到外散发出坚不可摧的神秘力量。这股力量源源不断,乃是居住在这里的人气集合而成的。
大个子笑了,说,“小样儿”。大个子定在那里,再不往前走一步。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