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巷中总见一身影:灶下村
作者:王国华 来源:《街巷志:深圳体温》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1-11 人已围观
这个貌似封闭的城中村,其实是可以自给自足的。
沿路走过去,画面无声,街道却悄悄喧嚣起来。城中村标配:沙县小吃、东北饺子馆、古树。
我吃过一回沙县小吃的飘香拌面,自此对其刮目相看。从深圳到广州、从东莞到佛山,甚至海南,味道几乎差不多。跟肯德基不同,他们是一店一老板,各自为政,即使经过统一培训,能做到如此标准,亦极难得。趿拉着拖鞋的年轻老板,店门口乱跑的小孩子,像是一个模子抠出来的。该店有荤有素,各类小吃可当零食,可做主食。无论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在此皆有可口的选择。
沙县小吃在城中村里的地位最稳固。
东北饺子馆。我在东北生活十数年,并不认为东北人多么爱吃饺子,他们对大米、黏豆包和冷面的热情一点不小于饺子,更不要提烧烤了。饺子馆是个概括,主顾应包括所有北方人。之所以不叫山东饺子、河北饺子,或因东北辨识度高,易贴标签。河南人、山西人也爱饺子,但人家有更厉害的烩面和刀削面,用不着。再是,深圳的东北人确实多,以乡情招揽,生意好做。
粤人似有古树崇拜,起始于农耕社会,延续于城中村里。土著们常常给古树上系一红布条,逢年过节到树下烧香祭拜。灶下村的弹丸之地上,残存着几棵古树。最大的这棵,乃小叶榕,仿佛是两棵。一伸向左,一伸向右,其实根仍连在一起。遒劲的枝干,棕红色透着苍白,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该树枝叶繁茂,半条街上都是过滤后已然凉爽下来的阳光。古树旁边黏连着一个不大的洋灰棚子(应是用来存放垃圾),一条约两米长的铁梯通到棚顶。梯子锈迹斑斑,甚至已经穿孔,漏出一个个小眼儿,似乎踏上去就会掉下来。但一定有人经常上去,因为棚顶的枝干上挂着一个铁圈式晾衣架。几只塑料手套、几条毛巾湿漉漉地随风摇摆。
树下一个黑色的石碑,上面写着:“国家三级古树榕树树龄约245年深圳市人民政府2014年10月”,如此推算,该树约植于公元1769年,清朝乾隆年间。见识了那么多人间悲欢,它的心差不多麻木了吧?
不远处的一棵,站立得直一些。周围已经用铁栏杆圈起来,平时并不对外开放。枝叶贴着周围的建筑物,仿佛抵在墙上的牛犄角,伸展不得。树下搭起一个很小的庙,常年摆放着水果等供品,偶有香火燃起。据说此树最灵,信众颇多。神仙们享用了这些东西,就会保佑这里的每个人。他们不是白吃白拿的神。
与这两棵树垂直的街道的尽头,是另一棵榕树,比分叉的那棵年轻五岁,石碑上写着:“树龄约240年”。树旁一座绿色的小楼,和树之间搭着一个简陋的铁皮棚子,棚内有小生意,名“榕树水果店”。水果品种繁多,花花绿绿地摆在一起,令人赏心悦目。两个人站在树下聊天,老板是个中年男人,偶尔也插嘴说一句。午后轻风掠起点点凉意,几个人竟在这巨大的都市里搭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剪影。
▲每次看到这个仍然存在的小店,心里就会踏实一些。
某种意义上,这种所谓的违建,一夜就可以拆掉,消费者还可以到其他地方去买水果,并不影响什么。
店主见我拍照,赶紧跑过来说,领导,我们这个店开了二十多年,一家人都指着这个店铺生活呢。让怎么改我们就怎么改,不要拆掉就好。旁边又过来一个老太太,应该是店主的母亲,说,我八十岁了,还有两个孙子。我们支持整改,但请考虑考虑我们的实际情况。
城中村整治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已先后有几拨调查人员到来。住在这里的人,有喜有忧。总体上来说,改善居住环境乃人人受益之事。但过程中,刮蹭越少越好。比如这个树下的水果店,若翻修之,美化之,使其成为城市的新传说,未尝不是利大于弊。
而我无法回答他们。心里一酸,赶紧离开了。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