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巷中总见一身影:灶下村
作者:王国华 来源:《街巷志:深圳体温》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1-11 人已围观
千万别被这个“村”字误导。在深圳,叫“村”的地方,均徒有其名,没有耕地,没有牛马驴骡,没有农机,连农民都没有。深圳是全国唯一无农业户籍的城市。走进一个个立着高大牌坊的“村子”里,一座座楼房,一条条街道,一个个店铺,摩肩接踵若有其事的行人,整个就是城市的样子。若把那些牌坊拆掉,“村子”和外部世界是非常完整的一体。灶下村亦然。该村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原为上合村的一部分,村民都姓黄。嘉庆年间《新安县志》中,称其为北灶村(深圳本土文化研究者蔡保中著《清〈新安县志〉里的深港村落》一书中说,北灶村另有其地,嘉庆年间《新安县志》所述不准确)。据《新安街道志》“行政村、社区概括”章节:“1986年11月,(上合管理区)改为上合村民委员会,辖上合、甲岸、布心、灶下4个自然村。”后几经辗转,灶下村成为宝民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宝民社区有壮、回、苗、蒙古、维吾尔等二十七个民族,常住人口三万多,其中深圳户籍五千多。
或是为了显得文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灶下村”写成了“造厦村”,中间可能还叫过其他名字,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又改回了“灶下村”。现在村中的标牌上,两种写法常常同时出现。深圳有座山,名羊台山,原本写作阳台山。据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民扫盲,村民写不出繁体的“阳”,便据音写作“羊”。时间一长,竟约定俗成。初到深圳时,见到这个名字曾犹疑过,心想,若叫“阳台”岂不更好?却原来真是“阳台”。如今,行政部门经过征求市民意见,又把写了五六十年的“羊”改回了“阳”。
“灶下”之于“造厦”,也是一种回归吧。另,珠三角一带常见类似地名:岗厦、塘厦、田厦……厦,同“下”“吓”,不是“下面”,是旁边的意思。山岗的旁边,水塘的旁边,田地的旁边,盐灶的旁边等。
灶下村土著占比太小,凝聚力不强,连个牌坊都没有。由一个不起眼的门进“村”,并非想象中的闹闹哄哄,脏乱差,反倒安静和整洁。别被网上的投诉吓住。居住于此的人,不甘心把自己当成贫民窟中人,更未自暴自弃。这里既没有污水横流,泼妇骂街,亦无衣衫褴褛。店铺名称和内容都尽量往小资上靠,“木偶的杂货铺”“沙拉店”“奶茶店”,装饰以简单的黑白线条,各自举着一颗向上、向美的心。走路的人不慌不忙,时有长发的白裙少女飘然而过。
一个穿着制服的年轻保安正伸着懒腰打哈欠,两只手于头顶长时间交叉在一起,仿佛他举起了一座楼,一松手,楼便倒下去。楼栋均安了防盗门,其中一个门口放着一双拖鞋,拖鞋旁是一件衬衣。一个中年妇女从里边出来,换下鞋,把拖鞋在衬衣上蹭了蹭。门口上方一根粉红的木杆上,挂着一条三角内裤和两件女性衬衣。
灶下村分成三块:一坊、二坊、三坊。一栋一栋密集的农民房,大部分是六层,似无电梯。主街约三百米,从这头一眼可望至那头。路边停一辆车,另一辆车就得小心翼翼地蹭过去。
楼下临街的房子几乎都成了店铺。有广告公司、私人衣服定制、糖水店、早茶店、凉皮店、烤肉拌饭、美容美发店、杂货铺,各种名目的地产公司,甚至还有好几个规模不小的超市。广式肠粉店门口,一个秃顶男人正低头认真地吃面前那一碟肠粉,筷子频繁地在嘴和碟子之间游走。一只白色的狗,摇着尾巴,在他身边跑来跑去。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