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巷中总见一身影:灶下村

作者:王国华 来源:《街巷志:深圳体温》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1-11 人已围观


村中若无古树,仿佛人没有了灵魂。愿榕树永在,水果店也在。
 
三种标配:一属南,一属北,一混不吝,在灶下村不经意间就这么融合在一起了。
 
岂止地域之融,还有阶层的融合呢。傍晚时分,路边会摆一张小桌,几个以搬家和收废品为业的人在那里斗地主。他们的河南口音很重,表情兴奋,“啪”,牌一落下,一片惊呼。周围的看客,有他们的老乡,有房产中介,有南山科技园刚下班回来的“IT民工”和“金融民工”。什么白领蓝领,全无差别地笑,或者一起大声叹息——“哎!”
 
偶尔有电单车的笛声响起,不如汽车鸣笛那么刺耳。据说这里有两千多辆电单车。平时也应该是在城区跑来跑去,若一声令下,全部回来,整个社区不过0.37平方公里,哪里装得下。它们的使用率非常之高。外卖小哥、清洁工、小生意人,已有汽车的上班族,人手一辆。短途出行,终究是电动车方便,也易停车。
 
城中村的楼房,产权属于个人。世代繁衍于此的农民或渔民,在自家宅基地上起一座楼,收租过活,旱涝保收。有一些楼,会起一个单独的名字,如“雅庭居”之类。颜色多选灰与土黄,不鲜艳,似乎要凸显自己名不正言不顺的身份。其实他们是社会富裕、秩序稳定的既得利益者。外来人口越多,他们越高兴,说话做事也越有底气。
 
这些建筑称为握手楼,一栋挨着一栋,仿佛两只手握在一起。也有的人把握手楼解释为,这栋楼上的人,伸出手可以握到另一栋楼的人。总之,就是距离短。阳光当然是必需品,“采光通风好”,租房时是重要卖点,但在如此逼仄之地,又成了奢侈品,并非人人都享用得起。住户在省钱和阳光之间做选择题,有时要被迫放弃后者。在灶下村最窄的两栋楼之间,不要说“一米阳光”,半米都渗不下来。而相对着的两墙,居然有窗户。我仔细看了一下,确实是窗户。完全打开,会直接撞到对面的墙上。住在里面的人,透过窗户只能看到几块瓷砖。或许开窗只为换换室内的空气吧。
 
密密麻麻的排水管、电线、网线、燃气管,像一条条蛇,紧贴在墙面上。
 
若有闲情逸致,可以设想一个爱情故事。毕竟年轻人多。一个男孩子打开窗户看到斜对面女孩子的侧脸,怦然心动……
 
一些房主懒得操心,把整栋楼租给二房东。二房东把楼体外表刷一刷,里边放一张床,起一个时尚点的名字,便成了“拎包入住”的公寓。灶下村最大优势是临近地铁口。灵芝地铁站距此仅四五百米。福田、南山写字楼里的小白领们,工作地和居住地可以无缝对接。比起市中心动辄七八千的房租,这里已经很便宜了。他们寻寻觅觅,舍近求远,犹犹豫豫地和灶下村结合。有一天收入提高,或者成家买了房子,就会搬走。这里更像一个过渡带,是年龄的过渡带、收入的过渡带,生活品质的过渡带、也是心理沉淀的过渡带。有人也可能会在这里住一辈子,他同样要经过上面的若干环节。
 
这便是城市的湿地。
 
居住条件局促若此,为什么还有人住?且居然是满员。只能说,人太多了。有人源源不断地涌来,这个城市一定有其独特之处。飞机高铁和城际铁路把一个个远方连接在一起,大家更方便用脚投票了。对于那些投诉,如货不对板,如嘈杂,有同感的人一定很多,而对此完全无感,甚至觉得是天方夜谭的人也有很多。人越多,分化就越严重。一条条小路带着他们去各自的天边。此人之蜜糖,他人之砒霜。此处之晕头转向,他者之云淡风轻。
 
但有这样的湿地在,初入社会者,收入较低的打工者,方有安身之所,才可以在自己的“家”里埋锅造饭,躺在窄小的床上做梦。如果强力拆迁,街道整齐宽敞了,本地居民的钱袋子陡然厚重了,但风尘仆仆赶来的人们去哪里住?人才,并非只是高学历者。只要做合法的事,挣合法的钱,都是人才。他们创造的财富,是金字塔的基石,那一座座高楼大厦和高楼大厦里的自由以及花枝乱颤的公园才有了支撑。
 

很赞哦! ( )

上一篇:

下一篇:阳台山小考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