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隐没了的小镇
作者:范汉生 来源:《我的光辉岁月——深圳散文四十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13 人已围观
这次陪杨沫同志到深圳访问,离我上一次来深圳,已经整整25个年头了。正因为我是第二次来,我同杨大姐的心情,似乎就有那么一点点不同。望着耸立在面前的高楼,望着紧张施工的工地,望着虽然还未连接起来,但已显出宏伟轮廓的市区,我的心在振奋中,总被一种悠远的追忆萦绕着;穿越蒙蒙春雨中迅速矗立起来的那些现代建筑,我张望,我寻觅,那萦绕在心际的追忆,就像绵密的雨丝一样,拨不开,抹不去。我寻觅什么呢?我寻觅那个小镇,寻觅那个在我的被凄风苦雨吹打过的记忆之海里,常常闪射出一缕熹微晨光的小镇。
如今,它隐没了,难以寻觅了……
1957年,也是这种有着霏霏春雨和拂拂春风的四月天,我来到深圳。那时候,深圳是宝安县城,是一个典型的珠江三角洲上的小镇。如果说它和其他这类小镇有何不同,那就是它有一座连接香港新界的罗湖桥,车站站台上有比较多的过往旅客罢了。这座边境小镇的生活,像深圳河的流水一样,从容不迫地流着,同其他小镇一样安宁静谧。路旁新植的银杉,在海风中飒飒轻响;海燕从云端冲下来,贴着水泥路面一扫而过,留下许多淡淡的剪影。
夜晚,人们悠闲地聚在新建的文化宫里观看象棋和篮球比赛,把欢声笑语交给海风插入大街小巷。星转月移,满街像湖水一般泛起一阵呱哒呱哒的木展声之后,全镇人都知道文化宫散场了。我很喜欢边境小镇这种生趣盎然的宁静,这种对生活充满自信的宁静。坐在小招待所里,面对窗口的星光,闻着海的气息,感受着四周宁静中的热浪,我写了几首诗。我写小镇,写边防战士,写春天的希望。记得有首诗是这样开头的:
我要为我的同代人写一支歌——我爱生活,这支歌永远也唱不尽,因为,希望在为它谱乐。
我写着,我感应着搏跳在祖国心脏里的一个伟大的希望。小镇的生活很有趣,淳朴而有意趣。那时它只有一条热闹的大街,不长,两旁排列着各种各样的商店。大街上一家咖啡馆,是唯一带点"洋味"的地方。小镇著名特产,是蚝豉。渔妇们把一个个银元大小的蚝鼓用竹签串起来,摆在街边论串叫卖。现在已记不清当年的价格了,只记得很便宜。由于同志们的托付,我买了许多串。我这个对蚝鼓毫无偏爱的北方人,却将一串串蚝鼓同衣物一起放在旅行包里,弄得衣物都沾了一种浓重的异味,还被同志们作为笑料谈了一阵。
那时,由深圳往盐田只有单车可搭。标志边界线的铁丝网两旁,有两条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的公路。我们这边的公路未铺沥青。铁丝网那边常有巡逻车开过。单车工人在山路上载人前行虽然吃力,却不停地向我谈着边境的一些趣事。有一处,两条公路贴得很近,铁丝网那边正有一辆巡逻车经过。单车工人瞧瞧巡逻车说:“过两年你再来,咱们这边也是柏油马路,到时,我用汽车送你……"单车工人的话语中,有一种生活在新中国的自豪。我在盐田住了一夜,住在一家商店的楼上。楼下就是大鹏湾。
山峰在海湾两边伸展,像一双巨大的羽翼轻轻抖动着;海水涌起一个又一个闪光的波浪,透露出扶摇九万里的壮志激怀。我同一位老售货员凭栏闲谈,从流动渔民的需要谈到大鹏湾的前程。他是1949年后从香港回来的,对香港社会深有了解,对新生的祖国充满希望。"干吧,只要这样一直干下去,一定会胜过他们的。”他几次向我重复这句话。也许正由于这种信念支持着他,他才甘愿离开喧嚣的香港,到这偏僻的渔港开辟第一个国营商店。寥星浮波,渔火拍岸,直到熄灯入梦,还似乎听到老售货员和大鹏湾的絮语。
1957年春天,是一个产生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春天呵!在那个春天里,每个中国人,每个中国的山峰,每个中国的海湾,每个中国的城市和乡村,每个中国的小镇——像深圳这样的小镇,都有理由满怀希望……因为,希望就在面前,像一朵朵五光十色、伸手可摘的鲜花!
但是历史的航船,正当中国人民看到希望举起的花束时,却转了弯。二十多年前,它的航线成了一个巨大的弧形。
大鹏湾收起了翅膀。深圳,作为一个边境小镇,又延续了二十几个年头。正在这时,罗湖桥那边,却在畸形地发展着……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拨正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航向。这几年,祖国各地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事业大发展的消息,组成了一支进行曲,把沉睡在人们心头的希望唤醒了;而深圳经济特区的飞跃发展,为这支进行曲谱写了一个高亢的乐段。
这两年,我不断听到深圳飞速前进的消息,但在我想象的画图中凸现起来的,仍是那个小镇。
当我又来到深圳,那座记忆中的小镇在现实的图画中,隐没了。我寻觅着,辨别着,好不容易地找到了那条街,那个文化宫……
两年多,仅仅是两年多一点的时间,这里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我想,那位卖蚝时渔妇,如今正在新建的别墅式的楼房里逗孙儿吧;那位单车工人,如今正在为筹建一个宏大的运输公司奔忙吧:而那位售货员,可能早已退休,如今正您闲地在小梅沙的沙滩上散步,望着新出现的海岸线,在捡回他那一度失去的梦想。但是有一种耸人听闻的传言,说这里已经“洋化”了。
如今,它隐没了,难以寻觅了……
1957年,也是这种有着霏霏春雨和拂拂春风的四月天,我来到深圳。那时候,深圳是宝安县城,是一个典型的珠江三角洲上的小镇。如果说它和其他这类小镇有何不同,那就是它有一座连接香港新界的罗湖桥,车站站台上有比较多的过往旅客罢了。这座边境小镇的生活,像深圳河的流水一样,从容不迫地流着,同其他小镇一样安宁静谧。路旁新植的银杉,在海风中飒飒轻响;海燕从云端冲下来,贴着水泥路面一扫而过,留下许多淡淡的剪影。
夜晚,人们悠闲地聚在新建的文化宫里观看象棋和篮球比赛,把欢声笑语交给海风插入大街小巷。星转月移,满街像湖水一般泛起一阵呱哒呱哒的木展声之后,全镇人都知道文化宫散场了。我很喜欢边境小镇这种生趣盎然的宁静,这种对生活充满自信的宁静。坐在小招待所里,面对窗口的星光,闻着海的气息,感受着四周宁静中的热浪,我写了几首诗。我写小镇,写边防战士,写春天的希望。记得有首诗是这样开头的:
我要为我的同代人写一支歌——我爱生活,这支歌永远也唱不尽,因为,希望在为它谱乐。
我写着,我感应着搏跳在祖国心脏里的一个伟大的希望。小镇的生活很有趣,淳朴而有意趣。那时它只有一条热闹的大街,不长,两旁排列着各种各样的商店。大街上一家咖啡馆,是唯一带点"洋味"的地方。小镇著名特产,是蚝豉。渔妇们把一个个银元大小的蚝鼓用竹签串起来,摆在街边论串叫卖。现在已记不清当年的价格了,只记得很便宜。由于同志们的托付,我买了许多串。我这个对蚝鼓毫无偏爱的北方人,却将一串串蚝鼓同衣物一起放在旅行包里,弄得衣物都沾了一种浓重的异味,还被同志们作为笑料谈了一阵。
那时,由深圳往盐田只有单车可搭。标志边界线的铁丝网两旁,有两条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的公路。我们这边的公路未铺沥青。铁丝网那边常有巡逻车开过。单车工人在山路上载人前行虽然吃力,却不停地向我谈着边境的一些趣事。有一处,两条公路贴得很近,铁丝网那边正有一辆巡逻车经过。单车工人瞧瞧巡逻车说:“过两年你再来,咱们这边也是柏油马路,到时,我用汽车送你……"单车工人的话语中,有一种生活在新中国的自豪。我在盐田住了一夜,住在一家商店的楼上。楼下就是大鹏湾。
山峰在海湾两边伸展,像一双巨大的羽翼轻轻抖动着;海水涌起一个又一个闪光的波浪,透露出扶摇九万里的壮志激怀。我同一位老售货员凭栏闲谈,从流动渔民的需要谈到大鹏湾的前程。他是1949年后从香港回来的,对香港社会深有了解,对新生的祖国充满希望。"干吧,只要这样一直干下去,一定会胜过他们的。”他几次向我重复这句话。也许正由于这种信念支持着他,他才甘愿离开喧嚣的香港,到这偏僻的渔港开辟第一个国营商店。寥星浮波,渔火拍岸,直到熄灯入梦,还似乎听到老售货员和大鹏湾的絮语。
1957年春天,是一个产生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春天呵!在那个春天里,每个中国人,每个中国的山峰,每个中国的海湾,每个中国的城市和乡村,每个中国的小镇——像深圳这样的小镇,都有理由满怀希望……因为,希望就在面前,像一朵朵五光十色、伸手可摘的鲜花!
但是历史的航船,正当中国人民看到希望举起的花束时,却转了弯。二十多年前,它的航线成了一个巨大的弧形。
大鹏湾收起了翅膀。深圳,作为一个边境小镇,又延续了二十几个年头。正在这时,罗湖桥那边,却在畸形地发展着……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拨正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航向。这几年,祖国各地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事业大发展的消息,组成了一支进行曲,把沉睡在人们心头的希望唤醒了;而深圳经济特区的飞跃发展,为这支进行曲谱写了一个高亢的乐段。
这两年,我不断听到深圳飞速前进的消息,但在我想象的画图中凸现起来的,仍是那个小镇。
当我又来到深圳,那座记忆中的小镇在现实的图画中,隐没了。我寻觅着,辨别着,好不容易地找到了那条街,那个文化宫……
两年多,仅仅是两年多一点的时间,这里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我想,那位卖蚝时渔妇,如今正在新建的别墅式的楼房里逗孙儿吧;那位单车工人,如今正在为筹建一个宏大的运输公司奔忙吧:而那位售货员,可能早已退休,如今正您闲地在小梅沙的沙滩上散步,望着新出现的海岸线,在捡回他那一度失去的梦想。但是有一种耸人听闻的传言,说这里已经“洋化”了。
很赞哦! ( )
下一篇:蛇口一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