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在发现传统中推动民族文化的创造

作者:王京生 来源:《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 :阅读与城市发展》 责任编辑:kysia 2023-03-01 人已围观

在绵延千古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以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在农学、医学、天文、历法、地学、数学、运筹学、工艺学、水利学、灾害学等领域,留下了灿若星辰的科学技术成果,它们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的文、史、哲、经等人文学科共同构筑了璀璨的华夏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天出版社推出的由孙关龙、宋正海、刘长林主编的《自然国学丛书》,以全新角度介绍普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知识,为当代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新资源、新思路,意义深远,值得关注。

“学然后知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论是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等人文科学,还是在农业、医疗、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领域,皆成果斐然。然而这些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仍有许多领域的成果不为世人熟知,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特别对于自然科技方面。《自然国学丛书》作为一套普及型的学术研究专著,对千百年的中国自然科技史,从萌芽到形成气候,到发展壮大达到高峰,到衰落,到复兴,做了系统精微的梳理,全面呈现了中国自然科技所创造的历时千年、独具魅力的辉煌业绩。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然国学》总结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产生和演进历程,对中国文化史的分期提出了富有创见的四阶段说,第一次论证了晚明六大科学著作是中国乃至人类古典时期的高峰,为我国自然国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所谓“不学诗无以言”,阅读《自然国学丛书》,了解庄子“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的生态智慧主张,了解古老中国的“和实生物”发展观,了解中国古代的二十八星宿、二十四节气,了解文化丝绸以重建丝绸之路的辉煌等,领略中华民族智慧的深邃广袤,通晓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瑰丽。“学然后知不足”,面对浩瀚如海的中华文明积淀,面对中国传统文化那幽深难尽的内蕴与奥妙,让人心生敬畏,以敬惜、感恩之心传承发扬中华祖先宝贵的文化遗产。

“科学在中国,古已有之”

百余年来, 中外学界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的政治观、思想观、文学观、历史观、伦理观、经济观、社会观等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 著作不计其数, 并成就了当前社会上的“国学热”。但是, 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等, 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 著作凤毛麟角, 有学者甚至断定“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认为中国人自古以来缺乏创新精神。《自然国学丛书》旗帜鲜明地张扬中国传统自然科学,以丰富的典籍史料力证中国传统科技的兴盛与繁荣。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对东方和西方的发展观进行了创新性比较研究,以大量事实证明两千多年前古老中国的“和实生物”发展观,显著优于西方的“优胜劣汰”发展观;又如《移天缩地到君怀——圆明园文化透视》首次对圆明园四十景观的规划思想和文化意象进行系统梳理和阐述,解读出传统文化的时空意识和宇宙观;解读出儒、道、佛三者交融的精神文化;解读出“农心立人,耕读立行”的传统耕读文化,展现出了圆明园作为“宇宙和天下的蓝图”的“东方梦幻”艺术的代表和最高典范。

回顾历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从六七千年前的世界四分天下有其一,到两三千年前占世界半壁江山,到一千多年前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在近三五百年前仍是独领风骚,可以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的发展,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 世纪到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自然国学丛书》的出版阐释了中国古代不仅有科学,且在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领先世界,
是坚守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果。

“人文为底,科学为用”

在早期漫长的人类历史中, 科技与人文两者相互融合,密不可分。从先秦诸子《论语》《中庸》的学、问、思、辨、行,《大学》的格物致知,《孟子》的民本和求故,《老子》的道法自然,到明清的实学,中国传统人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中国古代科技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促进了农、医、天、算等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及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技术成就的产生。早在1788 年, 康德也在其《实践理性批判》中指出:“有两种东西, 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历久弥新,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康德所谓的两种东西即自然律和道德律, 它们分别构成了科技和人文所把握的内容。纵观整个科技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史,人文精神传统使科学充满生机,科学为人性赋予新的含义。

《自然国学丛书》遵循“中国传统科技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融”的规律,着重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科技器物选题,同时又注重从中国传统科技的角度解析观念理论类选题,将科技与人文有机结合。如《苏轼自然观》《朱熹自然观》《董仲舒自然观》《张载的自然观 》《诸葛亮的科技人生》等著作都是第一次以全新视角,深入挖掘和系统总结了这些中国历史著名学者的人文学成就之外的卓越的自然观成就和工艺技术成就。

科技思想和科技制造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将人们从蒙昧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科技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的丰富和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 是人文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同时人文是科技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在科技思想和科技创造中注重人文关怀, 才能实现科技创造造福人类的最终目的。因此,科技与人文融合统一的发展观,不仅局限于当代人类发展的眼前利益, 更是着眼于千秋万代的人类长远发展。研习《自然国学丛书》,探寻传统科技中所包含的人文理念,同时又在传统人文中发现科学的力量,用科学战胜愚昧,用高尚人文情怀摒弃浮躁与欲望,从固有传统和文化中筑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文明是流动的、开放的。希望通过《自然国学丛书》,将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传播出去,让科学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让人文变成我们的价值追求。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