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惟精致方能优雅

作者:黄启键 来源:《一滴敢报江海信》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8-16 人已围观

若非在这特定的静态场合,是不可能如此细致端详服饰的。
 
一件晚清时期粉紫色的大襟衣,绣在丝绸缎面上的蝴蝶,时隔一百多年,依然栩栩如生。蝴蝶头部的一对棒槌状的触角静静地停在缎面上,体和翅上鳞状色彩均匀而对称地分布着,逾百只蝴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倘若把项襟和袖口精美的刺绣边饰比作国画边框,这件衣服堪称是工笔“百蝶图”。遐想一下,这衣服穿在一个清朝的美女身上,蝶舞翩翩,会是怎样的美妙景致?据“非遗”服装专业人士介绍,要绣好一只蝴蝶在当时大概要耗费一个月工夫。当然,这样的精美服装只能流行于皇室贵族或富贵人家。
 
走进位于龙华大浪时尚小镇的艺之卉百年时尚博物馆,其艺术共生“非遗”艺术展,可让人穿越时空,领略古典的服饰之美。这里不仅有精美的晚清时尚女装,还有绣饰着禽兽图案显示文武官员品级的森严服制。在其展陈的侗族、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中,可以看到民族女服的襟袖、云肩、背褛运用了缠、掐、填、攒、焊、堆等多种绣饰工艺,纹饰了龙凤呈祥、花鸟虫鱼、水波云雾、五彩几何等各类吉祥的图案、图腾。为了表现其绣品的精细,有些是把一根丝线拖出30根细丝而绣成的。据说在云贵高原的苗族人家,为了追求纹样图案的细腻、染色表达的典雅,确定了非常严格的点蜡、染色工艺。对靛缸更是呵护有加,苗族人甚至会以靛缸的状态来判断当年家庭的运气。由此,可以想象出那靛蓝蜡染服饰令人赏心悦目的背后是“非遗”传承人对工艺极致的崇敬和执着。
 
回望民族的服装,其精细的工艺令人叹服。在“大美晚清”展柜,我看到了两件竹衣。竹衣是用牙签粗细的1厘米长的小竹节方形格子制成的,全部由丝线编织耦合而成。据说,这是一种内衣,清朝时期官员在夏天上朝时,官服大褂里穿着竹衣,增加通风透气的清爽之感。竹衣引起了来自意大利撒丁岛、米兰的跨界艺术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用意大利古老的传统服饰、民俗器物与竹衣共同演绎了东西方传统的艺术共生展示。
 
博物馆仿佛提供了时空维度的飞梭,把收集、保存着的服饰记忆符号,织成了一块块历史的画卷呈献给人们。晚清过后,在战争和社会变革的洗礼中,西服东渐、中西合璧的时代潮流引领着时装的重组与创新。中国的服饰时尚也打破了封建时期的繁文缛节,民族的东方气质与世界设计理念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时尚潮流。特别是近几年对服饰“非遗”的保护、发掘和传承、创新,使得许多精美的服饰步入了日常生活。
 
我的审美记忆中,对“士林蓝”有着特别的印象。出生在晚清时期的老祖母,在20世纪70年代最常穿着是大襟衫和包头裤,服装的布料就是在全国大行其道的“士林蓝”卡其布,这当然也为其进行农耕劳作提供了便利,那背部汗湿过后浸出的盐霜,仿佛为蓝布衫增加了纹饰,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作为粤东一小县城的新闻工作者,我还专门采访过刚刚形成的“时装街”,敏感地发现山城的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粗糙的服装,开始追逐时尚之美了。今天,穿着打扮崇尚自然、讲究精美已演化为新时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环节和要素。
 
纵观我国古丝绸之路,代表文明古国走出去的是两个核心产品:丝绸和瓷器。这两者不仅是实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更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载体,其精致特质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被广为认同的理由。从这个角度判断,精致文化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内在气质。基于从古至今人们追求精致生活潮流的认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工匠精神贯穿于生活细节,从设计的精益求精到出品的尽善尽美,体现了追求完美生活的审美态度和天人合一的淡定境界。这也是我们今天应该持之以恒坚守的文化理念。因循着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使制造业越发精密,大数据使服务更加精准。对个性化审美需求也越发能够做到精确、精细的研判和链接。这为弘扬精致文化涂好了厚实的底色。我们今天有理由对曾经的粗放、粗糙、粗俗的部分进行反思,站在更高的维度来审视都市的简约与乡村的幽美,生活的快捷与养生的从容,使我们的生活更有内涵和情致。
 
处在物质高度丰富的时代,让我们的眼光从碎片化的信息中游离开来,专注地打量或打造生活的细节,于细微之处明辨美丑,懂得鉴别也乐于欣赏。在精致的审美中享受乐趣,这不失为一种优雅的生活追求。
 
2019年8月14日
观澜河畔

很赞哦! ( )

上一篇:乘物以游心

下一篇:双界河无界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