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百花山上的蚂蚁

作者:黄启键 来源:《一滴敢报江海信》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8-16 人已围观

机关办公大楼后方,有座比八层楼高一些的小山。曾经听观澜当地老一辈客家人说,这里原来叫“崩山”,大概是山体有过水土流失吧。不知何时开始,这无名的小山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百花山。
 
常借着午间闲暇,步上百花山行走。山上设施极为简单,两条连通山谷的步道,均可从缓坡的台阶上至山顶。稍微突起的山脊上建有一座六角凉亭。未经大肆挖掘的山体,除了高山榕、樟树、枫树、天竺桂、蒲桃等乔木看上去是后来栽种的外,还茂盛地长着鲁萁、岗稔、毛蕨、芦竹、蟛蜞菊、马缨丹、海金沙等小植物。这些小植物,散漫凌乱地生长着,展露着原生态的野性之美。
 
2015年1月,同在机关上班的业余诗人阿凡发现石径边的一棵油茶树,树上开着一朵未凋零的花,他想起七百公里外的老家湖南衡东,山上到处有这种茶树,便写下《孤单茶花》一诗寄托乡愁。后来还结集出版了以此为名的诗集。曾经与阿凡交流,我也在后山发现了这棵开着花的茶树。一晃多年过去,当我重拾旧步在山上行走时,发现当时仅齐腰高的茶树长到几米高了。而且,把目光投向山坳边,竟发现了多棵树干、树叶相同,零星挂着几颗茶果的茶树。我把这一发现告诉阿凡。已不在院子里办公的他说,一定要来探访。从茶树排列不是很规则的情形看,不像人工种植。那是怎么长出来的呢?不得而知。
 
与看上去处于静态的植物相比,此时,我更感兴趣的是山上随处可见、不停不歇忙碌着的蚂蚁。山上的蚂蚁有两种,一种是比黑豆小些、身躯偏长的黑蚁,数量不多,停停走走。而那种身形只是米粒三分之一大的褐色蚂蚁,却是随处可见。此蚁活动成群结队,即使有走散的零星蚁只,在不远处都可见其族群。小小蚂蚁行动敏捷,向前移动时,若碰到同伴,在短暂的交头接耳后迅速离开,行色匆匆地继续前进。
 
经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一根暗红色凉亭柱上,有络绎不绝的小蚂蚁沿着大体固定的线路上下行走。凉亭斜顶斗拱的瓦隙间应有个蚂蚁窝。常可看到蚁群搬一些小东西往上爬。若看到一片昆虫的翅膀如长了腿一样往上走,细看会发现是有一只小小的蚂蚁钳着虫翼,在垂直梁柱面上负重爬行。不断有些小昆虫的尸体被搬往上方。我看见过如半截棉签大的死蚯蚓和死蜈蚣被蚁群簇拥着往上搬,不禁感叹蚂蚁的巨大力量和搬运方式。
 
蹲下身子或靠近柱体,可发现蚂蚁身躯有三节。头部上端长着两条细长的触须,如雷达探测器,不断挥动。触须旁突起的两点应是其眼睛了,前端两侧长着一对黑褐色的钳子,上颚发达,咀嚼式口器还可伸出如蜂针状的舌头。蚁的腰身相对于蚁头和椭圆形的蚁腹来说较细小,两侧各长着三条细腿。小腿有三节,后两节间长着毫毛状的小刺。我想,正是这些如钢丝般纤细的带刺小脚,为蚂蚁在垂直的峭壁找到力量的支点,抬举起相当于自身体重50倍的物体。
 
最使我惊讶的是蚂蚁间的协作。一具小动物的尸体,由若干只蚂蚁搬运,就体积重量而言,就像十几个人搬动着一个集装箱货柜。不论是在平地上前行,还是在壁面上移动,都能沿着大体的路径行进。有时看到搬的物体太重往下滑落,下到一定高度时,又停住了,继续由蚁群托举向上。它们每一只都没放弃,每一只也都竭尽全力。也常常可以看见有些蚂蚁后腿不着地地骑在物体上方,无须用力,大概此蚁见力量充足,自觉充当后备选手,不盲目掺和以免影响群体发力吧。可见,蚂蚁不但对搬物品有足够力量把握,还能不断调整角度和方向,实现步调一致。这样沟通、协调和组织是多么高效啊。
 
蚂蚁与其他昆虫类动物有着类同的触角和信息素。其行走的路径都会根据需要留下不同的信息素,这是确保不迷路、少走弯路、行走有规则的导航体系。有时可以看到有少数蚂蚁离群,漫无目的地游走,与忙忙碌碌搬运食物、赶路的蚂蚁形成鲜明反差。生物学家把这些蚂蚁称作“懒蚂蚁”。据称,当遇到食物短缺时,往往是这些“懒蚂蚁”带领蚁群开辟新的食物链。看上去游手好闲,实则进行调研、侦察。在蚂蚁的世界里,蚁后专事产卵,雄蚁负责生殖,兵蚁担当防御,数量占绝大多数的工蚁从事建筑巢穴、采集食物、饲喂蚁虫及蚁后的工作。蚂蚁就是在彼此和谐默契的分工合作中,从白垩纪起一直努力地在地球繁衍生息,发展到拥有逾万种的庞大种族。
 
中国古人对蚂蚁多有研究。西汉《淮南子·修务训》记述“蚁知为垤”。蚂蚁可以修筑排水、通风、储食、居住等功能布局合理的巢穴,堪称“建筑高手”。古人早已观察到蚂蚁能预测天气变化。王充在《论衡·变动篇》一文中说:“故天且雨,蝼蚁徙。”蚂蚁搬家,垒土作坝,表明天将下雨。科学研究显示,蚂蚁会保护蚜虫不受天敌伤害,是因为蚜虫吃了植物汁液后排出的蜜露可供蚂蚁享用,彼此构成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有些蚂蚁会在巢内培养真菌作为食物,比人类务农历史早了4000万年。
 
生物的进化充满智慧,也极具值得人类借鉴汲取的理念。目前人们对蚂蚁的认知是极为有限的。不只是蚁。我不知道,蜗牛或是福寿螺是怎样从容地探寻食物;不知道,为什么蜘蛛会在发现网住昆虫后飞快地抱着猎物,靠一根看不清的细丝弹回网中央,更不知道蜘蛛结网时会借助大气中的电子飞翔;不知道,带着黑白花纹的蚊子凭什么就知道有人在山间行走,迅速过来叮咬吮吸。
 
行走在百花山,会发现有许多未被提炼成标签的细微生态。蚂蚁也许是这山上最小的动物。山林间,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物种存在,生物之间又构成多姿多彩的共生关系。花草树木扎根在这山体,看上去是独立的。而泥土里盘根错节的根系,却被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体——菌根真菌有机连接在一起。真菌在地下把蛛丝一样的细管插进树根,获取树木光合作用产生的糖分,而树木亦通过真菌网络获取氮和磷等营养,这种互惠互利的连接,使得任何一棵树都不会寂寞。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已存续了几百万年。林间许许多多飞行的、爬行的大小动物,又何尝不是在植物间寻找生命的原料,而构成生存、繁衍、孪生进化链条?科学研究不断提供、更新对大自然的认知,满足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求知欲。
 
行走在百花山,内心自会产生一种轻松、一种惬意。树木多的地方,负氧离子含量必然高。当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1800个以上时,对人类便逐渐有了自然疗愈、康复功能。相关研究发现,植物时刻会散发一种名为“芬多精”的抗菌化合物。这种无色无味的化合物随空气进入肺部后,会随特定的神经细胞进入动脉、淋巴结和下丘脑,对人的心率、血压、免疫系统和脑力运行发挥良好作用。
 
夏日的午后阳光正好,微风轻拂,偶有树叶飘落在洒着光斑的路上。树上的叶片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呼吸间,有一股淡淡的樟树、桉树的清香沁入心田。我的步履不经意地规避着蚂蚁。我觉得,蚂蚁虽然极为微小,但与众多生物一样,都是自然规律的遵守者,是充满智慧的实践者。它给了人们观察、思考的乐趣,还带来生活的启示。
 
走进大自然,融入休戚与共的奇妙世界。默默地与山石林木中的伙伴一起,心怀感恩,享受生命的快乐。
 
2022年7月12日
于观澜河畔

很赞哦! ( )

上一篇:心思细如丝

下一篇:折折叠叠为了谁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