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教育事业 > 教育综合 教育综合
转变学习方式:认识误区、思想辨正与本质回归(三):
作者:李敏 来源:《深圳教育蓝皮书》(2016~2017年卷)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3-08-17 人已围观
2.知识形式的学习:建构与升华
知识形式是指知识产生、检验和表达的形态与方式。英国赫斯特认为人类知识有八种形式(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哲学、道德),每一种形式具有不同的概念、逻辑和表达方式。知识形式具体包括知识的思维方式、检验方式与表达形式。知识形式凝聚着人类群体千百年来的智慧与能力,就文学艺术而言,“是在人类审美活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审美价值积淀下来,逐渐形成文学艺术作品不同的表达形式,才对内涵具有选择、变异、衍生、规范作用”。它是转识成智、化知为能的必经之路。从知识的表达形式方面看,不仅不同学科在知识的表达形式上各具特色,而且同一学科知识表达亦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式,如文学作品的知识表达方式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甚至在诗歌中还可以细分为绝句、律诗等不同的亚表达形式,不同表达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意义。同一的对象内容可以有不同形式的表达,比如唐明皇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在历史小说有很多生动细节的具体描述,诗歌中的表达却是高度凝练。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写杨贵妃之死,只有短短两句“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由此可见,知识形式具有三大基本特质:一是内隐性,二是动态演变性,三是历史积淀性。它原初的发生、形成、修正、完善等一系列探究的历史进程一旦被外在的概念、符号、公式等规范形式进行外化,知识形成的具体过程和独特思维方式就于无形中被障蔽、被隐藏、被消弭而不彰。
基于上述对知识形式的内涵和特性分析,可以推断:若要真正地吸收、理解和运用知识,不能缺少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复演和探究。对于知识形式的学习,我们以为以探究学习为基础,合理运用合作、体验、反思学习等多元方式,以融多元学习方式为一体的整体主义学习为基本策略是理想之选择。同样以语文学科中小说教学为例,在教学中,很多人以为只要读懂了内容,就读懂了小说。其实完全不然,正如朱光潜先生指出的“熟知非真知”。如果只是明白文本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那么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我们不能简单地停留于知识内容的浅层学习,止步于“一望而知”的肤浅理解。首先,要深入到语言运用的层面去深刻理解和体会小说的知识形式,即文本是怎么写的,是怎么表达的,在理清显性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去洞察其丰富的隐性情节,敏锐捕捉作者意脉运动节奏(变化、起伏、显隐),深刻理解“这一篇”小说所体现出来的特质和价值;其次,要超越于读者身份,以作者意识去批判性探究和思考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能不能不这样写。
总而言之,知识形式的学习要求通过运用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抽象概括以及体验、移情等思维方式,使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对问题展开深入探究,复演知识产生的过程来深刻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的思维方式、检验方式与表达形式。其目的和价值在于:达成对学科知识学习的深度理解,掌握特有的学科思维方式,能在复杂情境下灵活而个性地提取和运用学科知识来解决纷繁多样的学科问题,并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生新的个体缄默知识,有效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旨归。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以“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为指向评价方式未得以彻底改变的现实背景下,课程整体设计和引领学生学习要做到“攻守平衡”,既要重视知识内容的学习,又要重视知识形式的学习,在两者之间保持应有的张力,达成动态的平衡和统一,亦即双基养成和能力拔升的统一,守成和创生的统一,现实功利和理想追求的统一。
3.学习意义的体悟:积淀与超越
在知识内容和形式的学习过程之中,内在蕴藏着知识旨趣的因子。在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过程中,知识内容和形式的学习是合而为一的整体。经由知识内容到知识形式的学习,不断累积,不断发生着学习意义的领悟和生成,实现着从“此”到“彼”的转换、从“一”到“多”的联结、从“知”到“识”的升华,从“智”到“慧”的超越。在学习中,又在学习之外,从学习走向生活,再由生活体悟生命,走向意义的不断生成和生命的不断超越。知识旨趣的体悟产生源源不绝的内在动力,激励人积极主动、欢欣鼓舞地去探索未知,去观察世界,并在这样的过程中感受到精神情感的充实和满足,直觉到思想顿悟后的澄澈与清朗,体验到灵魂深处“天人合一”的宁静与愉悦。
在知识内容和知识形式学习的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是学习意义的体悟。对于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而言,知识内容和形式的理解掌握远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因此,在提升学习品质的同时,还应当重点关注人的情感、欲望、态度、精神、价值观于一体的生命境界在学习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两者同步和谐发展、共生共进之际,学习过程即是生命成长的过程,亦即文化新人的形成过程。正如先贤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结果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能让人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愉悦,超越学习进而臻达生命的高峰体验,真切体验到生命的自由和幸福。
需要澄清的是,知识内容的学习、知识形式的学习、学习意义的体悟,并非是相互分离、前后相连的不同阶段,而是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在这样的一个整体进程中,每一个部分、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节点上,都在不断实现着属于自身意义上的超越。
四、结语
“我们在21世纪需要怎样的教育?在当前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教育的宗旨是什么?应如何组织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201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序言中如是写道。面对海量的信息和学习内容,运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助力我们实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真正内化为人生智慧?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才能超越知识内容的学习,实现学习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引领学生走向生命的自由和幸福?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以为,应根据影响学习的对象等诸教学情境要素,灵活而合理地运用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有机融合多元学习方式于一体的整体主义学习方式为基本策略,在深度上充分发展,在广度上多元发展,在相互间共生发展,在整体上和谐发展,朝着“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和生命之路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穆瑾,刘培军.基于一线教师层面谈新课改的问题及其原因[J].教学与管理,2007(05):72.
[2]陈佑清.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其选择[J].江西教育科研,2003(07):21.
[3]钟祖荣.论学习方式及其变革的规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02):36~37.
[4]齐默尔曼,邦纳,科瓦齐.自我调节学习:实现自我效能的超越[M].姚梅林,徐守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6.
[5]庞维国.当前课改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J].当代教育科学(教育科学版),2003(06):18~19.
[6]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1.
[7]孟庆男.对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的比较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3(02):28.
[8][9]张广君.生成论教学哲学的核心观点[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02):31,33~34.
[10]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05):4.
[11]张广君.当代教学的热点问题—教学价值论的视角[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130.
[12]徐冰鸥,潘洪建.知识内容:基本蕴涵、教育价值与教学策略[J].教育研究,2013(09):120.
[13]赫斯特.博雅教育与知识性质.[C]//教育学集·智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0.
[14]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10.
很赞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