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医疗卫生 > 医卫综合 医卫综合

扫码关注

铸就精神卫生服务“深圳品牌”

作者:刘铁榜 来源:光辉岁月:深圳市康宁医院创新发展纪实 责任编辑:manman 2023-01-17 人已围观

深圳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具有人口结构年轻、工作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生活成本高的特点。2017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 1252.83 万人,其中约七成为非户籍人口,人口比例倒挂严重。由于非户籍人口比例高,人口流动性大,大多市民社会支持薄弱,居民平均年龄 30 岁左右,他们面临就业、婚恋、就学,这些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因素,变数多,压力大,精神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2005 年深圳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各类精神疾病终生患病率为 21.87%,高于全国 15% 的平均水平,其中重性精神疾病患病率为 1.41%,全国最高。

深圳市康宁医院是全市唯一一家公立精神专科医疗机构。2005 年医生不足 60 人,床位 300 张;2015 年医生 140 人,床位 500 张,深圳精神科医师平均每 10 万人口配置 0.9 人,远低于国家标准(3.8 人 /10 万),远落后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每 10 万精神科医师 5 人左右配置水平,床位配置也仅为广东省平均配置水平的 1/3。医疗资源严重匮乏,与深圳精神卫生严峻形势形成强烈对照。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瞻远瞩,2004 年在国内率先将心理卫生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2007 年,设立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2009 年,提出“一大一小”卫生发展战略,“一大”要加快市精神卫生中心建设,“一小”要提高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努力搭建和推进“市—区—社区”三级精神卫生防治网络发展。2014 年,政府牵头建立了由 19 个部门组成的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推动重大工作的实施,协调解决工作难题。2015 年,深圳成为广东省唯一的首批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城市。借助创建试点东风,政府强化领导,统筹主导,建立了多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彻底转变了精神卫生服务以往以卫生部门“唱独角戏”的工作局面,政法、卫生、公安、民政、人社、财委、残联等部门“同台演出”,全市一盘棋,部门一条心,呈现共建共治共享协力推进精神卫生事业前所未有的工作格局。
 
市精神卫生中心作为龙头专业机构,立足深圳工作大局,勇担社会责任,在卫生主管部门领导下,与各区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积极与多部门协调联动,主动为政府出谋划策,为广大患者谋福音,抢抓发展机遇,大胆探索创新,勇当行业先锋,走在全国前列,共同铸就了精神卫生服务“深圳品牌”。
 

▲深圳市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上 20 个成员单位参会

构建“五大”服务体系,筑起心理健康新长城
 
体系建设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保障,经过多年努力,深圳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有了飞跃式发展,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体系架构,受国内同行推崇和学习。一是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牵头,建立以市康宁医院为核心,各区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及综合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门诊为辅助的医疗服务体系。市康宁医院与各区精神卫生机构合作,建立“深圳市精神卫生专科联盟”;联合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建立“深圳市心理咨询工作联盟”,构建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服务机制,资源共享,为深圳市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2019 年康宁医院坪山院区落成启用,跃居全球单体面积最大的精神病院。全市精神科医生由 2015 年的 140 人,增加至目前 285 人(2.3 人 /10 万)。深圳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现况得到较大改善,医疗服务体系注入了新活力。二是公共卫生体系。卫生牵头,建立市精神卫生中心—区精防机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三级精神卫生社区防治技术网络,组建以市精神卫生中心为龙头、区精神卫生防治机构为骨干、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依托的专业队伍。目前逐步配备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咨询师、公共卫生医师及社会工作者等多学科团队,防治机构专职人员达 227 人。全市 603 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均配备 1 名兼职精防医生,初步形成一支精神疾病防治工作队伍。三是康复服务体系。第一,医院康复。卫生牵头,发挥专业技术指导和引领作用。随着市康宁医院坪山院区启用,医院精神康复科面积达 3 万多平方米,是亚洲最大的精神康复科。康复服务内容达 40 余项,配备精神科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音乐治疗师、绘画治疗师、社工和志愿者等多学科多功能康复团队。第二,社区康复。残联牵头,建立了“市—区 / 街道—社区工作站”三级精防康复工作组织网络,与卫生部门的社区防治技术网络紧密结合,与医院康复衔接。全市精神康复机构 74 家,包括街道职业康复中心、家属资源中心、中途宿舍、庇护工场、康复会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康复专职人员达 151 人,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康复训练、心理辅导、二次就业等综合性服务。四是救治救助体系。由民政牵头,与卫生、公安、残联、财政等部门构建救治救助服务体系。市精神卫生中心与各区救助站、防治机构密切配合,签订服务协议,开设专项服务通道,做好流浪精神病人救治救助工作。目前市康宁医院每年救治流浪病人 1200 人次。五是肇事肇祸管控体系。公安牵头,在全市每一个社区安排警务人员负责辖片区高风险病人社区管控和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应急处置。全市 74个街道均建立了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由街道政法、公安、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人员组成,负责协调解决难题和落实基层精神卫生工作。648 个社区均建立了“五位一体”关爱帮扶小组,由社区工作站专干、社区民警、精防医生、民政 / 残联专干以及患者家属组成,为患者提供家庭随访、康复教育、转诊联络、应急处置、救治救助、资源链接等综合服务,减少和避免肇事肇祸事件发生。
 

▲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与各区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综合医院精神科建立精神专科联盟


▲卫生、民政、政法、公安、残联等部门共同建立一支全国最早、规模最大的精神卫生社工队伍

推出“五类”保障政策,铺设精神卫生康庄大道
 
良好的政策保障是促进工作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也给创新发展带来巨大驱动力。近年,深圳政府不断突破政策瓶颈,加大精神卫生政策支持和倾斜力度,创新出台一系列保障政策,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一是人才引进政策。早在 2013 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已将精神科医师和影像科医师列入人才紧缺岗位和特殊岗位目录,降低人才招收门槛。2016 年,市卫生、民政等联合出台政策,通过政府购买、项目外包及单位直聘等方式引入社会工作者参与精神卫生工作。2018 年,市民政确定精神障碍患者社区服务按照患者与社工 50∶1 比例标准配备,成为全国唯一出台相关政策的城市。二是医疗保险政策。第一, 出台门诊大病医保政策。2016 年市人社局将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六类严重精神障碍纳入门诊大病医保范围,最高报销比例达90%,不设起付线,取消报销封顶。第二,提高住院医保报销额度和长保患者名额。患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医保一档二档为 90%,医保三档为 75%;成人和儿童精神障碍患者住院医保额度为 16355 元 / 人次。市人社局批设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医保住院政策,名额逐年增加。第三,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异地患者转诊结算制度。三是救治救助政策。第一,打破户籍制度,民政、残联、卫生等部门联合开展患者救治救助。为社区贫困患者提供服药补助,无论户籍还是非户籍,结合患者需求,给予卫生、民政、政法、公安、残联等部门共同建立一支全国最早、规模最大的精神卫生社工队伍每人每月 200—400 元的药品费;对需要紧急住院的贫困高风险患者进行免费收治,深圳为非户籍患者提供社区持续服药和住院治疗的工作举措在国内推广交流。第二,流浪患者救治。由政府统一支付,指定市康宁医院为定点救治单位,保障流浪乞讨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四是监护补助政策。2016 年市委政法委联合多部门出台深圳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补助政策。对病情稳定患者监护人每人每年补助 2800 元;对高风险患者监护人和协助监护人,每人每年分别补助 6400 元和 1200 元。五是经费保障政策。深圳市政府加大精神卫生投入。投资 13.5 亿元建设市康宁医院坪山院区。每年对精神专科医院的财政补助占医院总收入的 20% 左右,高于综合医院 14% 的平均水平。逐年递增精神卫生防治经费,市、区防治经费总额由 2015 年的 3000 万元增加至2018 年的 7000 万元。

开展“六项”重点项目,试点探路示范推广促全局
 
深圳精神卫生项目的成功经验,在国内广泛交流,一直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以项目为突破口和主抓手,成为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探路石,通过探索方法,积累经验,搭建平台,由点到面促进全局发展。一是心理卫生进社区项目。2005 年,深圳率先在全国启动“心理卫生进社区”项目。借助分布广泛、网络健全、可及性高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把基本心理卫生服务送到居民身边。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分轻重缓急,遵循“三部曲”:先把病人“管”起来,促进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和回归社会;再把健康教育“办”起来,居民心理保健意识常抓不懈;有条件的心理咨询室“开”起来,提供个性化心理卫生服务。心理卫生进社区项目为拓展其他工作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搭建了平台。该项目荣获 2009 年度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回归社会杰出贡献奖”。二是开展心理卫生进企业、学校项目。2009 年,深圳被列入国家卫生部“企业心理健康指导试点”城市之一,选择宝安区富士康科技集团和龙岗区赐昌制品厂为项目试点。项目覆盖万人以上企业 31 家,惠及 100 多万劳务工。与各区精防机构联动,对全市 100 多所学校提供心理保健技术指导和支持。三是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2009 年,在该项目上深圳被列为国家示范城市,将六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社区管理对象,目前建档服务 3.6 万名患者。市精神卫生中心负责项目工作统筹与业务指导,依托市—区—社区三级防治网络,推行医院—社区无缝衔接一体化服务,不断探索和完善“院前预防—院中诊疗—院后康复和管理”服务模式。经过多年努力,深圳出院患者建档平均时间 4.2 天(国家标准 15 天);患者下转到社区 3.6 天(国家标准 10 天);患者就医后首次回访 5.3 天(国家标准 10 天),成为双向转诊机制最好的城市范例。四是精神疾病主动式社区治疗(ACT)项目。2010 年学习引入加拿大、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与墨尔本大学合作,开展中澳严重精神障碍暴力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置项目,深圳卫生、公安、政法、民政、残联等部门联合,每年度组织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培训澳大利亚、我国香港等地先进服务理念和康复模式,在龙岗、南山尝试开展主动式社区治疗(ACT)项目。2015 年项目纳入政府民生实事,目前各区建立了由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咨询师、社工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为社区病情不稳定、风险等级高、家庭监护弱的重性精神病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该项目再度荣获 2013 年度“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杰出贡献奖”。五是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项目。自 2015 年项目启动,经过三年创建历程,不断突破政策瓶颈,学习借鉴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地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大力引入社工参与精神卫生,目前全市已有 700 多名专职精神卫生社工分布在基层区精防机构,为病人提供社区访视、转诊转介、家属健康教育、贫困救助资源联络和社会支持服务,深圳社工服务走在全国前列。在多部门协调联动、综合管理机制、政策保障与开发、非户籍流动人口管理、救治救助服务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工作成效。特别是 2018 年 6 月国家专家组考核评估成绩突出,获得高度评价和认可。2018 年 12 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文在全省推广深圳经验。2019 年 1 月,深圳在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总结视频会议上作为代表发言。六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2019 年 6 月,深圳召开试点项目启动会,未来三年,将在国家、省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推进试点工作任务,在全市探索社会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有效模式,提高市民心理健康水平,以试点工作带动全市精神卫生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全省、全国社会心理服务提供深圳范例。
 
▲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与墨尔本大学合作,开展中澳严重精神障碍暴力事件预防与应急
处置项目,深圳卫生、公安、政法、民政、残联等部门联合,每年度组织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培训

▲2010 年,时任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疾控处
处长林汉城,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刘铁榜到富士康现场指导心理救援工作
 
心理救援勇挑重担,执着守护生命底线
 
早在 2004 年,深圳市康宁医院开通了第一条心理危机干预热线(25629459)。2008 年,深圳被列为全国“心理援助热线建设”试点城市。随着市、区精神卫生防治机构逐年壮大,从 1 条热线发展到 11 条,年接听来电近 6000 个,其中高危来电 200余个。市、区精神卫生中心按照卫生主管部门要求,组建由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心理咨询师为主要专业人员的全市心理救援和危机干预队伍。
 
2008 年 5 月,为四川汶川地震在深救治的 165 名灾区伤员及其陪护进行心理评估和紧急干预。2008 年 9 月,为深圳市龙岗区舞王俱乐部发生特大火灾事故的伤员进行团体心理治疗。特别是 2010 年上半年,对深圳富士康发生 12 起员工坠楼的危机事件展开现场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发挥了巨大作用,探索出许多成功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现场心理救援由医学甄别与咨询干预、临床诊疗、健教宣传、信息管理、专家咨询等 5 个应急行动组有机衔接,受国内同行专家高度赞许。2010 年 6 月,对深圳东部华侨城安全事故现场工作人员进行紧急干预。2011 年 8 月 12 日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当天,对 1 名在深圳湾跳海自杀的女子进行危机干预。2015 年 3 月,对深圳机场“3·1”道路交通事故中 9 名伤员及 2 名死伤者家属实施心理危机干预。2015 年 12 月 20 日,光明新区发生山体滑坡生产安全事故,市应急办启动了 I 级应急响应,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
 
市精神卫生中心遵照卫生主管部门要求,迅速调动和召集全市心理救援小组成员,组织了由市、区两级精神卫生机构及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等 94 名专业人员,在接到指令后2 小时内,全体队员快速进驻光明新区 10 余个受灾人员安置点和救援现场指挥部,对伤员、受灾群众、失联者家属和救灾官兵展开服务。本次心理救援工作响应迅速,启动及时,组织有序,措施得力,干预效果显著,既为稳妥解决本次事故创造了条件,又为国内开展心理救援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得到国家卫计委应急办专家高度评价。深圳精神卫生工作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得益于各部门的鼎力相助和紧密配合,更得益于全体医务人员和基层精防战线工作人员的扎实苦干和倾心奉献。精神卫生关系社会和谐与发展,关系人民健康福祉,深圳在加快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同时,精神卫生服务仍然面临着较大挑战,在专业人才引进培育、重点学科建设发展、医疗资源整合利用、康复服务体系延伸、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深化、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防控等方面,工作任重道远。市精神卫生中心将继续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带领和指导下,与各区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及医疗机构的全体同仁一道,与各部门各单位同心协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深圳自身发展特点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为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013 年,时任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张丹、疾病预防控制处处长
林汉城带领市、区精神卫生防治机构领导和骨干人员赴香港学习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

 
▲2019 年 6 月,深圳市召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试点启动会。成立了由市委常委、
政法委书记余新国任组长,副市长吴以环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政法、卫生、公安、民政、残联、
教育、宣传等多部门协调联动,共同参与试点工作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