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扫码关注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传承保护举措

作者:高志忠 等 来源:《互联网+背景下的经济特区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1-13 人已围观


疍家文化】
 
疍家人是对中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生活在海上的盐田渔民,定亲、迎亲、洞房等仪式均在船上举行。渔民逐步移居岸上后,形成既保留船上传统,又有陆地婚礼内容的多元婚俗。迎亲队伍模仿海上行船,在陆上作划桨舞蹈行进,形成疍家文化中独特的舞蹈—“扒龙船”迎亲仪式。在疍家婚俗中,疍家歌曲、咸茶汤圆、疍家服饰都是疍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深圳的“疍家人婚俗”与“疍民过年习俗”均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业文化与海洋文化交融的疍家文化,是深圳曾被忽略的文化矿藏。深圳湾公园曾免费为年轻人举行集体婚礼,采用的便是疍家传统婚俗,粤剧《南海疍家人》也大受观众欢迎。整合疍家文化资源,改建深圳废弃的旧船埠,打造水陆一体的疍家文化园,或在现代化的水上乐园建疍家水上文化区,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沙头角鱼灯舞】
 
沙头角鱼灯舞是广场男子群舞,由二十余名男子在晚上手举鱼灯起舞,观众通过龙柱和鱼灯里的蜡烛光芒,观赏“海底”各种鱼类的舞蹈。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舞姿独特,客家文化元素突出,有研究海洋文化、民俗学、信仰崇拜的重要意义,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19世纪沙头角被割裂为中、英两方,沙头角鱼灯舞成为深港文化的一道联结。
 
时隔40年,鱼灯舞表演在中英街重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立“非遗文化志愿服务基地”,鱼灯舞传承人吴观球定期到深职院传授鱼灯舞;2016年,沙头角鱼灯舞民俗博物馆开馆……鱼灯舞虽有一系列发展,但只是简单的沿袭技艺、恢复表演、进行展览。鱼灯舞的形式很有特色,鱼灯舞灯光绚丽,龙、鱼、灯都有再创作的空间,如制作Logo、吉祥物,结合舞蹈背后的客家文化、深港文化、中英风情、两地同胞感情,可创作有内蕴的动漫、条漫及各类文学作品。鱼灯舞应结合数字技术获得长足的发展。
 
【客家山歌进校园】
 
塘朗小学先后被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客家山歌传播基地”“客家文化实验基地”,连续七年举办“客家山歌进校园”活动。塘朗小学将客家文化推崇的崇文重教、开拓创新等精神与学校教学理念相融合。
 
客家山歌文艺专场:活动中,学生表演客家麒麟舞、客家杯花舞、客家秦琴弹唱,朗诵《新客家家训》。塘朗小学现有“客家山歌合唱队”“客家麒麟舞队”“客家杯花舞队”“客家快板说唱队”“客家秦琴弹唱队”,致力打造“客家文化长廊”“客家艺术长廊”“客家风情美术工作坊”“客家中草药园”等。
 
校园客家风情游园活动:师生布置装扮本班“围屋”展示区,围屋内有传统的客家特色小吃、擂茶、凉帽、手工艺品等,在校园内可以唱山歌、品客家美食、欣赏客家手工艺绝活、体验客家风情,客家民俗氛围浓郁。
 
塘朗小学结合互联网技术新建客家中草药园。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可以了解每一种中草药的名称与功效。
 
2.深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举措
 
(1)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系统地调查与保存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包括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状况、分布区域、传承人、相关场所、实物资料、相关民俗活动、保护情况等,并通过文字、图片、音像以及数字多媒体技术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录、整理,收集相关代表性实物,建立档案及相关数据库。
 
(2)在寻找传承人的基础上,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习所与博物馆。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习所18个,“非遗”博物馆(展馆)7家。
 
(3)创立深圳客家艺术节、“我们的节日:欢乐闹元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等深圳“非遗”传播品牌项目。各区开展本土民俗活动,如盐田区的“沙头角鱼灯节”,南山区的“辞沙祭妈祖大典”“开丁节”,龙华区的“麒麟文化节”,宝安区西乡的“三月三庙会”。
 
(4)进行非遗展览,与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展开交流。2011年8月,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大运村中国文化活动中心组织中国传统手工艺展,国内20个“非遗”项目参展。同年,第七届深圳文博会首次设立“非遗”馆。
 
(5)非遗项目进校园及相关培训已成常态。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得到市财政及市宣传文化基金的资金支持,八年来共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超过160场次,10人以上传承培训平均每个项目10场/年。
 
(6)学校建立非遗研究或传承中心。在深圳大学创建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基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成为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塘朗小学被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客家山歌传播基地”,沙井少儿粤剧艺术中心、沙井荣根学校、万丰小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
 
(7)以深圳非遗为对象进行文艺创作。2016年粤剧《南海疍家人》首次在深圳亮相,疍家人不是独立的民族,却有独特的民风民俗,他们在封建社会被赶到海上,在船上、渔排上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回归土地。该剧讲述了疍家女海珠和岸上人陆瑞的曲折爱情故事,作为深圳民俗风情文化的代表—鱼灯舞—在该剧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8)出版为数不少的非遗文化书籍。如《深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赤湾天后宫志》《赤湾妈祖文化》。
 
 
①资料整理自深圳史志办公室历年所编《深圳年鉴》。
②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并公布深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深府﹝2007﹞14号,2007-01-29。
③数据整理自深圳政府在线,深圳非遗,http://www.sz.gov.cn/cn/zjsz/fwzwhyc/gjjfy/,10大类为笔者个人划分。
④刘晶茜:《重温疍家往事 再现海上传奇—对保护与传承盐田疍家人婚俗的思考与探索》,《艺术科技》,2017年第12期。
⑤《唱山歌、品美食,这所小学用7年把客家文化“润”入学生心田》,《南方日报》,2017-12-28,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712/28/c875308.html。
⑥《2017“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深圳“非遗”项目已达59个》,《深圳商报》,2017-06-09,http://szsb.sznews.com/html/2017-06/09/content_3814659.htm。
⑦《2017“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深圳“非遗”项目已达59个》,《深圳商报》,2017-06-09,http://szsb.sznews.com/html/2017-06/09/content_3814659.htm。
⑧《2017“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深圳“非遗”项目已达59个》,深圳商报,2017-06-09,http://szsb.sznews.com/html/2017-06/09/content_3814659.htm。

 

很赞哦! ( )

上一篇:坭兴陶

下一篇:阿拉善地毯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