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改革开放综述 改革开放综述

扫码关注

八十年代深圳发展建设

作者:张雄文 来源:《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06 人已围观


丢了拍死的蚊子,梁湘又开始投入工作。百业待兴,他一天得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或在铁皮房里主持常委会会议,或边吃饭边听汇报。夜色降临,蚊虫更多,他只好坐入蚊帐里,一边听着嗡嗡的“轰炸”声,一边批各种文件。

蚊虫叮咬还是小事,如何办好深圳特区,完成上级使命才是大事。深圳从宝安更名升格而来已有两年,特区设立也有一年,但一切还是草创,变化不是很大。摆在梁湘面前的问题是:要建一个什么样的特区?这一点,中央没有明确,只得摸着石头过河,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但有一个想法梁湘很确定,那就是,要办就办一个像样的大特区,可以做示范,能在国内推广。若光搞一些原料加工或“三来一补”,他没放在眼里。

一个在广州从事了 30多年城市建设的新市委书记兼市长的到来,一时间凝聚了众多热切的目光。他们在等待梁湘发声,深圳要向何处发展。有人开始等不及,热心地建议说,不如照搬香港的发展模式;也有人建议,说深圳可以作为原材料加工地。梁湘淡然一笑,都否决了,这两个方案最缺的就是深圳自己的特色。

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深圳的建设,要尽量避免出现香港的石屎森林(混凝土被称为“石屎”,混凝土建成的高楼大厦即石屎森林);花园城市要各有特色,如果都刷成一个颜色,小孩连进门都找不到自家的门,怎么行啊?
在蚊虫的轰鸣声中,梁湘悄然开始了城市规划先行:组织了一个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工作班子,实地考察深圳的各个角落;派人到香港和国外去学习,获取可取的经验;邀请了内地和香港顶尖的经济学家、城建专家、教授和学者来深圳,初拟深圳发展建设规划大纲。

规划大纲正式出来前,梁湘不动声色地用行动回答特区发展的方向问题,在深圳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的框架。他提出深圳发展要以“三个为主”,即产业以工业为主,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

梁湘在干部大会上情绪激昂地说,给第一只蚂蚁尝到甜头,就会引来无数的蚂蚁;如果第一只蚂蚁吃了苦头,其他蚂蚁就会对特区望而却步……他的“蚂蚁论”,说的是如何引进外资,是发展市场经济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重大突破。

深圳一系列前所未有甚至闻所未闻的变革,引来了各种惊诧的眼神,梁湘也倏忽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有人说,“深圳除了九龙关门口仍挂着五星红旗,一切都已资本主义了”;有人痛心疾首,说“姓梁的把国土主权卖给了外国人”。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前辈从未到过深圳,听说那里“变天”,伤心得涕泗横流,扼腕说“流血牺牲几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1981年夏天,著名画家刘海粟顶着炎炎烈日来到了深圳,梁湘热情地接待了他。刘海粟年事已高,饱经风雨,悄声告诫梁湘说:“你梁湘在深圳特区率先推行市场经济、引进外资,搞好了也会有人说你走的是复辟资本主义道路。假如你把深圳搞糟了,更会有人说你复辟资本主义!反正一顶大帽子正等着你去戴哩!”说着,他摇了摇头,长长叹了口气。

梁湘知道刘海粟的好意,但既然接了这副重担,绝不可半途而废。他脸色沉静,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要为党立功问心无愧,我什么都不怕。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吧!”

冷风冷雨接踵而来。几个月后,中纪委派来了一脸肃然的调查组。不久,上海《文汇报》刊登了《旧中国租界的由来》一文,紧接着又刊出了《痛哉!〈租地章程〉》。两篇文章表面谈旧中国租界的形成,实则借古讽今,影射深圳的改革和开放。

梁湘浏览了一下秘书找来的报纸,冷峻地弃之一旁,仍然和专家们评议《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初稿。1982年 11月,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讨论,八易其稿,一份翔实的《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终于出来了。

它几乎就是梁湘理想中的深圳:以工业为重点,兼营商业、农牧、旅游、住宅、科研等多种行业的综合性社会主义经济特区。这一大纲大大超过了以前拟定的规模,原来是“开发一个面积为 50平方千米,人口50万的中型城市”,而梁湘的规划则扩大为“面积达 118.6平方千米,人口 100万的现代化大都市”。

有了规划中的蓝图,剩下的便是建设,将图纸上的东西化为眼前可触可感的现实,但梁湘手中缺得更多的是开发经费。中央早就叮嘱说,“只给政策不给钱”。任仲夷也告诉他,特区要靠对外伸手对内手拉手,靠地皮、嘴皮和互不扯皮。

此前,梁湘实际上已在“破釜沉舟”。1981年,深圳同时动工修建罗湖区 12条道路,中央不给钱,外资也不愿意投资城市基建,引不过来。梁湘和“管钱”的副市长周鼎商量后,决定从银行贷款。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