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改革开放综述 改革开放综述

扫码关注

邓小平与深圳的故事

作者:张雄文 来源:《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06 人已围观


吴柏森说,村里过去很多人跑到香港去谋生,现在生活富裕了,大家再也不跑了,连以前跑出去的人也回来了。邓小平高兴地说,看来精神文明是来源于物质文明。

看完了室内,邓小平又缓步来到屋外的院子里。这里仿佛是一座小型的花园,有水池、假山,种着各种怒放的花,芬芳袭人。他走走停停,脸上淌着笑意,拉着吴柏森,让摄影记者拍照留念。

邓小平要上车了,吴柏森又赶上几步,紧握他的手,再次感谢党的富民政策。

1月 26日上午,邓小平又乘车沿宽阔的深南大道西行,前往蛇口工业区。仅仅过去四个春秋,这里的荒山野岭化为了一片现代化都市区。街道宽广整洁,厂房鳞次栉比,已建成 47个独资和合资企业。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建设资金完全靠工业区自己集资或贷款,没要国家投资一分钱。

早已恭谨等候的工业区总指挥袁庚,将邓小平一行迎进了办公大楼七楼会议厅。会议厅面向波光荡漾的大海,视野开阔。邓小平看了一回工业区的全景模型,走到窗前,眺望窗外的蛇口港码头,问道:码头是什么时候建成的?能停多少吨位的船?

袁庚答道:工业区的第一项工程就是兴建码头,现在已使用四年了,可以停泊 3000吨至 5000吨的货轮。

邓小平很是欣慰,点头称赞。

随后,袁庚又详细汇报了工业区其他建设成就。谈了一阵,他担心邓小平年事已高,会很疲劳,便说:“再谈 5分钟结束汇报。”

正听得津津有味的邓小平说,没关系。袁庚继续讲了 20多分钟。说到工资、人事、住房和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时,袁庚把工业区党委副书记、青年干部乔胜利介绍给邓小平。

邓小平高兴地让乔胜利坐在自己身边,嘘寒问暖。乔胜利激动地说:“工业区的职工都盼望能看见您老人家,现在终于盼到了。”

袁庚代表在场的干部请求和邓小平合影,邓小平愉快地答应了。

合影后,袁庚又领着邓小平一行参观了合资经营的华益铝材厂。在轧制铝薄板的机器前,厂长介绍了一批包装完毕,准备发往美国的铝薄板。邓小平很开心,特意上前几步,仔细看了木箱上的英文字。

离开铝材厂后,袁庚邀请邓小平到停泊在海面上的“海上世界”做客。这是由一艘豪华游轮改装成的酒楼、宾馆,刚准备开业。邓小平在随行的女儿陪同下,来到了顶层甲板上。他极目远眺,深圳湾像一块硕大而柔软的翡翠,在阳光下晶莹剔透。蛇口新城像一颗镶嵌在南海边的明珠,与这块翡翠相映生辉。

下船前,邓小平欣然答应为“海上世界”题名,挥笔写下了四个笔墨酣畅的大字。随后,邓小平登上一艘海军的炮艇,在梁湘等送别的人依依不舍的目光里,踏着翻滚的碧波,向珠海而去。

这些天,梁湘一直陪同邓小平视察,特别希望他能对深圳做一些指示,但他始终没有说,因而很有些怅然。几天后,省里却传来邓小平给珠海题写了“珠海经济特区好”的消息。梁湘很羡慕,决定派人去广州,当面请求已到广州的邓小平也为深圳题词。

2月 2日,也就是阴历大年三十,一个早春的清晨,邓小平饱蘸浓墨,给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落款时,他特意将时间写成“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这天,是他离开深圳的日子。

梁湘和深圳所有翘首以盼的人们,终于放下心来:邓小平对深圳的工作不只满意,而且非常满意。

邓小平的题词一发表,种种非议和指责像遮蔽阳光的乌云,须臾间消隐下去,深圳又恢复了往昔湛蓝的晴空。前来投资的外商们,又带着笑颜纷至沓来,深圳建设迎来了高歌猛进的“黄金”时期。

时光像深圳河的流水,悠悠而逝,倏忽又是 8年。

1992年 1月 19日,腊月十五,又是一个腊肉飘香,年味弥散的日子。深圳火车站月台上,市委书记李灏和其他几位负责人的目光,兴奋地投向北面的铁轨尽头,心情格外激动:老人家又要来深圳了!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邓小平乘坐南下的列车,向阔别 8年的深圳飞驰而来。1991年,国际社会像飓风中的巨舶,动荡飘摇。随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一夜之间哗然解体,东欧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易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时转入低潮。国内弥漫着一种沉闷的气氛,一些人迷茫起来,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有人又开始质疑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提出了姓“资”还是姓“社”问题。在这紧要关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又踏上深圳的土地。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