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洪旺全:土生土长,全程见证深圳卫健事业的飞跃发展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08 人已围观
叁
社康中心办起来了,市民不用到大医院排长队,小病可以直接在家门口解决,真正解决了社会的痛点。
赴外考察,引进社康中心模式
20 世纪 90 年代,由于医疗资源有限,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开始凸现,最直观的现象就是很多医院的门诊都排起了长龙。当时我们就想能不能给市民创造一种便捷、便宜又安全的就诊模式。过去,农村有卫生站的形式,但是卫生站不管是医疗服务还是卫生质量,都不适合城市的发展。怎么样才能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成了我们当时的一个大难题。
1995 年,广东省卫生厅组织全省部分市局领导赴北欧考察城市新型医疗服务体系,这一次的考察,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启发。不同于国内医院的人山人海,欧洲很多城市的医院门诊都没有多少病人。其中一家医院的负责人告诉我,病人都是先在社区的健康中心看病,大病病人经过健康中心的医生签转诊单,才会到大医院看病。我当时听到后,茅塞顿开,心想:这不就是深圳可以学习的模式吗?
所以从欧洲考察回来之后,我们就开始尝试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医疗模式。恰好在当时的市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有些政协委员就建立社区医疗健康服务体系问题提出提案。我们赶紧抓住机会,起草了一份探索社区健康卫生服务模式的文件,报到市长办公会上讨论。
当时很多领导还不知道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康中心”)是怎么一回事。当我汇报到如果生病了,打电话到社康中心就有医生上门服务时,有个市领导接过了我的话头,他说:“我有一次到国外考察,晚饭后肚子痛,酒店服务员帮我打个电话给社康中心的医生,他们很快就上门给我开了药。”
恰逢当时国家正在努力实现“2000 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市委、市政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建设社康中心的提案很快就得到了市里的大力支持。
社康中心在深圳遍地开花
谁来办?怎么办?成了当时办社康中心的两个难题。经过思考后,我们定下了“院管院办”的考核规定,要求当时的 7 家市属医院各办一家社康中心,每个区要办两家社康中心。就这样,1996 年深圳在全国范围内先行先试开展社区健康服务,在全市设立了 19 家社康中心试点。
1996 年 8 月 18 日,深圳市第一家社康中心—水库新村社康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之后,另外 18 家也陆续成立。
社康中心是开办起来了,但是效果到底如何,我心里也没有把握。直到有一次,我到宝安西乡镇流塘村社康中心调研,碰到了一位从另一个村赶来看病的阿婆,阿婆的一番话让我至今难忘,也坚定了我当时要大力推广社康中心的决心。当时我很诧异她为什么跑这么远过来看病,阿婆对我说:“这里有预防针打,说明是政府办的,信得过。”我听了之后,一下子对社康中心的未来充满信心。
当时我们还为社康中心制定了七项服务,其中有一项就是建立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伴随居民一生,而且可以跟着居民流动。1998 年,有位省委领导来调研时看到这项服务,高兴地说深圳人有福气,普通市民都有健康档案,都能享受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社康中心办起来了,市民不用到大医院排长队,小病可以直接在家门口解决,真正解决了社会的痛点。2000 年,我担任深圳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之后,为了更加方便向育龄群众提供服务,还积极开展了“计卫联手,医育结合”的服务模式。
这几年来,看到深圳的社康中心蓬勃发展,遍地开花,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我希望在未来,社康中心能有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家庭医生的服务内容进一步落实等等,当然这些都需要时间去推动,我相信社康中心的未来会更好。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