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记者一个月的奖金比社长还高——记一次影响深远的考核分配制度改革

作者:丘盘连 来源:金风集 : 一九八一年至二〇〇六年深圳特区办报纪事 责任编辑:chen 2022-12-16 人已围观

记者收入 全国冒尖

近日,偶然翻阅《〈深圳特区报〉大事记》看到:5月1日,本报开始试行新的考核奖励制度,并首次采用评“星稿”办法来调动编辑、记者编好稿、写好稿的积极性。
 
5、6、7三个月是新的考核方案试行的三个月,也是我经受考验和颇为“纠结”的三个月。
 
“老总,我们部可是专司宣传马列主义的,把我们的奖金搞得这么低,你对马列主义的态度恐怕要端正端正。”一个部的主要负责人来到我的办公室,半是玩笑半是责怪地说。“这个月就这样吧,因为你们版面少,工作量上不去,奖金自然就低,下个月再想办法给你们调整调整。”我耐心给他解释。他刚一走,一个美术编辑又气呼呼进来责问:“我的奖金为何这么低?”
 
…………
 
当然,如本文开篇提到的,像欧阳佳那样为腰包开始鼓起来而由衷高兴的仍是绝大多数。根据我当时的记录:5月份B系列共有151人参加考核,人均945.08元,比原来设计的人均400元高出一倍多。其中,记者部人均1545.15元,主任欧阳佳2645.10元;摄影部人均1562.50元,主任江式高2187.50元,这两个部是最高的。比较低的有理论、世界经济、港澳台3个部,人均800元左右。经济部记者刘澍泉奖金达2897元,是当月记者最高的。6、7两个月又相继做了微调,3个人均低的部门都上去了,整个B系列奖金人均达到1800元左右。
 
这么高的收入令全国新闻同行羡慕不已。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更加令他们震撼——
 
1993年6月,首届东亚运动会在上海举行,本报派出体育记者陈强去采访,近半个月时间,他每天一个人写两个版的稿件,且几乎天天有星稿,有时还不止一篇。因为精彩的赛事报道,本报一时“洛阳纸贵”。陈强当月应得奖金6000多元,这个数额在当时还是一个“天文数字”,比部门主任高,比社长都高。发还是不发?一时间在全报社议论四起。
 
当时,深圳的兄弟报社派出两名记者前往报道,差旅费比我们高出一倍,但稿件质量却不如我们;更为重要的是《方案》明确写着奖金“上不封顶”,白纸黑字,墨迹未干。如果不兑现,将会造成什么后果?员工还会相信编委会吗?“6000元奖金应当照发。”我把自己的倾向性意见向社长、总编说了,得到他们的坚决支持。
 
奖金发放和考核方案的实行,使报社气象为之一新。采编部门尤为明显,过去一些人上班时间炒股票、搞“第二职业”的行为颇有市场,而现在多写稿、写好稿,你追我赶也收入不菲。
 
根据《深圳特区报》1993年7月份工资(实际是6月的奖金)表显示,全社“工资”总额达441276.91元,比5月份翻了一番。可见员工收入增长之快。每天上午9点左右,阅报栏前就人头涌动,争看自己是否“上星”,敬业爱岗风气大大提升。
 
对考核方案最欢迎的,要数年轻的采编人员,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名利双收”,报社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当然新的考核办法并非对所有人都是福音,曾经有4位借聘来并具有高级职称的采编人员,按文件规定每月要有4篇“星稿”任务,因为压力太大,主动辞职返回原单位。
 
经过5、6、7三个月试运行,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和调整,绝大多数员工都已逐步适应并比较满意,整个报社的考核分配大踏步迈上正轨,为报社下一步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深圳特区报》分配制度的改革,在全国同行中颇受瞩目,引来大批取经者。
 
1993年8月,吴松营同志调入报社任社长兼任总编辑,他对这套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评价说:我们这个方案的知识产权起码值20万元。同时他对分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也极为重视。
 
为了适应报业发展的需要,《深圳特区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之后又多次进行修改,因此,又有了不同年代的版本。
 
“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用一位伟人的这句名言来形容《深圳特区报》首次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我看是再恰当不过了。
 

1993年1月,为制订《深圳特区报》新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报社派出人员 前往全国主要日报考察。图为华东组成员在上海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辜晓进 (总编辑助理)、丘盘连、张行坤(财务处副处长)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