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第三产业 > 餐饮 餐饮

扫码关注

五月节与“粽”不同

作者:廖虹雷 来源:《深圳风物志:民间美味卷》 责任编辑:yezi 2023-09-20 人已围观

端午节,深圳客家人叫“五月节”,广府人叫“端阳节”。

端,古人意思是“初”“始也”,端午也就是初五。五月是毒月,初五是毒日,初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亦为全年大热天伊始,五毒蛇虫肆虐活跃。民谚云“一过端阳,棉被入箱”,处于亚热带地区的深圳为适应这炎热的天气,很早就在“五月端”这时令,采取各种措施防毒、消暑、避灾,逐渐形成各种地方风俗。

深圳人过五月节,有何与“粽”不同?一是“裹粽”,二是洗“龙舟水”,三是“扒皇舟”。   


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散也。”角黍,即角形的粽子。绿豆馅粽、枧水粽,是“以象阴阳相包裹”为适应天气环境,自行调理身体的夏季食品。看来,古人吃粽子养生的习俗,比南北朝祭祀屈原的传说还早了几百年。

深圳人“裹米蒸粽”,在节前五六天就做准备工作。首先割粽叶,有的到河边割两三尺长三寸宽、叶边长满刺的芦慈叶,有的到竹林采摘比巴掌大的麻竹叶,有的割芒草叶、芦苇叶或冬叶等;采回来的粽叶削掉叶刺,用水泡浸一昼夜,再煮掉苦涩草腥味,裁剪成一定尺寸规格,晾干(如今超市有售处理好的粽叶)。次日泡浸糯米、籼米、绿豆、红豆、莲子、冬菇、虾米,备好咸蛋黄、五花腩肉等材料,用粽叶包上糯米、籼米、绿豆或红豆,里面放莲子、冬菇、虾米、烧肉、火腿、咸蛋黄等馅料,用水草扎紧,然后放进大镬蒸煮三五个钟头,便做成咸粽。如果做枧水粽,还要把草木灰拌水泡浸,经过沉淀滤灰,取“灰水”泡浸糯米蒸煮,这样做成的灰水粽也叫枧水粽。灰水粽没有馅料,最多只包进几颗红枣或一小片“苏木”,蒸熟后蘸白砂糖或糖浆吃,所以也称作甜粽。

粽子按味道分为咸粽、甜粽;按形状分为三角粽和长条粽。从前,人们为方便分辨咸粽、甜粽,就把甜粽(枧水粽)包成三角粽,把咸粽包成长条形。因为长条粽每只5寸至8寸不等,直径3至4寸,容量大,能放馅料多,通常每条粽半斤至2斤。现在的粽子除“肇庆粽”保持1斤重外,其他都是在半斤以下的“袖珍粽”。节前一两天,把新做的粽子馈赠亲友,年轻“新抱”(媳妇)们带着孩子,用“圆笼格”①,盛以粽子、猪肉、活鸡、鸡蛋、水果、名酒等礼品,回娘家贺节。探亲带去的粽子数量不限,但要双数,不可单数。父母、亲戚收下后,回赠一些自己做的粽,以示亲情“粽”深。

时至今日,千年传承的粽子,粽馅虽变,可粽形依旧。一簸箕粽子,盛满老百姓美丽的记忆,蕴涵着悠久的民俗文化。此情此景,无疑是中国人民特有的“粽”情传递。

春秋时期的天象物候著作《夏小正》载,端午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到大江大海洗“龙舟水”“扒皇舟”等活动,是深圳人采用吃、洗、熏、闻等种种压禳热毒的方法之一。
每年的端午前后是汛期,当地称为“龙舟水”。深圳东西部濒临大海,没傍海的村镇却有坪山河、龙岗河、沙湾河、观澜河、石岩河、布吉河和茅洲河等。河水满盈、水流清澈,是乡人洗“龙舟水”的好去处。那天,家家户户用五彩丝织成小网兜,里面装着个用植物颜料染红的鸡蛋,或者用竹篾织成小竹笼装块“猪笼饼”,给小孩挂着去玩,在河海里洗“龙舟水”解暑气。游泳饿了,就吃红鸡蛋或“猪笼饼”,这个习俗至今仍然流传。
            
端午节赛龙舟,当地谓“扒龙船”,700多年前则称“扒皇舟”。相传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小宋帝赵昰随皇室被元军前截后追,从浙江沿海仓皇逃至新安县九龙土瓜湾(今香港)时,得到寨民结队迎驾。驻跸期间,恰逢端午节,宋端宗赵昰观看当地龙舟竞赛后,以护驾有功,御赐黄缎华盖(巨型罗伞)给乡民。该罗伞绣字图案甚多,原物久已破烂,村民代代复制,每年端午赛龙舟,必奉御赐罗伞置于龙船之中,这种龙船被称为“皇舟”,由乡绅父老先向御伞叩拜后,才开始划渡。据说,如今广东有些地方划龙舟也在船上设一罗伞,可能源于新安土瓜湾此俗。

20世纪60年代之前,深圳河流未被拦截筑成水库之前,茅洲河、西乡河、石岩河、观澜河、龙岗河和流经深圳墟的布吉河上,都举行扒龙船的活动。松岗、沙井、蛇口南头沙头角盐田葵涌大鹏南澳等沿海村子的村民,则在海湾扒龙船。“扒龙船”,最负盛名的是松岗、盐田和南澳三地。

松岗镇属珠江口水系,河涌交错,历史记载原住民多为“水军”、养鸭人和“海盗”。“水军”,是南宋名将文天祥率部在深圳伶仃洋抗元殉国后,流落到宝安县松岗、福永一带落地生根的文天祥后裔、兄弟和一部分属下水兵。数百年来,沿袭水军习俗,端午拜祭屈原和文天祥公后,到茅洲河举行盛大的龙舟赛,一展水军雄风。民国时期,松岗、沙井拥有数十支龙舟队,前三名总是新桥队、松岗文姓队和谭头村队。1961年松岗五指耙水库建成后,当地村民在水库举行一年一度的扒龙船活动。1997年和2000年各举办过一届“松岗龙舟大赛”,1998年举办“深圳松岗国际龙舟邀请赛”。松岗传统的龙舟赛习俗,被松岗籍的华侨带到澳洲、欧洲、东南亚等16个国家侨居地,举办了大大小小的赛事。

深圳东部海边的村子扒龙船,把埋在河涌淤泥里的龙舟挖出,洗漆修补一番,在船头上扎上大红绸带,船头两边画上个圆圆的“龙眼”,装上一面大鼓,精选20名精壮汉子,在风平浪静的海湾上比赛,赢输都能获奖,奖品为一筐鲜鱼或3只公鸡、一担青菜,赢的奖品多,输的奖品少,皆大欢喜。冠军者,获得烧金猪奖赏殊荣。

“文化大革命”至改革开放前,应堵截非法外逃香港行为的边防工作需要,整个深圳地区的龙舟活动被停了很长一段时间。建立经济特区后,1988年6月18日端午节,深圳市举办“ ’88深圳首届小梅沙龙舟大赛”,来自深圳、东莞、香港三地的16支龙舟队在梅沙海湾分组进行比赛,吸引了3万多观众围观。尔后,松岗、观澜、龙岗、南澳等地掀起扒龙舟的热潮。2007年松岗街道的“赛龙舟”列入深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名录,随后又列入广东省“非遗”保护名录。

① “圆笼格”:用篾织成、带盖子的竹篮。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