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第三产业 > 餐饮 餐饮

扫码关注

清明“鸡屎藤”

作者:廖虹雷 来源:《深圳风物志:民间美味卷》 责任编辑:yezi 2023-09-20 人已围观


清明,是我国所有的民俗节日中,唯一以节气命名的民俗大节。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

汉魏以前,清明主要为自然节气,它是与农事活动密切关联的节令,唐宋后才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并且扫墓祭祖成为主要的节俗内容。古人认为,祖先墓地不仅是生命之根,同时也是情感之结。感恩、缅怀和思念先祖,成为一种民族的心理文化,是历史悠久的一种良好传统。

清明节,深圳历来还有吃“清明粄”(米糕)的习俗。《宝安县志·时节习俗》云:当地“有做清明茶果的习惯,用艾叶或鸡屎藤捣碎与米粉搓匀,芝麻、花生、糖作馅制作,也有其他材料作馅或无馅,款式多种。农家大门门楣上挂大艾或柳条避邪。”

“鸡屎藤”是一种草本缠绕藤类植物,全株的藤、叶揉搓后发出“鸡屎”的气味,故得此名。名称虽不甚文雅,但它可行气止痛,祛风除湿,是农村常用的中草药。



“鸡屎藤”,又称作“鸡矢藤”,是一种草本缠绕藤类植物,全株的藤、叶揉搓后发出“鸡屎”的气味,故得此名。鸡屎藤夏季开花,果球形,熟时花呈淡黄色。多生于山坡灌木丛中,或攀长在村边、菜园篱笆上,它和艾草、苎麻叶、白头翁、狗耳草等皆可食用。每年过了立春,万物更新;清明前后,草叶新绿。乡人多上山将“鸡屎藤”等植物采摘回来,全株剔除老梗叶,去沙,洗净,晒干,拌在预先浸透沥干的糯米(按个人口味适当掺些籼米)中,用石碓臼舂成米粉,加上红糖、花生等搓匀,捏成指头般大小,一小颗一小颗排列在巴掌大的蕉叶上,摆放在蒸笼上蒸熟,就制作成“甜鸡屎藤粄”,如果拌上盐就是“咸鸡屎藤粄”。用艾草叶做的叫“艾粄”、苎麻叶做的叫“苎叶粄”,蒸熟后颜色草绿,清香可口,风味独特。

“鸡屎藤”是农村常用的中草药。它的叶、藤部分皆可入药,具有行气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头风贯眼、小儿疳积、阴囊湿症等有一定作用。民间说法,吃了清明“鸡屎藤粄”等茶馃粄,在即将临近的夏天可清热解毒,预防生痱疮疖。

“鸡屎藤粄”除了自家吃外,还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在岭南地区,“鸡屎藤粄”属“清明粄”的系列食俗,追溯起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源自2000多年前的典故: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晋文公,多次请隐居于绵山的功臣介子推出仕,介子推不从,晋文公便采用焚山燎木之法迫他出来。不料,介子推却抱住一棵树被烧至死。晋文公悲痛万分,颁令举国上下禁烟火3天,这3天恰好是清明前后。此后,禁火冷食、墓祭及巫术性游戏等便逐渐构成了清明寒食节俗的特殊景观。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去冬节一百又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寒食清明染青饭的习俗,在南方一向较为流行。郎瑛在《七修类稿》卷四十三就提到寒食节吃“青团子”。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多为豆沙或枣泥。放入蒸笼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熟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芦叶清香,是很受欢迎的清明节食品。青团子的制作方法,也跟“鸡屎藤粄”相似。

可见,各地清明节传统食品的共同特色是“就地取草”,可吃,可入药,且皆可热食冷食。清代顾禄所著《清嘉录》中说:“今俗用青团、红藕皆可冷食。犹循禁火遗。”还是“禁火三日”的遗风。苏杭等地也盛行清明节吃青团和红藕两种冷食习俗。四川成都一带,人们习惯用米粉做成团,用线串起来,在清明这天拿到欢喜庵前来卖,称之为“欢喜团”,有诗赞曰:“欢喜庵前欢喜团,村郊买食百忧宽。”

笔者客居上海八年,到了清明节前后,“杏花村”等著名饼家及各大商场超市,适时推出包装精致的“青团子”糕点。“青团子”有咸、甜两种味道。每一个“青团子”像“迷你”小月饼一样用食品塑料袋独立包装,青翠的绿色,一两口就吃完一个。咬在嘴里软糯糯的青团子皮略带点植物草味,里面的豆馅咸而藏香、甜而不腻。我想,上海、江浙一带的青团子,比我们传统的“鸡屎藤粄”包装靓,口感好,卖相佳,难怪人家能进入超市,畅销至今,而且还稳占上海、杭州人嘴刁的大市场。

看来,我们当地的“鸡屎藤粄”,要想打进市场,受到时尚吃货们的喜爱,有必要请地方食品专家进行改良、包装和推广。

清明前后,乡人采回新绿的鸡屎藤,拌在预先浸透沥干的糯米中舂成米粉,加入红糖、花生等搓匀捏好,蒸熟后即可食用。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