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第三产业 > 其他服务业 其他服务业

扫码关注

深圳成为“设计之都”

作者:乐正 来源:深圳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之路 责任编辑:manman 2023-03-01 人已围观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深圳开始面临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和更新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城市发展既决定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也取决于文化软实力。正如美国现代哲学家、规划大师路易斯·芒福德和加拿大城市规划批评家雅可布斯认为的那样,“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精密而紧凑,专门用来保存和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

多年来,深圳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一直孜孜不倦地创新与探索,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城市转型的强大功能,大力发展现代创意文化和创新型文化,时刻保持战略眼光,学习、借鉴国内外不同地区先进经验和做法,扬长避短,补足短板,发挥优势,致力于建设更具影响力的国际化、现代化“设计之都”。一方面,以内涵式发展为指引,以“文化+”为路径模式,通过对城市的文化、经济以及科技的整合,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把城市的文化资源逐渐转化为核心的经济资源,积极培育国际文化创意活动品牌;另一方面,以文化创意产业园集聚区为推手,以文博会、深圳文交所等国家级平台为载体,拓展对外文化创意交流领域,促进文化创意消费,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形成文化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相互衔接、产业链条较为完整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2009—2016年,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从570亿元增加到1949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位居第二,仅次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9%攀升至10.0%,年均增速达到20.6%,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凭借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带动就业能力强、易于和相关产业融合等优势,逐渐成为深圳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一、产业融合发展成果显著,创意文化精彩纷呈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深圳大力推动业态融合创新,整合产业优势,以创意设计和内容服务为核心,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为基础,支持“文化+”新兴业态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内容、生产组织、营销推广等领域创新突破,拓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强化文化创意对产品服务增值和文娱消费体验的支撑功能。

(一)“两城一都”建设硕果累累
 
1. 图书馆之城
2003年下半年,深圳市文化局首次在全国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新思路,以全市已有、在建和将建的图书馆网点和数字网络为基础,联合各图书情报系统,建立覆盖全城、服务全民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将深圳建成一个没有边界的大图书馆网,为市民提供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图书馆服务。2012年4月23日,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正式启动,将传统的公共文化资源融合高科技和创意理念变成新兴内容产业发展的资源,着力打造“全城一个图书馆”,利用数字技术统一全市公共图书馆的条形码、RF ID标签,建立统一的书目数据库和读者数据库,实现对馆藏数据、读者数据、流通数据的集中运作、管理和维护,通过图书馆之城门户网站统一导航、统一检索、统一使用,为读者提供便捷、高效、无差别的一站式图书馆服务,成为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又一个新的里程碑。2017年8月,新一代深圳“自助图书馆”升级亮相,二维码读者证登录、现场图书上架、高效借还、预借组柜、快递到家等多种便利服务广受市民赞誉。
 
在全城一体、便捷高效的图书馆网络下,深圳市民不但可以任意从一个图书馆借书,还可以在统一服务平台的任何一个图书馆还书,给广大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根据《2017年深圳“图书馆之城”阅读报告》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27个,其中市级图书馆3个,区级图书馆8个,街道及以下基层图书馆616个,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240台,自助图书馆物流项目车辆运行里程达到96.08万公里,可绕地球赤道24圈,共同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累计持证读者208万人,超过全市常住人口的15%;年度文献外借量1228.53万册次,同比增长10.5%。统一服务平台年度新增读者24.47万人,同比增长2%,统一服务平台异地还书量158.63万册次,占还书总量的16.8%,同比增长47.54%。
 
深圳的统一文化服务在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深圳人爱上阅读,创办于2000年的“深圳读书月”活动已走过19个年头,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阅读品牌活动,每年近千万人次参与其中,成为深圳市民关注度、参与度最高的文化盛事。201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光荣称号。2016年11月,深圳将读书月总主题由“阅读·进步·和谐”改为“阅读·进步·圆梦”,并确定“创新之城,读具匠心”为第十七届读书月的年度主题,成功举办各类主题活动754项,通过加强阅读形式和载体创新,专设“互联网+”板块,推出了“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十大童书”有声版,并开设“经典诗文朗诵”网络全国赛区。

2. 钢琴之城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其普及程度已成为判断一个城市文化艺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04年,深圳依托“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设“钢琴之城”的目标,通过举办钢琴音乐节、钢琴协奏曲比赛、国际古钢琴艺术展等活动,大力推广普及高雅艺术,并在保证专业性的前提下,钢琴艺术走进社区,大胆突破行业内自评束缚,吸引更多市民踊跃参与,提高大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实现了公民享受文化权利的惠普性、便利性和均等性。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深圳成功培育了一批钢琴艺术领域的文化活动品牌和一流的钢琴艺术教育机构,琴童人数大幅度提高,钢琴销售交易与钢琴文化展示平台的建立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2006年,经文化部批准,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和深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承办第一届“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音乐周”。该赛事成为我国三大国际钢琴赛事之一,也是深圳文化艺术领域举办的最高级别赛事,是深圳市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打造“钢琴之城”、塑造文化品牌的重要抓手和举措。时隔十年,“国际音乐比赛世界联盟”(WFIMC)正式审议通过了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音乐周加入联盟的申请,标志着年轻的“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音乐周”从此跻身国际常设性艺术赛事,成为在国际平台上被关注和认可的专业赛事之一。截至2017年,赛事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为青年钢琴家搭建了一个与交响乐团合作演奏钢琴协奏曲的平台,提供展示音乐才华的机会,进一步促进国际间钢琴文化的交流,成为深圳建设“钢琴之城”及区域性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已经逐步扩大到全世界范围,在国际同类赛事中具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四届赛事共吸引了万名市民现场观摩欣赏,从第二届开始,音乐周赛程利用网络视频进行直播,合计点击量超过50万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
 
通过“钢琴之都”建设这一平台,深圳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品牌活动形式和内容,积极引进中国交响音乐季、中国国际合唱节、“简单生活节”等国家级、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活动落户深圳,鼓励各区培育打造各区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支持福田莲花山草地音乐节、深圳粤剧周(罗湖)、深圳湾草地音乐会、盐田沙滩音乐节、龙岗区簕杜鹃、“四大音乐节”(迷笛、热波、草莓、百威)等文化活动;建立“城市文化菜单”,构建规模化、系列化、多层次的文化节庆活动品牌体系,提高市民参与度,逐步形成“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文化生活新局面,让更多市民能体验高雅艺术的美妙,为市民打造了一个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大舞台。
 
3. 设计之都
创意,是文化中最灵动的部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元素。深圳,因设计而生,以创意为魂。自2008年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以来,深圳借助这个网络平台,对内凝聚本土力量,将全市设计资源统一到“设计之都”的旗帜下,形成了强大合力;对外带领“深圳设计”走出去,积极组织本地设计力量参与国际活动,与世界接轨,在全球设计舞台频频发声,获得了国内外设计界的充分肯定和赞赏。
 
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是“深圳设计”首次引起国内外关注后成立的第一个设计领域的专业协会,也是国内首个非牟利的平面设计专业组织,旨在展现杰出的设计成就、鼓励和促进专业创作和探索的学术精神,推动社会对设计的关注和平面设计的发展,促进协会和国际专业机构的学术交流。在深圳被联合国授予“设计之都”称号之际,平面设计更成为深圳设计的行业代表得到了广泛赞赏,先后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意大利、丹麦、韩国等国家进行了交流,并在多个国家举办展览,让中国的设计走向世界。继平面设计协会成立后,国内首个加入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的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SIDA),及具备专业性、学术性的深圳市海报设计协会陆续成立。截至2016年3月,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已吸纳三诺、腾讯、华为、中兴、酷派、创维、TCL、OPPO、长虹、康佳、雷柏、嘉兰图、中世纵横、洛可可、白狐、无限空间、融一等712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单位,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各项工作硕果累累,连续9年举办中国(深圳)国际工业设计节,它是中国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影响力最广的业界盛会,先后与新加坡、芬兰等多个设计发达国家和城市签署设计战略合作协议;连续8年在深港交替举办深港文化创意坛,为实现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目标搭建了载体和平台;2011年带领深圳展团首次闯进百分百设计展,推出在规模和面积均居首位的独立国家级展馆,开启了中国参展的零突破;2013年起每年11月承办全球工业设计第一展—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2014年起,与香港联合举办被业界誉为“小米兰设计周”的深港设计双年展;2017年在德国iF设计大奖中,深圳企业揽得142项,占中国企业获奖项目的36%,连续6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此外,深圳的海报设计近年来表现抢眼,协会屡屡举办大型海报设计展,在创意设计、竞赛展出、资源共享、行业互助等方面与国内外设计行业进行交流与合作。
 
随着深圳设计登上国际舞台,深圳“创意十二月”也应运而生。从2005年至今,“创意十二月”秉承“政府倡导、市民参与、专业指导、市场运作”的方针,注重为专业设计师和艺术家提供高端平台,实现行业创意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艺术与市场紧密结合、本土特色与国际元素水乳交融,逐步发展成为全体市民参与、享受文化权利的品牌文化节日,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成长力和创意力的创意博览会、创新策源地、创作孵化器之一。第十二届“创意十二月”以“创意城市,创享未来”为主题,涵盖科技创客、创意市集、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动漫游戏、演艺会展、文化会展、亲子互动等多个领域,共308项活动,潜移默化地激发着这座城市的创意理念和创新气质,让创意精神融入城市发展血液,让广大市民能十分便捷地参与创意活动和创意设计,尽享创意生活。今后,深圳的“创意十二月”还将在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强市进程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深圳还引进“创客嘉年华”(Maker Faire)、“创意媒体未来”艺术展等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创意展会,吸引国外的创客专家和团队参展,从而建立本地创意文化和国际交流平台,把深圳丰富的创意制造、创意概念生态圈传播出去,让全世界发现深圳,推动城市创意经济的发展。2015年,深圳作为当年国际创客周的主会场,以“我的世界,我来造”为主题,聚焦创客精神的本源,通过设置创客市集、工作坊、论坛、表演四大活动,覆盖新兴技术、科技工具、趣味科技、传统手工、创新教育、创新型媒体等各个方向,集聚了来自中、美、日、韩、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设置的展会超过200个,共吸引了26万余人参加,聚集全球创意资源,进一步优化深圳城市形象的传播效果。既能看到技术创新,也能感受到艺术创造,激励着企业更多地发挥主体性作用,积极整合企业内外不同群体的力量,不断探索新的服务领域,提高创新速度,扩大创新规模。2017年,国际艺术驻留项目—“创意媒体未来”艺术展在深举行。展览旨在宣传具有前瞻性的艺术媒介,通过自己的艺术想象力,结合计算机编程、机械原理、leap Motion、kinect人体感应器、热熔感应材料等前沿的科技手段,创造出具有互动感官体验的作品。参展艺术家的身份多元,有公共媒体艺术家、机械装置艺术家、交互设计师、创意编程师、新媒体科技艺术团体等,他们利用新媒体技术与观众产生互动,在模糊了科技与艺术边界的同时,也让艺术更好地走向公众的视野,让数字媒体、科技、艺术融为一体。纵观“深圳设计”发展长河,从深圳走出去的设计作品获得的好评和奖项不胜枚举,在全球设计行业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值得一提的是,深圳2016届初中毕业生晏劭廷凭借作品《Sma rtHeli x》,从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 0 0多件优秀入围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2017年德国红点设计大奖概念设计最高荣誉奖—“最佳设计奖”,年仅16岁的少年成为最年轻的“最佳设计奖”获得者。德国红点设计大奖素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美誉,评选的项目包括产品设计、概念设计和传达设计。其中,概念设计奖项是国际上公认的工业概念设计最高奖项,每年评出的最佳设计奖仅有40个团(个人)获得(中国不足十席),代表了全球概念设计的顶尖水平。来自深圳的创意设计成功掀起了一股年轻活力、创意无限之美。
 
(二)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业转型升级,新旧媒体融合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媒介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媒介终端和内容类型不断刷新人们的观感体验,用户在媒体消费与服务选择上有了更多的可能。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发行量、收视率、广告额等显著下滑,主流舆论阵地被迅速弱化甚至边缘化的现象已成为全球性趋势。深圳结合实际情况,依托城市资源,立足现有的文化产业基础和优势,在“互联网+”网络新思维的指引下,主动向现代媒体转型升级,推动新闻信息生产模式转型。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深圳出版集团三大文化集团一马当先,继承和发扬了特区精神,突出打造新媒体平台,频频推出新产品,上马新项目,用户体量实现质的飞跃。2015年,读特、壹深圳、全民阅读App、掌上书城等一系列移动客户端陆续上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1. 深圳报业集团做出多元探索,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乃至全国影响力的新媒体产品
2016年年初,“深圳报业集团媒体融合大数据服务平台”项目正式上线,实现了集团内部资源共享和跨媒体融合,为打造输出内容丰富、形态各异、载体多样、传播广泛的全媒体产品提供便捷通道,有力协助传统媒体从一元化经营模式向多元化内容产品经营和信息增值服务转变,形成各具特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经营项目。
 
依托《深圳特区报》,时政新闻类客户端App“读特”于3月28日正式上线,旨在宣传重大决策、传播主流价值、发出权威声音,巩固壮大宣传舆论阵地,目前已开通11个频道,用户下载量突破40万,成为抢占舆论阵地制高点。
 
《深圳晚报》与ZAKER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在国内同行中与民营方合作,首创了中国融媒体改革转型发展的第三条道路。一方面,没有把自己的内容资源拱手相让,沦为新媒体平台的“打工者”;另一方面,也没有采取所谓的技术外包,完全将平台运营置于不顾,而是将报纸的优质内容与品牌化的平台产品进行融合,将内容生产团队与产品运营团队进行高度融合,从而拥有了规模化的新媒体用户,自身也在内容运营上获取丰硕的经验与满意回报。深圳ZAKER自2015年8月正式启动以来,发展迅猛,目前用户近600万,“深圳ZAKER模式”成功入选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前十名,全国各地传统媒体争相模仿复制,其中广州、武汉、南京、南昌、南宁、合肥等省会城市的ZAKER平台均已上线。
 
深圳新闻网重心逐渐从PC端转移到移动客户端,完成移动化改版上线,打造了城市级自媒体平台“@深圳”,内容更加新锐,版式更符合读者的浏览习惯,进一步实现App化、平台化和移动化。国内首个专注于科技、财经的平台级主流新闻客户端“读创”App于12月28日正式上线,力争跻身国内一流科技财经类移动新闻客户端。《晶报》努力打造政务融媒体服务生态,加快转型为公共服务融媒体服务综合供应商。
 
2. 深圳广电集团转变制播方式,积极开拓移动互联网平台业务
深圳广电集团牵头发起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经过5年运营,已形成移动新媒体、广电安全云、城市电视台门户网站、互联网电视、天翼高清等核心业务,实现了从传统媒体“单一渠道采集、封闭式生产、点对面单向传播”向“全媒体汇聚、共平台生产、多渠道分发”的新型制播方式转变。现有联合开办台、成员台和紧密合作媒体近80家,形成拥有3000万至5000万用户规模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平台,加快了城市台的媒体融合步伐。同时,依托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深圳台,重点面向移动互联网,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伴随业务“壹深圳”项目。该项目聚合各频道、频率新闻内容资源,实现了节目直播、点播互动、新闻首发、城市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功能,是一个立足深圳本土、以视频业务为核心,集节目直播、城市公共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客户端产品。目前,本地有效下载用户120万,系统平台在全国发展用户超过200万。
 
3.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探索数字出版模式初见成效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开启“一区一书城”和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建设、书城模式,被合肥等地借鉴推广。“掌上书城”App于2016年7月上线,下载量超过6万,“全民阅读”App于11月24日正式上线,下载量突破68万,积极探索数字阅读时代全民阅读的新模式。

2016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深圳出版发行集团筹建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深圳园区龙华项目,这是继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文交所”)、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之后的第四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平台项目。该项目将参照上海、杭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一城多区”发展建设模式,充分发挥深圳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优势,采用“一个园区,多个分区”的建设模式,重点发展数字技术研发、数字阅读、网络视频、影视、动漫游戏等数字出版产业,打造集总部独栋办公、生产研发、产业协作、配套商业、公寓等为一体的综合业态;率先落地龙华园区项目(国家级数字技术研发中心+众创空间),并计划逐步建设南山(影视游戏+IP内容产业)、福田(创意设计+数字内容)和前海(金融+国际数字内容版权交易服务中心)四大各具特色的分园区,以“互联网+出版”为核心,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聚合海内外优质创意资源,形成“文化+”组团式发展的产业格局,打造文化强市的数字出版产业战略高地。

(三)文化旅游业发展先行先试,引领国内潮流

“十二五”期间,深圳旅游业围绕建设国际滨海旅游城市的目标,推出了“创意深圳,时尚之都”城市宣传主题,以“文化+旅游”为模式打造了“滨海浪漫、主题公园、文化创意、运动休闲、都市风情”五大特色旅游品牌,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的渗透和提升作用,丰富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宗教信仰为旅游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大增加了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近年来,深圳旅游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名单,在2016年全球100座旅游目的地城市排行榜中排名第七;全年接待游客12485万人次,同比增长7.36%;旅游总收入1371亿元,同比增长10.18%。
 
2017年,深圳大鹏新区被国家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也是目前广东省唯一入选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的地区。大鹏新区是深圳东部一个三面环海拥有独特山海风光和丰富生态资源的半岛,既是深圳的“文化之根”,又是深圳的“生态基石”,曾被权威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大鹏新区作为深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的典型,“文化+旅游”改革创新成果亮点主要有:一是创新文化旅游业用地和投融资模式,玫瑰小镇建立“景区+厂区+社区”产业格局,实现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利益共同体”,打造了国内第一家婚庆文化旅游主体产业基地,目前正向婚庆全产业链的国际婚博园发展,并在国内福州、昆明、成都等地相继“绽放”,率先探索出“旅游+婚庆”之路。二是创新城市更新和特色小镇发展模式,较场尾民宿小镇在全国率先引入SGS启动民宿标准化建设,出台广东省第一个民宿管理办法,发布国内首部民宿发展白皮书,开创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区自治、行业自律”民宿发展的成功范例。截至目前,新区民宿数量达1200家,已占全省53.4%。三是创新“旅游+海洋+体育+文化”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大鹏游艇产业基地形成了集游艇研发、制造、展示、交易、比赛、租赁、培训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正大力推动深港两地游艇“自由行”,并推进“国际游艇交易运行运营总部”和“国际化游艇产业管理总部基地”的建设。目前,拥有两家游艇制造企业和三家游艇会,已形成集研发、制造、展示、培训和旅游于一体的游艇产业基地。
 
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化集聚发展步伐加快

在深圳市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推动下,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以文带创、以创兴商、以商成文”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星罗棋布。通过采用行业集聚、空间集中的发展战略,聚集不同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刺激人们的创意,结合技术、资本、市场等要素,整合产业链,构建创意策划人才、创意作品汇集以及思想交流中心,营造多样化的设计与创作、经营与管理的创意氛围,已形成一定的创意产业规模效应。目前,深圳已拥有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深圳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南海意库、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特区1980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深圳大学城创意园、F518时尚创意园、中芬设计园、深圳1979文化创意园等特色鲜明、优势主导的创意产业集群地,园区化集聚发展仍在加快步伐,不断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介绍几个典型的示范园区:
 
(一)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是深圳唯一一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华侨城集团公司旗下子公司全资运营管理的园区,于2006年5月正式挂牌。园区以混合型社区建设为核心主张,原入驻企业多为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三来一补”工业企业,在保留旧厂房的建筑形态和历史痕迹基础上,凭借深圳独特的城市区位优势及华侨城集团强大的平台优势,开发出具有华侨城特色的后工业LOFT模式,陆续引进设计、摄影、动漫创作、教育培训、艺术等不同类型的创意产业,衍生出更有朝气、更有生命力的产业经济,成为深圳乃至全国极具示范意义的文化创意园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项目自设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跨媒体的当代艺术、先锋音乐影像以及新锐创意设计的发展,既有国际水准的公共空间创意氛围,又为个性张力十足的艺术家和创意工作室提供自由创作空间,长年坚持以“创作、创新、创意”为宗旨,每年投入数百万元举行丰富多彩的有关当代艺术、创意设计、先锋音乐等领域的展览、论坛、公共艺术设计活动。目前,已引进香港著名设计师高文安、梁景华等人的工作室,具有百年历史文化的国际青年旅社,设计创意行业的品牌企业都市实践公司,鸿波信息公司的动漫设计基地,华侨城国际传媒演艺公司等约40家创意、设计、文化机构。近几年,随着园区品牌形象的成功树立,吸引各类设计文化企业争相入驻,入驻企业趋于饱和,园区的社会影响力和行业知名度大大提高。
 
(二)深圳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
 
深圳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创建于2006年,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授牌的国家级动漫画产业基地之一,是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在国家和省、市、区有关动漫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下建立起来的动漫产业基地,是广东省文化厅名的“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深圳市认定的“深圳市文化产业基地”,也是我国唯一一家完全依托广播电视媒体,通过市场化运作建设的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基地成立以来,坚持以政府指导为导向、以原创为根本、以基础服务为核心的园区运作模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一个中心、八大平台”专业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发展三维动画项目,提倡动画精品项目创作,大力扶持重点动画企业和动画项目,优化扶持形式,拓展服务方式,积极引导国产动画生产创作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多年来,在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扶持下,基地集聚效应、品牌效应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在实现高价值经济利益的同时,企业完全扭转了动漫产业经济以传统“三来一补”加工为主体的盈利模式,出现了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动漫游戏企业和品牌,形成了以动漫基地为核心的“动漫产业总部经济”园区集聚效应的基地形态,十多年累计向全国各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提供了近10万分钟的动漫原创作品,先后培育出了《憨八龟的故事》《火星娃》《神奇的悠悠》《熊出没》《甜心格格》《欢乐之城》《鹏鹏环游记》等原创动画精品项目。2015年,深圳动漫基地制作完成原创国产动画片25部(共计1133集,11717分钟),12家企业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批,17部动画片(共计609集,7270分钟)获得了总局发出的《播出发行许可证》,多部原创作品在全国各电视台和新媒体视频播出。其中,由基地企业深圳华强数字动漫有限公司出品的《熊出没之夏日连连看》、深圳市哈贝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帮帮团向前冲》分别荣获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度优秀国产动画片一等奖和三等奖;华强方特(深圳)动漫有限公司出品的《熊出没之雪岭熊风》荣获2015年度优秀动画电影二等奖;深圳市世纪创意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宝狄与好友》荣获2016年度第12届金龙奖最佳动漫角色奖;深圳市时代科腾文化传媒公司出品的以航空航天科幻题材为主题的《飞天少年》动画片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扶持品牌,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确立为全国“中国梦”影视题材六个重点项目之一。2017年,深圳原创电视动画片《聪明的顺溜》《正义红师》荣获广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深圳原创动画再次获得了社会各界肯定。
 
(三)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
 
中国(深圳)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创建于2007年,是以工业设计为主,集创意设计、研发、制作、交易、展览、交流、培训、孵化、评估、公共服务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创意设计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深圳市“文化立市”、建设“设计之都”的核心载体,深圳“十二五”建设质量城市、智慧城市核心创新源泉,深圳设计“走出去”对接世界的直接平台,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共进驻以工业设计为主的创意设计企业260余家,其中全国性的龙头企业占80%,包括洛可可、骄阳、中世纵横等中国工业设计领军企业以及靳刘高设计、KEA欧盟事务所等20多家香港及欧美龙头设计企业中国总部和机构代表处,形成国内集聚工业设计企业规模最大、龙头企业总部数量最多的创意产业园区,被业界誉为“中国工业设计第一园”,并先后获得国家现代服务业工业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工业设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创意产业杰出贡献奖、中国创意产业100强、中国创意产业最佳园区奖、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广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广东省工业设计示范基地、深圳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深圳市重点文化企业、深圳市工业设计特色工业园等多项荣誉。此外,园区已整合全球数千家设计尖端企业,与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韩国、日本、中国香港等设计发达国家和地区官方设计委员会及企业建立了商业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四)特区1980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特区1980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个集创意设计、文化艺术交流展示、时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复合型功能园区,于2012年5月开园全面运营。自2013年以来,特区1980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市、区两级文化产业办认定,连续四年成为承办深圳(中国)文博会分会场单位,2015年荣获“深圳市文博会优秀分会场”称号。长期以来,园区以“科学+艺术”“技术+创意”作为发展总战略,以“服务区域产业升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为服务宗旨,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师聚集地,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是一个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多感觉、全方位、立体化,凸显人文关怀与城市质感的地标式“创意综合体”项目。在传媒、设计、时尚、艺术等创意领域,整合产业链条,深化产业内容,通过和园区外的相关企业组织结成合作关系,促进产业链对接,建立创意设计一站式服务,实现交易,拉动生产,实现价值产生经济效益。在园区建筑设计上,主要采用“中国庭院”风格,运用多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环境优美,片区绿化面积大,绿化率达到30%,容积率仅为1.28,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办公环境。

(五)中芬设计园

中芬设计园是深圳和赫尔辛基正式结为国际友好城市并签署合作协议后,双方合作的首个重点项目,也是我国首个由中外合作、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的设计文化基地。园区成立于2013年,建筑面积约6.12万平方米,采用“中外合作+政府支持+企业投资+专业运营”的商业模式,以设计驱动构建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链,通过“以大带小”创业模式加速园区企业发展,2015年中芬设计园区产值达到16亿元,已经入驻的国际设计机构和业内设计创新企业及品牌有41家。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从中芬设计园走出来的作品荣获的奖项数不胜数,三个“第一”企业更是锦上添花。作为中芬设计园孵化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丝路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员工有1600多人,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数字视觉设计公司;由创客大爆炸和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联合建设的国际创客开放平台和众空间—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是深圳第一家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比特与原子中心(CBA)正式合作授权认证的Fab Lab国际微观装配实验室,也是MIT Fab Lab 2.0合作研发伙伴;深圳市格外设计经营有限公司在成立一年多的时间内获得德国红点奖、红点设计至尊奖、德国iF设计奖、日本G-mark、美国IDEA、意大利A design等国外知名设计奖项30余项,是国内最短时间获奖最多的设计团队,也是深圳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设计服务机构之一。

依托深圳和芬兰两地设计行业合作平台,中芬设计园不仅拥有聚集全球设计创新资源的优势,而且向世界展现了“深圳设计”国际化前沿趋势的高端定位。

三、积极推动国家级平台建设,对外文化交流领域不断拓展

近年来,深圳积极打造会展平台工程,推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等国家级平台建设,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凝聚了文化创意产业众多企业及成果,充分发挥平台的辐射效应,扩大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供给,引领深圳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去”。

(一)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是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也是唯一的获得UF I(国际展览联盟)认证的文化产业盛会。自2004年首办以来,文博会坚持“政府办展、企业办展、市场运作、打造平台、以展兴业”的运作机制,建立专业文化会展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开创“主会场+分会场”的展会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条办展办会的新路。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文博会,既是展示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舞台,也是跨界融合的全新课堂。一方面,重点吸引产业化程度高、市场化前景好的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参展交易;另一方面,着力培育“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新型业态,促进文化与资本对接,催生出一批知名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形成了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市场。
 
2017年5月11日至15日,第十三届文博会以“文牵一带,博汇丝路”为主题,吸引2302个政府组团、企业和机构参展,招展率达到100%,涵盖文化创意产业各重点领域和“文化+”新领域,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展国家从2015年的15个增加至当年的35个,文博会的海外资源得到进一步地丰富;为期五天的展会创下成交额为2240.85亿元,比上届增长10.3%,其中,合同成交2064.35亿元,零售及拍卖成交176.50亿元;总参观人数达到666.11万人次,相比上一届增加79.02万人次,同比增加13.5%;海外采购商有200人,比上届增加493人,主要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匈牙利、以色列、立陶宛等99个国家和地区。文博会主场馆由文化产业综合馆、时尚文化馆、影视动漫馆、媒体融合馆、文化科技馆、艺术品馆、一带一路·国际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工艺美馆九大展馆组成,文化创意产品浩瀚纷繁、包罗万象,五花八门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一览无余。其中,工艺美术馆具有新题材、新设计、新工艺、新技术或新材料元素的展品高达85%,传统的“老手艺”被当代手艺人注入了无穷无尽的现代思维,探索新技法、新题材新创意,许多濒临失传、消亡的传统工艺品种因为创新思路的实践而获得新生和超常发展,闯出了一条“深圳模式”的工艺美术传承和保护之路。一带一路·国际馆依托丝绸之路,汇集全球六大洲无尽的文化资源,不仅展示了文化交流、商贸沟通的历史成果,更带来中西文化的激情碰撞,成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与汇聚的重要平台。文博会就像一扇通往世界各地的大门,以“走出去+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在更深层次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同时,持续推动深圳释放出更加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和影响力。
 
(二)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
 
为积极探索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促进更多的风险资本、创业资本和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09年批准设立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以“文化+金融”的创新模式,为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项目交易与投融资搭建起文化产业专业化、市场化、高效化的平台。2010年4月,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深圳报业集团、深圳文博会公司合资成立的深圳文交所正式注册并开始运营,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为主办单位,接受深圳市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和深圳市金融办的行业管理,是一个立足深圳、面向全国、影响国际的国家级文化产权交易和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经过六年的探索和发展,深圳文交所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运营和管理体制,始终坚持“八个重点”定位:一是以国家赋予的文化+金融先行先试的政策为导向;二是以国家关于创新驱动和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战略为出发点;三是以服务于文化产业实体经济为立足点;四是以支持中小微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为专注点;五是涵盖文化产权中的物权、非物权、人才产权全产权要素;六是覆盖文化企业资产处置、资本融通、股权交易、产品流通全产业链;七是囊括登记托管、招标发布、募集发行、挂牌交易、公开拍卖全交易手段;八是整合柜台交易、线下撮合、层级路演和线上交易全平台服务。
 
2016年,深圳文交所开始转型发展,于4月18日上线了“文化四板”,围绕构建文化产业专属的资本市场的目标,以“文化四板”为核心,文化资产处置、“文化四板”和文化产权线上托管综合业务三位一体的框架和模型,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和试验,进一步畅通文化产业交易与投融资渠道。目前,基本形成了物权、非物权、人才产权全产权要素,登记托管、招标发布、层级路演、挂牌拍卖全业务流程,线上线下全交易平台的文化产业资本市场模型,“文化四板”已挂牌企业数量近200家,近20家企业已达成融资意向,100余家挂牌企业已获得资本孵化和各类服务对接,服务实现率达60%以上。
 
(三)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
 
2014年1月21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挂牌成立,深圳由此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个、华南地区唯一拥有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城市。深圳基地采取“平台+园区”模式的功能布局,着力打造8个文化贸易专业服务平台、一个基地运营综合服务平台和两个产业集聚园区,从产品交易、版权交易、资本融合、人才交流、理论研究等不同层面,吸纳广博资源,提供全产业链服务。自基地成立以来,不仅面向服务广东、华南地区和港澳地区,还着眼于东南亚乃至全球文化市场,积极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创意产业和文化贸易服务中心,重点打造与文化创意产业链高度融合的文化贸易服务链,在全球文化市场竞争中创建有独特引领能力和资源集聚能力的国际文化贸易创新试验区,在对口交流、政策互利、信息共享、产品流通、资本运营等领域寻求深入合作;通过参加海内外专业展会、举办推介会、推动海外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强粤港澳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合作,加强与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合作,逐步提高我国文化产品、服务和投资的海外市场占有率,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使之成为我国华南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辐射力的对外文化贸易平台。“十三五”期间,平台将加强“一带一路”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贸易。2017年5月,为庆祝中国和以色列建交25周年,由中国文化部和以色列外交部共同主办、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承办的“2017中国文化产品国际营销年会·中国-以色列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论坛”在深圳举行,该论坛为推动两国间数字文化创意领域深入交流及未来的长期合作夯实了基础,并对推动两国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引领性、标杆式作用。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