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巷中总见一身影:环岛上的学堂
作者:王国华 来源:《街巷志:深圳体温》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1-11 人已围观
导航声音:目的地已到,在道路左方,谢谢您使用某某导航,再会。左边!左边不是环岛吗?右边倒有一条小路,我下意识地要往右转,但那条小路深处,貌似不可测。只好就近找个安全处停下,下车打量。暗忖导航果然不靠谱,听说有把司机导到桥下的,还有导到水坑里的,现在要直接领我到环岛上,才不上你当。向环岛上看一眼,绿树掩映中,隐隐似有一个建筑。趁周围无车,三步并作两步走进去,一幢楼上赫然四个大字:南中学校。正是此行终点。
在深圳,所见人事与人类的普通认知有多大反差我都不会惊讶。总有局限和想象隔开一个个你我。
名为学校,其实只是单独的一栋楼。当年一定有过操场、实验室、厕所、围墙,鼎沸的人声,现在全都消散了。孤零零的身影,两层,白墙黑瓦,已斑驳不堪。正面飞檐雕柱、拱门、石窗、堡顶,状类南洋风格;内有石柱、土梁及墙面的三合土,颇具传统的客家建筑元素。岭南一带的老建筑很多如此。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各有痕迹,糅在一起又不生硬。皆因面向海洋,最早接触海外事物,离香港又近,西风东渐,建筑乃至思维方式都受影响。电影《让子弹飞》中的一排排碉楼亦属此类典范建筑。
该学校位于坪山区石井街道田心社区,西临兰田路,北靠环境园路,乃深圳少见的保留完整的老校舍,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附近本有两村,一名对面喊,一名树山背,均为许姓,不知为何结怨,老死不相往来。两村原来各有一所学校,即秀南小学和培中小学,都年久失修。僵局总需有人打破,祖籍对面喊村的港商许让成提议,两村何不共建一所新学校,让后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遂主动捐资三分之一。香港同胞许其卓积极响应,提供了六七亩建设用地,同时带回了学校设计图纸。两村村民深受触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新学校落成后,从原来两村学校名字中各取一字,是为“南中学校”。当时有人特意送上一副对联:两村睦邻干戈化玉帛,一堂明德新民止至善。
“文革”期间,南中学校改名为田坑学校,刻着“南中学校”的匾额随之被换。此后,学校又因维修不便而迁往别处。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迅疾,选择日多,当地孩子多外出读书。学校式微,终于1989年停止招生。
站在环岛上外眺,附近呈现大修大建景象。一座高架桥飞奔而去,看不到尽头。泥头车不时轰隆隆驶过,在干净的柏油路上都能溅起灰尘。吊车居高临下,一起一伏,好像可以伸开手指捏住天空。人并不多,偶有标着驾校字样的小红车在另一小路上慢悠悠驶来,透过车窗可见一个紧张的女司机和副驾驶上不耐烦的秃头教练。
旁边有一小公园,名为田心公园,遍植花草,疏密有致。广场上空空荡荡。两个农民工模样的人坐在台阶上打瞌睡,远处一个男子牵着狗散步。公园对面一棵树下有一临时搭建的简陋小庙。高不过一米。庙里供着好几尊服饰不同的菩萨。再远处,几座烂尾楼,窗户都没有,但楼上有人晒被子,猜测是租不起房子的人暂时借住于此。
校舍非化石,依然有人影晃动。在门口站定,右侧墙上一块石灰黑板,大标题:“教学常规登……”后面看不清了,下面的表格有“午读”“卫生”“好人好事”“事故”等。不知成于哪一年。左侧墙上牌子几个字:“坪山城市书房”。
进门,一楼右侧貌似图书室,有个吧台。吧台后面一个温柔的小女生对我们打招呼。坐定,点了一杯奶茶,翻阅桌上资料,发了会儿呆。到另一侧去看看,是一个自习室,摆着一张张书桌,墙边还有书架,窗明几净,灯光明亮。
▲南中学校
在深圳,所见人事与人类的普通认知有多大反差我都不会惊讶。总有局限和想象隔开一个个你我。
名为学校,其实只是单独的一栋楼。当年一定有过操场、实验室、厕所、围墙,鼎沸的人声,现在全都消散了。孤零零的身影,两层,白墙黑瓦,已斑驳不堪。正面飞檐雕柱、拱门、石窗、堡顶,状类南洋风格;内有石柱、土梁及墙面的三合土,颇具传统的客家建筑元素。岭南一带的老建筑很多如此。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各有痕迹,糅在一起又不生硬。皆因面向海洋,最早接触海外事物,离香港又近,西风东渐,建筑乃至思维方式都受影响。电影《让子弹飞》中的一排排碉楼亦属此类典范建筑。
该学校位于坪山区石井街道田心社区,西临兰田路,北靠环境园路,乃深圳少见的保留完整的老校舍,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附近本有两村,一名对面喊,一名树山背,均为许姓,不知为何结怨,老死不相往来。两村原来各有一所学校,即秀南小学和培中小学,都年久失修。僵局总需有人打破,祖籍对面喊村的港商许让成提议,两村何不共建一所新学校,让后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遂主动捐资三分之一。香港同胞许其卓积极响应,提供了六七亩建设用地,同时带回了学校设计图纸。两村村民深受触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新学校落成后,从原来两村学校名字中各取一字,是为“南中学校”。当时有人特意送上一副对联:两村睦邻干戈化玉帛,一堂明德新民止至善。
“文革”期间,南中学校改名为田坑学校,刻着“南中学校”的匾额随之被换。此后,学校又因维修不便而迁往别处。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迅疾,选择日多,当地孩子多外出读书。学校式微,终于1989年停止招生。
站在环岛上外眺,附近呈现大修大建景象。一座高架桥飞奔而去,看不到尽头。泥头车不时轰隆隆驶过,在干净的柏油路上都能溅起灰尘。吊车居高临下,一起一伏,好像可以伸开手指捏住天空。人并不多,偶有标着驾校字样的小红车在另一小路上慢悠悠驶来,透过车窗可见一个紧张的女司机和副驾驶上不耐烦的秃头教练。
旁边有一小公园,名为田心公园,遍植花草,疏密有致。广场上空空荡荡。两个农民工模样的人坐在台阶上打瞌睡,远处一个男子牵着狗散步。公园对面一棵树下有一临时搭建的简陋小庙。高不过一米。庙里供着好几尊服饰不同的菩萨。再远处,几座烂尾楼,窗户都没有,但楼上有人晒被子,猜测是租不起房子的人暂时借住于此。
校舍非化石,依然有人影晃动。在门口站定,右侧墙上一块石灰黑板,大标题:“教学常规登……”后面看不清了,下面的表格有“午读”“卫生”“好人好事”“事故”等。不知成于哪一年。左侧墙上牌子几个字:“坪山城市书房”。
进门,一楼右侧貌似图书室,有个吧台。吧台后面一个温柔的小女生对我们打招呼。坐定,点了一杯奶茶,翻阅桌上资料,发了会儿呆。到另一侧去看看,是一个自习室,摆着一张张书桌,墙边还有书架,窗明几净,灯光明亮。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