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在时代大潮中更新、发展 ——1986 年《特区文学》所发报告文学作品漫评
作者:吕炳文 来源:《深圳新文学大系: “非虚构写作” 卷》 责任编辑:huzhitian 2023-01-13 人已围观
二
新的时代、新的生活,要求报告文学在表现形式上要有新的突破,有所创新,放射出新的姿彩、新的色调和新的韵味。《特区文学》一年来所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虽然艺术成就参差不齐,也不能说已达到了新目标的新要求,但其中有些篇什是颇有特色的,个别作品不仅唱出了我们时代的最强音,而且写得有声有色,像钻石一样色调缤纷、多面闪亮,给人以美的享受。从总体上分析,我认为这批报告文学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鲜明的时代精神与历史真实性的统一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茅盾指出:“每一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产生的特殊的文学样式。读者大众急不可待地要求知道生活在昨天所起的变化,作家迫切地要将社会上最新发生的现象解剖给读者大众看,刊物要有敏锐的时代感——这都是‘报告’所由产生而且风靡的原因。”而同时,真实又是报告文学的原则和生命。只有把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品才会有感人的力量。《特区文学》一年来所发表的这批报告文学作品,尽管所反映的题材事件各有不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有差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洋溢着时代气息。从作品对所选取报告的事件的姿态,它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所表露的矛盾以及它的发展前途等所进行的各种记述中,读者便可感受到新时代特区社会的精神风貌,特别是那一幅幅生动感人的开拓创业者的缩影。但是,这些作品体现出来的时代感和时代精神的投影不是凭作者的主观虚构想象强加的,而完全是事件和人物本身产生出来的。所以两者不是分离的,而是统一的,有些还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从而散发出艺术的光彩。
(二)思想向纵深开拓与诗的抒情
报告文学作品如果没有思想,就等于没有灵魂。只有不停留在事件和人物行为的表面报告上,在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面前,向事物的纵深开拓,去掌握反映生活进程中本质的东西,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好作品。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就不能满足于对生活现象作表面的、粗枝大叶的观察,而要深入到饱满的生活中去,真正掌握生活的内在联系而还生活以丰腴的本来面目;也不能孤立地、单一地去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向四面八方,向更深层次开拓,以丰富、深化作品的思想力量。
《深圳·两万人的苦痛与尊严》在思想向纵深开拓上是较突出的。它以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特区后的遭遇为主线,有意识地从这轴心出发,注意拓展与整个特区生活相交织的千丝万缕的各种联系。作品不仅反映了主人公们身处逆境的苦痛,更写出了人生的丰富内容。这里有因失业而产生的近乎疯狂的心态,也有宁咽泪水,也不给集体丢脸,坚持人的尊严的精神。是的,“人们靠希望支撑未来,失去希望便失去一切。而这种希望建立在人自身的尊严上,便会创造奇迹!苦难压弯了脊梁,头颅却不肯低下”。沈致虎这个长跑“业余冠军”,顽强地抵抗着缺少卡路里的困扰,仍然咬着牙坚持训练,难道是自讨苦吃,不是为特区、为祖国争取更大荣誉的思想闪光?基建工程兵改编为地方企业后,竟栽在特区多如牛毛的民工建筑队手里,阴沟里翻船,主要是因为他们不干、不想竞争?还是背后隐藏着更深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否触动到特区的某些敏感神经?时任深圳市建设(集团)公司总经理王世伦,这个经受着来自各个层面的复杂而又沉重的压力的领导者,在回答记者指出的招标、投标的不正之风时只淡淡一笑说:“我相信时间!时间最公正。”这个诙谐的回答不正具有千钧重量吗?这篇作品没有满足于事件表面过程的报告,而是着力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并向纵深开拓丰富的思想,这是作者在生活矿藏中敏锐地挖掘出来的新鲜汁液,因而也就大大加强了作品的内涵和力度,自然地发出本色的光泽。
在这批作品中,还可看到,抒情性加强了。不少作者常常熔事和诗情于一炉,用诗的语言,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并将感情融注于人物形象之中。这是我们这个激情奔涌的时代赋予报告文学的新特色。
《中国大陆有一位年轻人》有不少地方洋溢着浓郁的诗情,个别处更简直完全诗化了:
“黄河之滨,中华民族的摇篮。这片深厚而古老的冲积平原,一荣一枯、春风几度,孕育出多少英雄豪杰。就在那唐雕石刻埋没的草莽深处,在那历代皇陵划出的森严禁地,在黄河故道漫天风沙之中,影影绰绰地晃动着一老一少的身影。……
“是先人不敬,触怒神灵,抑或劫数末尽,华盖运难逃?人间竟有如此骇人的恶疾。他头一回见到一个患‘脱疽’的病人,坏死的一条腿,自膝盖以下腐烂得只剩下一条黑色的筒骨。还没傍近,但闻一股熏天恶臭,差些儿没把五脏六腑呕出来。他跑上黄沙漫漫的荒丘,缩在簌簌抖动的荆条丛中,望着沉沉暮色下闪着落日余晖的混浊而凝重的黄河,眼中噙满了泪水。老师常常带同学们到这黄河滩边,讲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讲黄河的变迁,讲这块古老土地上战祸迭起,血沃中原的惨烈。水深火热的土地啊,你为什么这样不幸?为什么让这样的恶疾肆虐横行,折磨着父老乡亲?”
这段文字运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象征的手法和沉雄的调子,不仅生动地勾勒出脉管炎肆虐给乡亲们带来灾祸的情景,而且描绘了主人公少年时代的美好心灵,为其以后成长和建立殊业埋下伏笔,给人索思的回味,富有诗的功效。与此同时,作品还不时用精辟的哲理概括来深化主题,既不失真,又有诗情,这就增加了形象辐射的力度。如:
“谁料到,马同长面前的不是鲜花,不是锦旗,而是一个接一个的旋涡。这些能置人于死地的旋涡,从他决心攀越脉管炎这道医学界高墙时便产生了,好像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他事业愈取得进展,要毁灭他的旋卷力就愈大。”
(三)着力于写人与艺术手法的多样化
近几年来,我国的报告文学创作出现了一种新倾向,即从过去以纪事为主转向到以写人为中心。这一倾向在《特区文学》1986 年所发表的作品中也表现得较明显。不过,报告文学中的写人不同于小说创作。人物的典型性主要源于现实生活本身。但它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也必须是鲜明、生动、有血有肉的。可见,它比小说创造人物困难得多。
看来,要写好报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除了首先必须从大量的生活现象中择取那些能够深刻体现生活本质、富于时代感而又具有鲜明特色的人与事外,更关键的恐怕是要在事实中挖掘出典型的细节和人的心灵世界,以丰富人物的精神面貌。《特区文学》所发表的这批作品中的较优秀篇章,也正是这样做的,因而所收到的艺术效果也就大一些。
先说典型细节。《深圳·两万人的苦痛与尊严》对一个年近三十的陕西兵跷着脚丫,笨拙地勾着脑袋剪趾甲和一个瘦子双手枕在脑袋下,专心地数着上层床板大小不一的孔洞的细节描写,不仅写得生动,而且起到了深化主题、丰富人物形象的重大作用。试想想,本来命属麒麟的小伙子,却整天整天地无所事事,有劲使不出,这意味着什么?人们透过这两个细节的表面,不是便可领悟到这些小伙子的心灵深处的苦闷、压抑已到了何种程度了吗?由此引爆出“黑暗中的骚乱”就绝不是偶然的了。这无疑具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力量。
《腰缠万贯的流浪汉》对廖勇一双眼睛的细节描写也很精彩,不落俗套,
且饱含深意。具有如此一双眼睛的人,能会是平庸窝囊碌碌无为之辈吗?有时候,
一个细节、一个动作、一句话就充分表露出人物的内在气质和精神特征,给人
留下很深的印象。
其次是人的心灵世界。这一点可谓是报告文学创作中最棘手、最困难之处,因为被描写对象的内心活动往往是深藏不露的。他那灵魂深处的秘密不是轻易就能被挖出来的,这就要看作者的采访本事和敏感性了。不过高明的作家对此仍是大有作为的,《中国大陆有一位年轻人》就是突出的例子。
当作品写到主人公马同长经过长年的自我牺牲,舍命钻研,终于攻克了过去被视作绝症的脉管炎的治疗难题,为人民造了福,却招来了被诬陷、受审查的横祸,他的思想一下子陷入了矛盾、痛苦的深渊。他昏昏沉沉地来到了龙山想自杀。在这关键的时刻,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作品对主人公的心理矛盾活动作了真实而又淋漓尽致的展示刻画,不仅强烈地勾起了读者的爱憎情感,深化了主题,而且更使人物形象的血肉丰满了。
《特区文学》1986 年所发表的报告文学,在表现手法上也是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和美感作用,从而给报告文学这一独特文体注入了更强的生命力。
三
前面已经简括分析了《特区文学》1986 年所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所取得的成就,但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它还存在某些缺陷。
报告文学与其他文学创作不同,它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最直接,最能及时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把作者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传达出来,所以题材的开拓就很重要。创作者必须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中刚发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新情况新问题和重大矛盾,以反映现代生活的本质。但是,正如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刘宾雁所说:“有一些永远无法进入艺术文学领地的现象、人物、事件和问题,却可以是报告文学极好的素材。可惜,目前我国全社会所关心的许多重大问题,例如经济改革、干部问题、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道德问题和青少年犯罪等,在报告文学中还很少得到反映。”这在特区的报告文学创作中也存在。
的确,像《深圳·两万人的苦痛与尊严》与《腰缠万贯的流浪汉》这样直接切入、干预生活的作品还不多。有些作品甚至不敢触及重大矛盾,只停留在对先进模范人物的一般化反映上,既欠新意,也缺乏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因而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也就不够强烈。特区创办本身这个崭新事业,早已开始并正不断深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伟大变革,还有时刻坚持在困难与矛盾旋涡中搏斗、顽强地开拓前进的创业者们的光辉业绩以及特区社会中丰富的人生百态,都在召唤着我们的作家,并为他们的创作提供深厚的土壤和广阔的天地。
与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力度不够相联系,有些作品表现出来的另一个缺陷,就是艺术功力不足。而这艺术功力不足又首先体现在深入生活、细致采访上。诚然,报告文学创作离不开艺术构思,也需要运用各种文学手法去描绘事件和刻画形象。但这些都必须严格遵循真人真事的真实性原则。因此,只有在掌握了被反映对象大量丰富、生动的事实材料和细节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出好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刻画。否则,再高明的作家也无能为力。在这里,最用得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格言了。我常想,为什么特区生活中本来真实存在的如此丰富生动的素材,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却得不到充分的反映呢?这不能不首先归结到作者深入生活、艰苦采访的功力不足上,特别是在这过程中思想的敏感性不够。只有思想敏锐,才能发现、挖掘出新鲜的、具有特殊个性的事物,也只有在这方面狠下功夫,才能为创作出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打下坚实的根基。
此外,有些作品艺术构思没多大特色,形象刻画不够生动、丰满,行文也显呆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特区的报告文学创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离成熟、硕果累累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这需要特区的作家和文学界的巨大努力。
原载《特区文学》1987 年第1 期
很赞哦! ( )
上一篇:在深圳捡钱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