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旧时光里的主人公

作者:张樯 来源:《我的光辉岁月——深圳散文四十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16 人已围观

大槐树下

不久前回到久违的新窑煤矿,我重又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儿时伙伴五堂。说五堂是我儿时的伙伴,实在有占他便宜的成分,他年长我许多,我本应叫他兄长才对,可因为他孩子气十足,儿时常常“屈尊”与我玩耍,自然与我结成了要好的伙伴。所以这次我回来第一个要找的人就是他。初秋的上午,细雨霏霏,他和我的一位堂哥陪我去新窑街道旧地重游。

新窑街道与矿区相连,与我当时的家仅一条长长的石墙相隔。作为矿区子弟,虽然偌大的矿区足够我们撒野,我们却并不满足,也常常将触角伸向新窑街道。站在石墙上,为捍卫矿区的领地不受侵犯,我们常常与新窑街道的孩子不顾危险地打石头仗,停战了,有时我们也去新窑街道的同学家中玩耍,或者随妈妈去职工家属家里串门。此外,我们去后河沟也不得不从新窑街道经过。

其实新窑街道根本算不上通常意义上的街道,不过是一个凋敝低矮的村落,由一幢幢高低错落东倒西歪的土屋相连,一到雨天,脚下遍布烂泥水坑,泥泞难行。

多少年过去了,在我眼中,新窑街道并无多少改观,依然低矮逼仄,只有村口的那棵大槐树比起往日,似乎更加伟岸也更加挺拔了。儿时这棵大槐树可谓远近闻名,树下放电影,马车来歇脚,大槐树是新窑街道最醒目的地标。

现在我们已经走到距离大槐树几米开外的地方,我被它苍翠道劲的枝干所吸引,拿起手中的数码相机拍个不停。五堂忽然问道:"还记得马三喜吗?他的家就在这里。他现在在新窑可有名了,是修理电器的专家,我们都离不开他。”

我当然不会忘记这个昔日的小学同窗,听了五堂的介绍,我不由得想,他的小聪明到底不曾偏废,如今发挥了作用,不过在内心也生出另一种滋味。

屈指算来,我不见马三喜已许多年了。记忆中的他,八字眉、斜眼,也许因为斜视,多少使得他的瞳仁看起来白多黑少。他还常常喜欢抽搐鼻子,于是鼻涕就流了出来,他就往袖口一抹。那件常年不曾换洗的黑棉袄,因为不断重复这个动作,那个部位已经灼闪亮。

别看马三喜同学寒酸、脏兮兮、其貌不扬,可在我们学校,却是大家公认的“小聪明”。他脑瓜子灵,反应快,课堂上总是抢先回答老师的提问。他最擅长的是算数,一道算数题我们在纸上鼓捣半天没有结果,他的两只手一比画就有了答案。

一日课间休息,我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只见马三喜趴在太阳底下,拿着一块从矿灯上卸下来的玻璃片,将一小撮破棉絮烧着了。这虽然是简单的光学原理,但在当时的我们看来,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举动。又有一次,马三喜在太阳底下支起几根树枝,想通过日光经过的位置,计算出时间的刻度。大家一时大为惊叹,我则从一旁站立的班主任眼中看到了发现天才的惊喜。

就是这位天才,却终因家贫,初中一毕业,连高中也未上,就中断学业,回到了家中。此后我只约略知道他在家务农。仁立在巍巍然的大槐树下,我忽然想起某个暮色苍茫的夜晚,我曾经还与马三喜有过一次惊心动魄的交易。

那时学校刮起学农风潮,劳动课开始在学业中占据了较大比例,每学期我们每人被分配了若干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比如交上100斤农家粪就是其中之一。

农家肥主要是牲畜肥,农村的孩子好办,在自己家的粪堆一划拉用架子车拉到学校便可,可我们这些矿区的子弟,上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粪?我只有早早地出门,架着铁锨和篓,从矿区到学校的路上捡拾。这条路上常有马车经过,如果运气好,赶在别的同学前头,就能抢到一堆堆新鲜、热气腾腾的骡马驴的粪便,顾不上臭气扑鼻,赶快铲了装进篓中。然而就是这样起早贪黑地辛劳,却常常被黑心的劳动委员缺斤短两地克扣,满满一篓粪团每次只能算上几斤,这样下去要完成100斤的任务比登天还难。怎么办?我想到了马三喜。

马三喜家门前的大槐树下,不是马车店吗?那里的木桩上一天到晚拴着骡马,从骡马身下不断滚落着粪团,铺了满满一地,铲都来不及。我早就侦察过,马三喜家的肥料堆成了一座山。

看到马三喜整天穿着露出脚指头的鞋子,我就想,不如我拿一双旧鞋子换他一架子车的粪,岂不是两全其美?一天我将这个想法偷偷告诉了马三喜,不料他却拿不了主意,说要回家先请示他的姐姐。第二天,他就带来了同意的消息。交易是在夜色降临时悄悄进行的,之所以选择这个时辰,就是为了避人耳目。万一被哪个同学发觉,传到学校,可是不得了的事。我记得那个傍晚,当我拉着一个空架子车出现在大槐树下,马三喜,还有他的姐姐都来了,睁着一双警惕的眼睛。我先将从家里拿来的一双半旧不新的松紧鞋递上,马三喜的姐姐接过仔细检查了一番,然后飞快地让马三喜揣到怀里。接着我们开始在他家的粪山前铲粪,三两下就将架子车装满了。当晚在上晚自习前,我拉到学校过秤,一下子就完成了任务。那个黑心的班干部怎么刁难也不管用了。

什么时候开始下起了小雨,悄无声息地将眼前的街道房屋点染得绿茵茵的,头顶的大槐树也更加道劲苍翠。五堂和堂哥站在人家的屋檐下聊天,我不顾雨滴,举着手中的相机,一阵乱拍。我记得马三喜的家就在大槐树的对面,如今那里却是一间间新砌的瓦房,早已换了旧时容颜。无法断定哪里是马三喜的家。街道静悄悄的,寓无一人,沿着小路,走过一户户人家,可以窥见那些篱笆编就的门扉虚掩着,里面的屋子黑黝黝的。或许这里有一户人家就是马三喜的家。也许此刻他正坐在一把椅子上,在鼓捣一台电视或电脑。我猜测着如果在此相逢,我们该说些什么?他是否还记得我们曾经的那一次惊心动魄的“交易”?他现在变成了什么模样?刚才五堂告知他如今那么“有名”,可以想见他依然还是当年那个“小聪明”。那八字眉和眯缝的斜眼混搭的面孔,也必定依然像儿时那般充满喜感。

因为中午要赶往县城看望一位长辈,于是赶快叫上屋檐下正等着我的五堂和堂兄。就要离开了,雨却更大了。回头望望,新窑街道上如此宁静,周围的一切似乎被清洗了一番,熠熠闪亮。大槐树高高矗立着,沉默不语,仿佛伸展着巨掌,在与我依依不舍地道别。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