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一滴水的情与思

作者:黄启键 来源:《一滴敢报江海信》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8-07 人已围观


记得2018年春,我前往丰顺留隍古镇游览,写了《一滴敢报江海信》,结尾段是在行进的车上写就的:“小时候,在溪边河畔戏水,真不知韩江之长之大,而今溯源而上、顺流而下,才深深感知,故乡的山水因为韩江而承载着大海的梦想。此刻,我想,我就是韩江流出的一滴水。永远都是。”这是我内心的真实呈现。这段话后来被音乐家拿去,谱曲成歌,传唱一时。
 
每次回到叫坳背的小山村,每次徜徉在梅潭河畔、韩江之滨,每次梦回故里,我都觉得,自己是源自家乡溪涧的一滴水,经家乡江河流往大海。想念家乡的时候,又化作云雾,凝成山野的露珠,带着家乡的记忆光泽,又开始融入江河循环。这滴水,带着游子归读客乡的思绪,行走在百侯三十六巷,到过大麻的河唇古渡,也流连于茶阳古城,见过高陂的千年窑火,听过中州古韵——广东汉乐丝弦乐,领略过大东花萼楼客家民居、千年莒村的风采和客家乡里慎终追远的宗祠文化。这滴水,濡染了坑尾村那世代相传的恬静、安宁、娴雅、清逸,当然也带着坳背村馥郁的柚花香。这滴水,如同围屋里豆腐干小作坊的劳动者勤奋忙碌。这滴水有情怀的温润,也映衬家乡一草一木的晨曦光亮。
 
对真实性的追求,是新闻工作历练形成的。写景状物力求用精确的词句表达,叙事和表意也尽可能用平实的语言。用静态的文字呈现动态的真相,并非易事。我只能用心地去体验,精心地磨炼字句,在字里行间突破陈词滥调的框框,凸显带点个性化的表达和新意。百余篇散文的写作实践都杜绝虚构。其中11篇,我把其归为“真情纪实”。从听说到现场探究,我见证了一对客家老人50多年对先天极度残障女儿“只有付出的爱”。九秩侨胞35年从未间断跨越重洋省亲谒祖的赤诚“归心”,深深感动着我。展现团队势不可当铁血气概的潮汕英歌舞,淘金者在海滩看似排解寂寞实则利他的善行等等,真实细节凝成写实的篇章。在梅州何如璋、黄遵宪的两座人境庐,在蜈蚣山下的邹鲁故居敬爱堂,在田家炳家乡银滩村,在福建和平镇黄氏峭公祠,沿着历史脉络,我踏勘、寻访,老老实实地检索求证史料。我被深深感染着,真实地兴发、真切地记述,书写了对先贤的敬仰。
 
人间处处有风景。每到一个地方,我总喜欢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中去走走看看,步履响应自然生态的美好召唤和时代脉动。丰溪林场、阴那山,有着成长的印记,也有身临其境的山水体验。两次到福建培田古村和泉州古城,感受历史的穿越、时代的变化和文化的坚守传承。在并非名山大川的瑞山山区,我看到了与青山绿水共存的不老情怀。登上寂静的飞天马山,我觉得需要放大视野、格局,才能在与自然相处中让心灵走得更远。攀登粤东第一高峰铜鼓峰,排解琐念、净化心境,如获至宝。时间和自然造化出来的灵岩山,昭示着自然万物对人类智慧不可或缺的度化启示。
 
走进大自然,驻足观察、体验,与万物进行多样性、全方位的观照,身心会产生无法言喻的快乐之感。我顺从内心,以山的方式与森林对视,以水的情怀与泥土拥抱,对自然生态满怀敬畏。不再斟酌话语、场景和细节,把自然生态和人文美景,存于内心,品识韵味,在笔端流淌探幽寻道的实景真情。
 
用文字记录当年靠文字叩开宝安之门的经历,我写了《考试进入宝安县》。有位老友调侃我老了,开始写回忆录了。我一笑置之。我不否认岁月积淀而累加的怀旧心理。逝去的生命和时光,化作一脉烛光在远方跳荡。在仅有的10篇触及“岁月深处”的散文中,有青涩的年少经历,有对祖母、叔公、姑父、恩师的缅怀,也有对初中毕业考进中等师范学校三年求学经历、机关新闻工作的磨炼历程记录。文字浓缩了生命中弥足珍贵的影像,铭刻了人生无法重来的尘封岁月。字里行间,让时间静止,让记忆彰显,唤醒真实经历的年代往事,追思感恩于怀的故人风采。在一个生活和历史变迁节奏加速的时代,温暖、美好的记忆安抚着惆怅焦虑的内心,触发温故而知新的信念。内心宁静,充满勇气和力量。
 
迷茫之后的顿悟,存疑中的认知觉醒,使感知、体察事物的好奇获得新发现。如何把控情绪泥泞、掌握快慢平衡、踩准节奏规律,离不开用心思辨。用谦卑点亮心灯,用感恩激励自我,复盘生活经历总会获益良多。长寿老人的养怡之道,想赢不怕输的胜负之道,保持洁净的断舍之道,离不开关注日常生活的哲思。我倒逼自己,尽可能在文中增加思考的意味,也尽可能写出点新意思,免得回看自己的文字味同嚼蜡。
 
有时候,写着写着,我会问自己,写的是散文吗?我写的散文既不符合教科书上任何一种公认范式,也套不上名家散文“抒情、说理、表意、叙事、写景、状物”中的任何一种模板。虽无固定的写作章法可言,我还是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程序。酝酿一个主题时,首先是想标题,并着手梳理题材形成提纲。两者交互进行,有时单提纲便要反复修订,琢磨成熟后开始动笔。前几年尚在电脑及平板、手机上码字,近几年则全部在格子稿纸上慢爬,手写后转换为电子文本。
 
不求名、不图利、不自高,我曾给自己的写作定义。否定的语境肯定要比为文写作来得轻松。真要枯坐案几,字句打磨的苦涩,灵感枯竭的困顿,如同午夜的睡意时刻袭来。我生怕前言不搭后语,也怕随意行文缺乏内在逻辑造成的费解。没有思想和情感的文字是没有生命的。真担心自己为文造作和虚玄。创作的热情常常在用心苦熬中变得冷凝执着。
 
攀登在冷寂的山峰,唇焦舌燥之际捧着喝石隙沁出的甘泉,是多么惬意的事。每当完成一篇文稿,便如同喝下一口清泉,无比甘甜、快乐,当然也带着疲惫后的亢奋。写作能排解许多不良情绪,使得内心充实而丰盈,自得而自适。
 
每一篇散文,从内心流出,在笔端固化,都是对自己人生体验、感受、认知、情感、思想的盘点和提炼。我总觉得,散文是写给自己内心的。每当焦躁时,我想到坑尾村的平和意境。当居功自傲、贪恋名利念头萌动,写了探戈舞,以知止之步自警。通过写批评的三种情形,我冷静地修复自己,强化自我省察、自我激励的修为。因为写作,我学习谦虚、聆听、观察,积极地见贤思齐、广纳善言。为了写作,我致力驱除无奈袭来的暮气和慵懒,振作精神、焕发激情。写作使我变得温柔而平静,源源不断获得修正、提升、前行的动能。
 
随着年岁增长,我对自己的文字也越发客观。任何朋友指出的纰漏、瑕疵,哪怕是错字、标点,我都谦虚听取并着力更正。我很自知,能写点小文章,得益于青少年时期的文学爱好,得益于人生经历和职业生涯形成的经验和视野。但未进全日制大学深造导致的系统知识欠缺,思维高度和深度不够,想象力不丰富,情感抒发过于内敛等等,是我行文的短板。散文对正面的人与事发掘居多,鲜有触及世间丑恶、阴暗,也是一种缺憾。每当文友给予首肯和褒扬时,还是会有点沾沾自喜的。反思自己,仍然在意他人的看法评价,也说明内心未能从文字中超越“有”与“无”的境界,心性修炼仍待深化。
 
百篇散文已分散刊发在各报刊,也上了“出门一笑大江横”公众号,可随时接受4.3万关注了公众号的粉丝线上的阅读检视。文友们多次建言结集出版,我也有意把数字化的散文篇章变为集成的纸质存在。20世纪80年代,每在报纸上发表“豆腐块”文章,铅字的淡淡墨香是多么美妙和令人激动。现在,翻阅纸上文字不知还能否回味当年青春的滋味?
 
我不知道对写作的热情还能持续多久。但可以肯定,我依然会保持对生命的热爱,真诚、真实、真切地体验、感悟生活。我会继续努力,让每一篇新的习作,如同一滴水,映照生命的灵动。
 
2023年2月2日于观澜河畔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