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斗牛士 陈祖芬

作者:周立民, 陆其美 来源: 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4-10-14 人已围观

深圳市郊的光明华侨畜牧场的人们有这种紧迫感,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2月,牧场有关同志去香港开拓牛奶销售市场。香港的牛奶市场是一家有90多年历史的英国的牛奶冰厂公司控制的。

这家老牌子公司请我们吃饭时,竟让我方14个人挤得像罐头凤尾鱼似的。每个人夹菜时胳臂只能笔直地伸出去。胳臂不能舒展,事业不能发展—他们限制我们只能养少量的牛。谈判吧?他们说没时间。我们找他们去吧?他们也不派车来接,让我们人生地不熟地自己搭公共汽车去。

他们凭什么这么欺负我们?凭什么?凭着他们的雄厚资本,凭着他们90多年老牌子牛奶的信誉。这是国际市场的力的较量。那么我们的力量呢?我们出的力、吃的苦比谁少呵……1958年,七百来人到深圳市郊的一处荒地办起了光明农场(后改名为光明华侨畜牧场)。这些人是年轻的、幸福的、雄心勃勃的、新婚燕尔的。

几个月后,一个娇嫩的小生命从一个个开荒者的手掌里托过来,捧过去—这是我们农场的第一个孩子,大家快想想,叫个什么名字才好?对了,我们要建设伟大的光明农场,就叫伟光!伟光26岁的父亲笑了。可他怎会想到,他的伟光26岁的时候,伟大、光明的事业才真正开始呢?不想倒也好。不想,他们才会淹没在一人多高的茅草地上像开荒牛一样地苦干。

晚上回到茅屋,只想往床上一倒就睡,但是掀开被子一看,一条大蛇已经抢先盘在里边了。半夜台风袭来,无疑如空袭警报一般,全体公民从一所所茅屋里冲出来跑向农场仅有的两处砖房—仓库和厨房。君不见这里有多少茅屋为台风所破呵!这里的土壤明明只适宜发展畜牧业。可那个时候不搞以粮为纲是会犯错误的,种粮食亏损多少也不用担责任。

于是“光明”年年都要亏损几十万元到一百几十万元。工资最低时每人每月只有19.18元。职工们长叹一声:难忘的1918!当只强调划一不注意效益,只讲究高调门不负有责任的时候,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责任感便减弱了。这里的第二代人—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一个个流入了香港。这里驱车去港,只要两个多小时。如果每天直接运去鲜奶,那就很可以开创经济优势。“光明”的前景是否光明,一时似乎落在去港洽谈的14人肩上了。既然要大发展,就不能受英国那家牛奶冰厂公司的控制。

1979年3月,他们和香港豆品有限公司签订了扩大、改造牛奶和鲜奶出口的协议,然后决定从新西兰一次引进1200多头黑白花良种奶牛。1980年3月,新西兰牛乘坐外轮抵达广州黄埔港。这种牛在娘家是由狼狗在野外放养的,不用绳牵,不让人挨近,否则就撞你、踢你,像没人管教的野小子似的。港口码头上,“光明”组织来的一大片汽车和场里的“斗牛士”们,早已如临大敌,严阵以待。斗牛士们刚下到船舱,牛就狠狠地向他们喷气。

四五个人一组,一边和一头牛搏斗,一边体会着力大如牛这个形容词的真实分量。有的牛跳下船就在码头上疯跑。这边就得有十来个人去追捕它。人哇哇地喊着,牛也噢噢地叫着。可是牛听不懂中国话,人也听不懂牛的新西兰话。眼看追近了,牛火了,大叫几声掉过头来追赶逮它的人们。斗牛士们只得四下奔逃。但是,一头牛是用那么多外汇买来的,我们还指着这些“野小子”产奶赚外汇,指着它们和那个在香港鲜奶市场上力大如牛的牛奶冰厂公司较量呢。以前有劲使不上,现在是我们用力气的时候了。

继续追牛!对,用麻包套住这些“野小子”的头,再用粗绳子拖,跟捕象似的。好,一半人在前边拉,一半人在后边推,走,走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