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教育事业 > 教育综合 教育综合

扫码关注

贴近需求,破解难题,推进中小学教师 专业均衡优质化发展 —— 基于问题与需求的深圳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调研报告(四)

作者:熊冠恒 方小芳 贾维辰 李春云 来源:《深圳教育蓝皮书》(2016~2017年卷)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3-08-04 人已围观

(四)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仍有较大不足

调研中教师们流露最多的是目前我市各级继续教育机构提供的培训让他们很无奈,一方面为了学分不能不报课学习,另一方面去学习也纯粹是应付,难以有什么成效。如果我们把教师按照年龄分成三个阶段的话,可分为成长中的教师、成熟期教师和成熟期后的教师,三个阶段中教师对学习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成长中的教师的核心需求是教材处理、教学技能、技巧方法等,这些需求可主要通过教研活动、公开课、磨课赛课等形式来获得,而听课学习是很难管用的。但是,目前成长中的教师是选课学习的主力军,没有培训的针对性也就没有了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对于成熟期教师,他们需要的是教学经验提炼、教研评课、教育研究等技能或能力的获得,而这些教师多数已经评上高级,教研与科研能力培训则应成为他们主要的继续教育形式,而目前举办的又不多。对于成熟期后教师,一般都不参与选课学习,有上进心的部分教师往往通过各种各样高端发展机会或者自己的努力,成为名师,登上了新的高峰。可见,目前的教师继续教育在整体上表现出错位现象,缺乏有针对性的内容与实施方式。

(五)相对全市8万多专任教师,教科研的引领显得势单力薄

就目前深圳的情况讲,教研科研的力量都显得特别单薄。一是教科研人员偏少,市教科院编制90人,其中雇员编制10人,柔性编制18人,真正专业的教科研人员只有62个编制,与128万在校中小学生比起来少得可怜,远不如上海一个区的教科研人员多,所以很难担起引领和指导全市8万多中小学教师的重任。二是教科研人员不仅少还比较分散,市里主要集中在教科院,区里则有一摊子从小学至高中的教研员,就更难形成力量深入研究各类教育发展问题。三是教科研人员工作任务重,基本无暇进修学习,日常工作中组织的活动多,深入研究的少。

(六)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学校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主阵地,教学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也是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社会性职业,需要与环境磨合,与学生磨合,与教学内容磨合,更需要在工作中一边学习一边研究,一边实践一边生成,只有提供多次机会和多个平台,教师们才能借鉴、融合和发展自己的专业。调查中发现,专业发展较好的教师所在学校基本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让他们有机会外出培训学习、参加比赛与交流等。但是,也有一些学校校长不太支持教师调课外出参加这类活动,调查数据显示,认为中学的领导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非常不重视”和“比较不重视”的比例为11.03%,“一般”的占21.85%;小学的同一数据为7.73%和14.86%。就不重视的情况而言,中学的领导比小学的领导程度更深。

另外,也有些校长不太鼓励与学术交流相关的活动,比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课题主持人,开展研究不能算作工作量,且认为是与学校教学工作无关的私活。

(七)政策支撑和保障功能不足,执行过程有梗阻现象

就目前我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政策与机制保障而言,还存在几个问题:①政策传导存在盲区。教师发展政策信息的传导,易在基层“失灵”,比如有些学校不执行教师继续教育年度学时硬性规定,这“最后一公里”恰恰是传导机制梗阻部分。②制度设计缺乏系统性和职业性。比如,人事部门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公需科目,不是出于专业发展需要,而且是强制性要求教师学习。③自我发展内驱力不足。调查发现,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真正区别是:是否内心喜欢这份职业,是否愿意沉下心来做好这份工作,各种激励机制如果没有各个教师内心的悦纳,也很难持续、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