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朱清时:打破常规建设一流大学,助力深圳教育改革发展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29 人已围观



 
宿舍、图书馆、食堂,这些硬实力可以花钱买到。但扩招也需要更多的软实力支撑,也就是学校老师的水平、经验、精力,这是单靠花钱换不来的。
 
顶住压力,坚守办校理念
 
1991年,我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向我伸出了橄榄枝。
 
当时中科大的发展正陷入困境,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势,许多教授请而不来。中科大只有一名院士,对于中科大而言,多一名院士的加入,能为中科大增加士气,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为此,许多老师劝我去中科大,包括曾任中科大副校长的钱临照老先生。中科大是我的母校,如今中科大需要我,我怎能弃之不顾?考虑良久,我下定决心奔赴中科大。
 
1994年,我调至中科大。在学校的支持下,我建立化学实验室,并开创学校新的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因为成绩突出,1998年,我当选为中科大校长。
 
我当上校长没多久,国内高等教育界掀起大发展浪潮:一是并校,小的学校合并成大的学校;二是扩招,当时中国大学生的比例还太少,家长们愿意为孩子受高等教育掏腰包。扩招拉动中国教育的内需,这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路。中科大开始也扩招了一些,从1500人扩招到1800人。然后我们意识到,各个学校的分工不一样。我们中科大的使命就是培养国家尖端的科学技术人才。我们的任务是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水平,而不是学生的数量。
 
大学扩招以后,学生人数多了,老师的时间和精力、压力也就大了,老师们在不同校区来回奔波,作业、课堂辅导都多了,势必得拿出更多时间去应付。结果是老师坐下来看书想问题的时间就少了,科研水平就受影响。宿舍、图书馆、食堂,这些硬实力可以花钱买到。但扩招也需要更多的软实力支撑,也就是学校老师的水平、经验、精力,这是单靠花钱换不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坚持不大规模扩招的原因。直到现在,中科大本科招生数量依然保持着与当年相当的规模。
 
一封信开启了南科大创校之路
 
当上中科大校长后,我意识到一个问题:中科大在合肥,地缘优势缺乏,导致一流人才来学校任教的意愿不强。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中科大想在一线大城市建立高等研究院,吸引人才。北京、上海、深圳等这样的城市才是吸引人才的首选之地。
 
于是在1999年,我来到深圳,与深圳市有关领导商量,想建一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当时的市领导想得更大更远,想直接建一个一流高等院校,这就是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想法的萌芽。
 
2007年,深圳市政府开始正式筹建南方科技大学,希望能“参照香港科大建校的模式,一步到位地建成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们开创性地委托国际猎头公司在全球选聘校长。
 
2008年,我从中科大退休,深圳市想聘我当南科大创校校长。在考虑了半年后,我给他们写信说,要在深圳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建一个一流院校,必须少而精,不求数量求质量,并在信中提出几个要求:第一,教授要高待遇,真正的一流人才回国不能比国外差太多;第二,在初期创校的五年中,校长和党委书记由我一人担任;第三,要真正让教授群体来参与学校管理。深圳市相关领导同意了我的这些要求,并在当年7月下旬的一次市委常委会上形成了文件。2009年9月10日我正式被聘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