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朱清时:打破常规建设一流大学,助力深圳教育改革发展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29 人已围观



 
最后我们别无选择,决定创新办学模式,主张“先行先试,自主招生,自授学位,自颁文凭”。
 
筹建南科大困难重重
 
深圳想要一步到位建立一个高水平的高等院校,但在实际筹备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的困难。
 
第一个就是大学校名问题。当时,根据一份发布于1986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规定,任何高等院校建立,都要先从学院开始建。成为大学还有一些硬指标,比如在校生计划规模不少于5000人,图书不少于6万册等。学校名字也只能叫地方名,比如深圳某某学院。
 
我认为,建一流学校就像建房子,一开始地基就必须打好。就教育而言,一开始就要招聘到一流的教师队伍,然后通过他们参与学校管理,逐步引进后续人才,这样才能保证教师队伍的高水平。如果开始时的教师队伍水平不高,以后很难依靠他们去引进更高水平的人才来淘汰自己。所以一开始校名的高定位很重要。后来在上级的支持下,突破有关规章制度,批准我们的名称为南方科技大学。
 
第二个就是招生问题。南科大首批招生计划为50人。由于各方面不符合建校指标,迟迟未能取得正式建校的批准文件,也无法开展招生。为此,教育部建议,让南科大跟其他大学合作,以其他大学的名义先招生。我们先后找了几所大学都未果,等教育部批准招生可能又要等几年以后。最后我们别无选择,决定创新办学模式,主张“先行先试,自主招生,自授学位,自颁文凭”。
 
做这件事之前,我还写了封公开信。发出这个公开信的目的,实际上是我们在观察社会对此事的反应。那天我们开说明会的时候,光深圳就有1000多个家长跟学生参加。这说明社会、家长和学生们也都有这种改革的愿望,他们愿意来参与尝试。
 
为高教改革做一场实验
 
2010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学举办了首场招生咨询会。3个月后,44名由学校自主招收的学生到南科大报到。
 
这个举措当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正、反面的评价都有。反方认为我们南科大是让这些学生做教育改革探索的牺牲品。但我认为这些学生不是牺牲品,反而是得到天赐良机,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我认为,好的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按部就班地给你传授知识,而是跟着老师在实践中学习,这样学习能力会快速得到提升。系统知识其实不是最紧要的,能力培养起来了,需要什么知识,学生们都可以很快自学获得。标准化的大课过程很简单,但是学生们得不到好的教育。而南科大可以提供给这些学生最好的、不是简单的大课,而是师傅带徒弟式的互动实践教育。
 
在此之前,我们招聘了南科大第一批教授。因为南科大的知名度高加上高薪,网上报名的教师有1万多名,首批我们筛选出十几个,这批教授现在在很多领域都成了知名教授。10多个教师对应40多个学生,一个教师就带三四个学生,所以我又建立了书院制。让教师与学生住一起,教师住三楼,学生住二楼、四楼,一楼共用,教师和学生互动非常密切,学生们成长非常快。
 
有关部门对南科大的教改探索表示支持,但同时提出教育改革探索要遵循有关制度,南科大已经自主招生的44个孩子应参加高考。可最终,学生们自主选择,并没有出现在当年高考的考场。那些学生很多是从这件事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命运,在为自己的人生决定负责的过程中,他们成长更快,亦更成熟。教育最希望得到与众不同的学生,后来这些孩子申请国外一流名校时,受欢迎程度也超过他们自己的想象。
 
事实上,南科大改革探索的努力,得到了上级的支持,也为其争取到了应有的地位。就在公开信发表9天后,上级教育部门发文批准了南科大的筹建申请;2012年4月,教育部批准了南方科技大学正式成立,这让南方科技大学招收的第二届学生有了合法身份。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