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政治法律 > 党建 党建
根据地建设与农村包围城市-党的根据地建设与农村包围城市
作者:胡兴 来源:光明的力量——党建引领创新创业 责任编辑:manman 2024-10-22 人已围观
中国共产党从 1921 年成立到 1927 年期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党员人数从最初的 50 多人发展到 5.8 万人。1927 年大革命失败,党组织的力量遭受了巨大损失,同年进行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给予国民党反动派沉重打击,但最终因为敌我力量悬殊,以失败告终。毛泽东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任务,带领部队经过三湾改编,上了井冈山,开辟了我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的道路。
为什么要建立根据地?党有了根据地,就有了可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备基地。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的基础上,我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了中央苏区、湘鄂西、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左右江和滇黔桂边区游击、海陆丰和东江、琼崖、湘赣、闽东闽南闽中、通海如泰、湘鄂川黔、川陕、鄂豫陕等众多根据地。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极大地鼓舞了共产党人进行武装斗争的斗志,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在井冈山红旗的指引下,各地被打散了的革命力量又纷纷聚集起来,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各地的革命力量受到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启发,纷纷建立根据地。借鉴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经验,在建立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创新,极大丰富了根据地建设的理论与经验,革命力量在根据地不断扎根长大,不断发展壮大。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建立众多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山东、河南(豫西)、苏北、苏中、苏南、苏浙皖、淮北、淮南、皖江、浙东、鄂豫、湘鄂赣、东江、琼崖、陕甘宁,这些根据地的创建积蓄了大量的抗日力量,牵制了大量日本侵华兵力。抗日根据地的存在,打乱了敌人作战的前线与后方划分,形成了敌我双方多层复杂的包围与反包围军事态势,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为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解放战争中建立了东北根据地,发展了东北、华东、华中、西北等广大解放区。这些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建立与发展,逐步扩大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对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上述不同时期根据地建设的做法总体上遵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原则,都建立在广大农村、敌后、偏远地区、山区、敌人势力薄弱地区,从而大大增强这些根据地的存活能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党是没有经验可循的,党的做法是先行先试,先试点、后总结、再推广,实际上是依靠新时期的根据地建立和农村包围城市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同样没有经验可循。小平同志的指导思想是:胆子可以再大一点,步子可以再快一点,在深圳、厦门等几个地方成立经济特区搞试点,取得成功做法后再推广到全国。这些经济特区其实就是根据地,是新阶段的农村包围城市,深圳就是新时期的井冈山。
那到底什么是根据地呢?根据地是赖以存在的基地、基础。根据地有哪些作用?根据地可以摸清事物发展规律,积累成功经验与理论,积累生存资源,建立样板,培养干部与人才,积累组织士气与信心,坚定理想信念,可以成为尝试新生事物的试验田,可以帮助组织先生存下来。
农村包围城市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包含避实击虚、保存有生力量、以面制点、战略转移和地缘经济等战略意义。
建设根据地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与战略不仅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既体现了党的智慧,又是一种务实做法,更是最好的试错、创新与竞争的办法,对今天经济建设、经营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