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古代史事 古代史事
紫禁城里的“孤家寡人”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09-14 人已围观
在心机深沉的清雍正皇帝看来,没有实权的内阁仍碍手碍脚,正一品的大学士地位过于崇高,对皇权仍有潜在威胁。1730年,他借用兵西北之机断然废除内阁,新设军机处取而代之。
军机处,由三品以上官员入值为军机大臣,随侍皇帝左右,草拟文件,传达旨意。明朝的内阁至少是皇帝的“参谋部”,清朝军机处则完完全全就是皇帝的“秘书处”了:明朝内阁尚有“票拟”权力,清朝的军机处只是皇帝旨意的记录者和传声筒;内阁大学士都是专职官员,也无固定员额和任期,有积累声望、势力的可能性,明朝中后期就先后冒出数位权倾一时,让皇帝必须依赖又有所忌惮的内阁首辅,而清朝军机大臣完全没有这种可能性,因为他们都属兼职人员,进出军机处全凭生杀予夺的皇帝的一句话。
军机处取代内阁,标志着清朝的皇权专制极大加强。
据《清会典》:“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其他朝仪亦如之。”也就是说,朝会时大臣必须给皇帝施三跪九叩之礼。这个制度的推行与军机处的设立彼此呼应、相互配套:后者负责强化皇权,前者旨在神化皇权。
除此之外,跪叩还根据场景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叫“磕响头”,就是大臣被皇帝召见、谢恩或其他重要事项时,须摘下顶戴花翎,额头叩地,叩头声必须让皇帝听到。由于匍匐在地的大臣很难判断皇帝有没有听到自己的叩头声,往往只能往死里磕。第二种叫“拜折”,就是大臣写好上奏给皇帝的奏折以后,要对着奏折三跪九叩,才能放进报匣、呈送皇帝。第三种叫“跪奏”,奏对或商议朝政时,大臣必须全程跪着。
“磕响头”和“拜折”比较好应付,因为跪的时间都不长。但“跪奏”就比较麻烦,有时候奏对之事特别复杂,又或者皇帝临朝时心情特别好,就会导致奏对时间过长,很考验奏事官员的身体素质。
据说,有一次,乾隆皇帝把时年73岁的刘于义召至养心殿。年老体弱的刘于义跪得太久了,站起身时,脚下踩住了自己的官袍,重重地摔在地上,当下人事不省,很快就去世了。
打那以后,大臣们形成了“多磕头,少说话”的默契。皇帝问话时,都尽可能地简短回答,能少说就少说,能不说就不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奏对。
就在元、明时期中华文明因封建专制统治而衰颓之际,欧亚大陆的西岸欧洲,却浮现出了文艺复兴的束束星辰,召唤着西方近代文明的曙光。
顺流逆流,一进一退。三大发明在宋朝取得的划时代的突破性进展,最终成就的是欧洲人跨洋而来,迫使中国签下城下之盟的坚船利炮。
如此令人掩卷浩叹的史书,的确不是“柔日”能读的。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