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古代史事 古代史事

扫码关注

汪柏受贿徇私之辩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09-14 人已围观

有明一代的早、中期严格实施海禁政策,禁绝海上民间贸易。但是,专供皇族享受的生意不能停,又不愿放下架子和人家痛痛快快地做买卖,于是畸形的商业活动和皇家礼仪捆绑,只讲政治面子不谈收益里子的朝贡贸易体系出笼了,即“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永乐皇帝朱棣为了证明自己的皇权正统性,锐意沟通域外国家,导演了“郑和下西洋”,海外诸国“附随宝舟赴京朝贡”,让大明王朝二十余年间消耗了600万两国库银两。1433年,不堪重负的明宣宗下令停止大明宝船出洋,销毁宝船设计图纸,并缩短贡使在华停留时间,降低来华朝贡使团的接待规格。朝贡贸易随之萧条,日趋衰落。到明正统年间,仍然与明朝有朝贡贸易关系的外邦只剩下七个,不及全盛时期明永乐年间的四分之一。
 
然而,偌大的中国,民间贸易可禁但不会绝。东南沿海的民众为生计所迫,呼啸于山海之间,忽而为海盗,忽而成走私团伙,让明军疲于奔命。打仗就是打钱,明廷因此耗费巨靡。
 
正德年间,远道而来的葡萄牙人又带来了新的难题:葡萄牙人想加入朝贡贸易体系;明王朝囿于固有的上国思维坚拒不纳,在东南沿海还发生了数次大规模海战。不过,葡萄牙人想和中国做生意的心思一直不灭,流连在东南沿海。经过多年拉锯,到正德后期、嘉靖前期,控制了印度洋沿岸和马六甲的葡萄牙人,事实上已经控制了西洋货源,也已经事实上和中国人做起了生意。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就说,正德时番舶“或湾泊新会、奇谭、香山、浪白、濠镜、十字门,或东莞、鸡栖、屯门、虎头门等处”,几乎遍布珠江口两岸,势成燎原,其中的“濠镜”就是澳门。
 
明朝政府中的一些开明、务实分子,特别是身处中外关系最前线的广东地方官员也慢慢明白了:这群船坚炮利的“佛郎机”,是自由贸易的狂热分子,你越禁他、打他,只会让更多原本只是想贸易获利的合法商人变成海盗、走私犯,与倭患、流寇合流,成为大明海疆的永久祸患。
 
葡萄牙人来华贸易势不可当,但明廷却面临两难:给葡萄牙人正式开放官方贸易吧,放不下大国面子、跨不过“祖训”那道坎;放任自流不与之打交道吧,不利于海防,也抽不到税金,丰厚的贸易红利白白流进了民间的口袋。
 
让人没想到的是,当朝嘉靖皇帝孜孜以求的一道“神药”,竟然成了破解这个两难之局的“药引”。
 
嘉靖皇帝数十年如一日沉迷于修仙炼丹,这款丹药的关键成分之一是唐宋两代流入中国的龙涎香。龙涎香是抹香鲸肠胃的病态分泌物,大多进自阿拉伯地区和印度。葡萄牙人控制印度洋、盘踞马六甲,掐断了这些地区的朝贡路线,导致龙涎香的进口断绝。1540年前后,宫中所藏耗尽,嘉靖皇帝派宫人秘访求购,居然十多年一无所获。1551年夏天,他只得公开下诏“分道遣人购龙涎香,无得枉道延扰”。但好几年过去了,皇帝依然没有看到龙涎香的影子,炼丹大业停滞不前。1556年时,皇帝大动肝火,《明世宗实录》记载“上谕户部:‘龙涎香十余年不进,臣下欺怠甚矣……户部覆请差官驰至福建、广东,会同原委官于沿海番舶可通之地多方寻访,勿惜高价。委官并三司掌印官各住俸待罪,俟获真香方许开支入。’上姑令记诸臣罪,克期访买,再迟重治”。
 
奇迹发生了:此前十余年遍寻不获,皇帝颁下严诏、发雷霆之怒后仅三个月后,“广东布政使进龙涎香十七两”。
 
这十七两龙涎香来之不易,是广东官员们集体商议后,以每斤白银一千二百两,“勿惜高价”从葡萄牙人手中求购而来,其中的一两三钱居然来自广州监狱里的一名葡萄牙人囚犯。显然,嘉靖皇帝的心头之好,尽在葡人手中。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上一篇:澳门咏叹调

下一篇:文明升降机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