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古代史事 古代史事

扫码关注

秦汉大移民

作者:周保民 来源:《千年古郡:南头古城》 责任编辑:kysia 2022-01-05 人已围观

今天,部分学者将“移民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 理念加以论述。也有人将深圳这座城市充满活力的原因归功于“移民”。事实上,深圳地区早在秦始皇统 一岭南之初,就开始迎来规模庞大的移民潮。

▲公元前203年南越国疆域图


在秦始皇“南征百越”之前,现深圳地区从属于 “缚娄”这个准奴隶制王国的由多个南越族组成的部 落。“缚娄”即今博罗,这一地名的演变为:从“缚 娄”到“傅罗”,再由“傅罗”到“博罗”。秦始皇 用了九年的时间征战岭南,而“缚娄”部落正是参与 抵御秦军入侵战斗的主力军之一。

据史料记载,在秦始皇发动统一岭南战争的前 后,先后对岭南实施了五次大规模、有组织的移民。

秦将王翦平定扬越地区后,秦始皇即派尉屠睢率领 50 万大军进军岭南,在打败了今广东西部及广西境内的西瓯越人后不久,尉屠 睢被杀,而余部并没有北 撤,成为史书有载的最早 的一批大规模留在岭南生 活的北方人。

据《 汉 书 》 记 载, 尉屠睢兵败后,秦始皇又 派赵佗统兵过五岭进攻百 越,但具体时间、人数及 结果不详。

关 于 这 段 历 史, 现 藏于南山博物馆的“韩阳 戈”无疑是最好的佐证。

▲韩阳戈正面                                                          ▲韩阳戈正面铭文描摹图

戈是勾兵,起源于生 产工具石镰,格斗中可勾、 可劈,是进攻性兵器。

“韩阳戈”所刻的 21 字篆书铭文引起了相关专 家的高度关注。


▲韩阳戈背面                                                         ▲韩阳戈背面铭文描摹图

正 面 胡 铭:“ 七 年, 令韩阳,雍氏右库工师备所,冶集事。”

正面内铭:“雍氏。”

背面内铭:“崤山。析。”从字迹上看,此三字为 后刻。

这支戈的流传经历大约为:于韩桓惠王七年铸 造,初归“雍氏”驻军使用。后来,此戈随戍守军到 崤山多年,被加刻了潦草的“崤山”二字。三川之 役、秦灭韩时,戈为秦人所获。秦人携戈驻守在析期 间,又加刻了粗厚的秦篆“析”字。根据对此戈的铸 造地点和使用年代,以及出土地点考证,应该是在秦 始皇统一岭南时由秦兵带入广东的。

从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上讲,现藏于南山博物馆 的“韩阳戈”的重要性不亚于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越 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朝廷平定岭南,并 设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三郡,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 次划分行政区,其中今广东省大部分地区都属南海 郡。同时,秦始皇“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 杂处”(《资治通鉴》卷七)。在当时,移民主要是军 队军人及其服役人员,尤其以囚犯罪犯居多。随着 50 万移民的到来,移民文化逐渐丰富,逐渐产生文化相互学习、融合现象。移民对迁入地文化的快速发展起 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元前 213 年,秦朝廷又流放了一批徇私舞弊、 制造冤假错案的执法官吏至岭南,但人数不详。

秦末,南海郡尉赵佗针对前几批移民以男性为 主,专门派使者向秦朝廷索要 30000 名没有丈夫的女 人。

秦始皇打了个对折,给了他 15000 个未嫁之女。 秦代先后五批移民,形成了岭南历史上第一次 移民大潮,他们除了带来北方血统之外,也带来了他 们的语言、文字、技术、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至 此,岭南地区迅速发展。

秦子婴元年(前 207)冬,刘邦攻占咸阳,子婴跪 捧“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玉玺于咸阳道左,标志着一个朝代的结束。

此时,南海郡尉赵佗“混水摸鱼”,先是发兵封 锁南下的通道,接着更换掌管兵马的军官。秦朝灭亡 后,赵佗迅速发兵攻占了桂林郡和象郡,然后自封为 “南越武王”。赵佗建立新政权后,奉行“以越俗笼 络越人”的治国新政。其主要表现为:尽可能多地吸 收“百越”人参加政权。南越国丞吕嘉不仅自己是越 人,其宗族在南越国做官的有 70 多人。左将黄同以及后来归附汉朝的郑严、田甲、何遗、毕取等将领都 是越人。赵佗在吞并象郡之后,仍任用当地的骆越族 上层人士去统治骆越人。同时,刻意地遵从、复兴 “百越”文化,常常“弃冠带”、着越装,接见汉朝 使者陆贾时,也一副南越人的打扮,并解释这身打扮 是因为在蛮夷中生活惯了而忘却中原老家的礼仪。回 书汉文帝时也自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

从主观上来讲,赵佗的治政方略是为自己的统治 服务的。对内减少民族间的矛盾,尽可能消除对抗、 摩擦和反抗;对外努力摆脱汉室的文化统治。客观上 有效地保护了“百越”自身的民俗与文化,并使之得 以传承。当然,汉王室不可能因为赵佗而让岭南的疆 土独立于大汉的版图之外。

西汉元鼎五年(前 112),汉武帝以充军的罪人 及江淮以南楼船水师 20 万人,从西、北两个方向向 番禺挺进。当时,现今深圳的大部分地区属于番禺县 地,而东部、北部一小部分及龙岗区大部分地区属于 博罗县。

“南方楼船卒二十余万人”(《史记・平准书》), 挺进番禺标志着统一南越国的战役正式打响,与秦朝 廷发兵岭南而形成移民的客观事实相类似,汉朝廷发兵平定岭南在客观上形成了由中原向岭南发起的第二 次大移民。所不同的是,除了这 20 余万“南方楼船 卒”外,第二次移民大潮中的几批次迁移原因和人数 多寡各不相同。

西汉时期,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失败者被 迫迁出京畿,其中被迁往岭南者有之。哀帝时关内侯 张由、平帝时中山王的后人卫氏,都被迫迁徙至岭 南。这些人形成了流向岭南的秦汉移民潮中的第二批移民。

王莽乱国,中原士民为避乱而迁徙至岭南,形成 第三批移民。

东汉初年,许多来自中原的官兵奉命留守岭南, 落籍于此而形成第四批移民。

关于秦汉年间发生的大移民对现今深圳地区的 直接影响,现存的历史文献尚未有明确的记载。但毫 无疑问,相对封闭、自成体系的“百越”文化,在与 中原文化相互排挤、抗争进而相互影响与融汇的过程 中,得以丰富与发展。南山红花园汉代墓葬的考古发 现是一个最好的注释。

1981 年 9 月 10 日,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与 深圳市文化局为配合基建工程,在南头古城东南约200 米处的红花园新村工地共发掘 18 座西汉至南朝时 期的古墓葬,其中西汉墓一座,东汉墓九座,东晋墓 六座,南朝墓二座。


▲南山红花园东汉砖室墓4号墓室结构图

两汉墓葬虽然在广州发现近千座,但在深港地区 除 1955 年香港发现一座东汉砖室墓外,红花园成批汉 墓的发现尚属首次。而这些汉墓的结构形制以及随葬 品的种类、造型及组合均与中原地区基本一致。

此外,在出土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于 M3 号 墓出土的一方刻有“九乘”口诀的乘法口诀砖。砖 呈长方形,规格为 37 厘米 ×17 厘米 ×4 厘米。色青 灰、质地坚硬,局部表面烘烧成玻璃状釉层,两面均模印菱形网格纹,其中一面右侧 1/3 处的砖面,抹去纹饰,改刻 九乘口诀,分两行竖刻。左行文 “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七九六 十三六九五十四五九四十五”; 右行文“十七二九十八四九三十 六”。句与句之间连写无空格; 字迹清晰但不工整;“八九七十 二”的“七”有笔误,右行文未 依顺序排列。据此,该口诀应为 制砖工人在砖坯未干时所刻的。

 
▲乘法口诀铭文砖(长 37 厘米、宽 17 厘米、厚 4 厘米)及拓片

记有汉代乘法口诀的文物 在汉墓中出土尚属首次,但据已 有的报告,湖南里耶九九表秦简 是目前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乘法 口诀实物,敦煌、居延等处曾有 九九残口诀文物发现。根据相关 文献及出土文物,古之乘法口诀 起于“九九”而终于“二二”, 至宋则演变为“一一”为始,讫 于“九九”。红花园汉墓发现出自砖匠之手的九九之术,说明这种重要的科学文化知 识当时在深港已得到普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一时 期,深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中原已完全接 轨。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秦汉大移民对深港地区发展的 重要影响。


很赞哦! ( )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童禽起兵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