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古代史事 古代史事
海上丝绸之路
作者:周保民 来源:《千年古郡:南头古城》 责任编辑:Kysia 2022-12-14 人已围观
唐屯门镇图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航线,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繁荣于大唐,至宋元达到鼎盛。
最早详细记载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是《汉书・地理志》。汉武帝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途经今越南、泰国、缅甸等国,远航至印度的黄支国,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物产;然后,从今斯里兰卡经新加坡返航。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南海起航线。
据考,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为徐闻古港,而自3 世纪30 年代起,广州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其中的转变不能不提及孙权。
汉末三国,海上丝绸之路正处于承前启后的发展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孙权雄踞江东,主张“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竭力发展经济,开创造船业,训练水师,以水军立国,并派遣航海使者开发疆土,与外通好。
船舶是航海的必备条件与主要工具。汉代国家主要造船地在长江下游苏州、无锡、安庆等地,所造船舶也多为平底内河船。为满足航海需要,孙吴将造船中心移至南海郡番禺县(今广州)、建安郡侯官(今福建闽侯)等港口,所造之船,主要为军舰,其次为商船,数量多,船体大,龙骨结构。最大战舰可载3000 名士兵,有上下五层,雕镂彩画,非常壮丽,而且续航能力强。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能载马80 匹的海船都称为小船。航行在南海上的商船,其“大者长二十余丈,高出水二三丈,望之如楼阁,载六七百人,物出万斛”。孙吴武装船队出海百余艘,随行将士万余人,北上辽东、高丽,南下夷州(今中国台湾)以及东南亚越南、柬埔寨等国家与地区。东吴被灭时,尚存战舰、商船等5000 多艘。
唐、宋、元时期广州对外海上交通路线图
1955 年,广州出土了东吴陶制船模,船模从船首到船尾有八根横梁,横梁间有八副船板,它们把船体分为九个十分严密的分舱。船航行时,即使有一两个船舱受到破坏进水也不会流入其他分舱中,可赢得时间来抽水、堵漏、修理,并不影响船的航行。
毫无疑问,孙吴发达的造船业为推动远海航行、促进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时期。这一时期,广州已成为计算海程的起点。经由广州港口来中国经商的国家和地区达15 个之多。广州成为当时商贾及朝廷命官发财致富之地,有“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钱”之说。
历隋、唐、宋数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已发展到空前繁荣的阶段。官方坚持开放政策,在积极经营对外贸易的同时,允许私人出海贸易。大力鼓励外国商人来中国进行贸易,并在广州设立了市舶使专管外贸事务。当时,中国与南洋和波斯地区有六条定期航线,这些航线的起始港都集中在广州,其中最著名的一条航线叫“广州通海夷道”:由广州起航,越南海、印度洋、波斯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长共14000 多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广州因此成为当时闻名于世界的中国对外贸易第一港。面对“大舶参天”“万舶争先”的壮丽景象,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写下了这样的感叹:“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地位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在海上丝绸之路2000 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即使是明清海禁时期,广州也长时期处于“一口通商”的局面。
由于进出广州贸易的大型船只必须绕行大屿山,经屯门岛、南头等地才能进入珠江,因此,今深圳南山成为自古广州海外交通的必经之地,是粤海交通的重要门户。
地处广东海上交通的门户—粤海门,原为粤海门村,现为深圳大学校址
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有这样的记述:“三佛齐者,诸国海道往来之要冲也。三佛齐之来也,正北行舟,历上、下竺与交洋,乃至中国之境。其欲至广者,入自屯门,欲至泉州者,入自甲子门。”“粤海门”由此而得名。南山脚下的赤湾,因三面环山,一面向海,近海水深而且淡水充足,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广州外港”之称。《新安县志》对这个珠江河口天然港湾有这样的描述:“舟船成市,车骑如流。”
很赞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