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史事典籍
-
1960—1975年,青春往事:深圳的知青岁月
近现代史事1963年9月4日清晨,广州还没从酣睡中醒来,大沙头码头已经灯火通明,锣鼓喧天。100多名中学应届毕业生背着鼓鼓的行囊登上轮船,与岸上的家人、同学挥手告别。这些学生从广州坐船到虎门上岸,然后再坐几个小时的汽车,最后来到深圳西北角的光明农场。他们从此有了新身份:知青。
2023-01-09
阅读更多 -
1931—1978年,“蚝”情万丈:舌尖上的深圳美食
近现代史事深圳今天几乎没有多少珍珠养殖产业,天然珍珠更是难寻踪迹。然而明代以前,深圳以拥有丰富天然珍珠资源著称,一度还是皇家采珠基地。古代人不会人工养殖珍珠,且天然珍珠产量十分稀少,一颗极品“南珠”可以卖到六七百万两银子。
2023-01-09
阅读更多 -
1959—1978年,深圳水库:东江之水越山来
近现代史事梧桐山环绕的这片谷地,过去有一个村庄叫黎围村。深圳河的主要支流沙湾河从村西蜿蜒流过,两岸绿树成荫,麻石铺设的石板桥点缀其间,古朴中透出田园生活的烟火气息。
2023-01-09
阅读更多 -
“战地”招展的党旗:深圳的抗疫故事
近现代史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作为人口逾 2200万的超大城市,深圳经受住了考验。
2023-01-09
阅读更多 -
深圳的扶贫故事:湖南西部花垣县
近现代史事深圳把“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一笔一画写在了辽阔的祖国大地上。迢迢边关与皑皑雪原,孤寂山寨与清幽海滨,都因沐浴深圳带去的春风而生气勃勃,步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2023-01-09
阅读更多 -
深圳的扶贫故事:新疆与西藏
近现代史事雪域高原上春风猎猎,暖意融融。在陈加顺、刘珍春和范艳坤等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人才的汗水浇灌下,察隅县已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正带着深圳的温度,昂首阔步奔向鲜花簇拥的明天……
2023-01-09
阅读更多 -
1949年,红旗漫卷:深圳大转折
近现代史事深圳民乐戏院,今天很少人会知道它的存在。然而在1949年之前,它是深圳墟的标志性建筑、文化生活的中心,还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2023-01-08
阅读更多 -
1938—1945年,至暗时刻:日军侵占深圳的七年
近现代史事“沙头角孤军”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一直坚守阵地。在极端艰险的环境下,他们还曾采用游击战术,夜袭驻横岗的日军。终因寡不敌众,900名“沙头角孤军”被迫退入香港新界。港英当局解除了他们的武装,先后软禁在九龙马头涌难民营和亚皆老街“孤军营”,又称“香港中国孤军”或“香港孤军”。
2023-01-06
阅读更多 -
1949—1979年,深圳火车站:说尽百年闲废兴
近现代史事对许多人来说,悬在罗湖火车站大楼顶部、由邓小平手书的“深圳”二字,是人们对深圳的第一印象。坐着列车南下,深圳是目的地也是最后一站,很多人的深圳记忆也是从罗湖火车站开始的。
2023-01-06
阅读更多 -
1949—1979年,罗湖桥:留下太多足迹
近现代史事在很长时间里,罗湖桥也代表许多外国人对中国内地的第一印象,他们踏入中国内地的第一步就是罗湖桥。很少有人知道,最早的罗湖桥还与詹天佑的名字连在一起。罗湖桥位置独特,是中国内地与香港边界上的主要通道。史载明朝永乐年间,如今罗湖桥所在的位置有一座石板桥。
2023-01-06
阅读更多 -
1910—1950年,九广铁路:穿越深圳大地
近现代史事到了20世纪,中国对铁路的认识才促成铁路的大发展。1905年,中国自主设计和修建的京张铁路在詹天佑领导下开工,标志一个新时代开始了;1906年,九广铁路九龙到深圳段开始兴建。
2023-01-06
阅读更多 -
1875—1970年,深圳墟:昔日繁华如烟云
近现代史事深圳河谷地是一块平坦而富饶的谷地,深圳河从中流过,四条支流在谷地附近与主河密集交汇,其中清水河从布吉流出与深圳河交汇,可以通行大型船只。历史上,有三条主要的道路经过这个谷地:元朗到惠州、南头城到沙头角以东、布吉到九龙。它们都在深圳墟交汇,这源于深圳墟独特的地理优势。
2023-01-06
阅读更多 -
1898—1960年,深圳河:弯弯小河向南流
近现代史事“罗溪水长鳜鱼肥,同客观潮坐石矶。作脍欲归谋斗酒,白衣人到已斜晖。”这是明代早期罗湖村袁渔隐作的诗,诗中水美鱼肥的罗溪,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深圳河。罗溪后被称为“清河”,清初又被称为“滘水”。从罗溪到清河,从滘水到深圳河,河名在变,人也在变。
2023-01-06
阅读更多 -
深圳设立经济特区
近现代史事因为强大的自我修正能力,中国共产党人上下同心,令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凤凰涅槃一般,化为了经济特区的排头兵。深圳这座因大鹏所城而得名的“鹏城”,从寂然昏睡中醒来,开始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征程……
2023-01-06
阅读更多 -
深圳建市
近现代史事一个全新的城市,仿佛一个落地的婴儿,青青涩涩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第一次常委会的与会者都没有想到,上位取代宝安的深圳,在不久的将来,会在一缕缕春风吹拂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像一颗闪闪升腾、光芒四射的巨星,成为与北京、上海、广州比肩的特大城市。
2023-01-06
阅读更多 -
“三来一补”——段云与深圳
近现代史事段云整理出了一份《港澳经济考察报告》,提出了几条改革建议:一、来料加工、来样定货、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二、提出扩大驻港澳贸易机构的作用;三、金融改革,银行要扩大存放款业务;四、在港澳兴办工厂;五、建立远洋船队和集装箱码头;六、发展旅游。
2023-01-05
阅读更多 -
1898—1950年,历史的拐弯处:沙头角墟到中英街
近现代史事和任何一条中国街道都不相同,中英街不只是几十家商铺组成的街道,而且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分界线。20世纪中叶以后,世界上出现了四条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著名的分界线——柏林墙、三八线、贤良桥,还有中英街。
2023-01-05
阅读更多 -
深圳的全面深化改革与前海创新试验
典籍著作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新号角。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这五年,深圳牢记使命,高举改革大旗,全面深化改革脉络清晰。从深化机构改革,到商事登记的多证合一……一项项改革接续启动,社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深圳的全面深化改革与前海创新试验》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详细回望了深圳这五年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和成效,下篇介绍深圳拥有战略意义的区域
2023-01-05
阅读更多 -
路线纠正后的改革
近现代史事方苞咧着嘴笑个不停,似乎见到宝安已铺开了一条洒满阳光与鲜花的坦途:粮食满仓,鱼虾满围,村民安居,外流绝迹,商品繁多,厂房林立……
2023-01-05
阅读更多 -
逃港
近现代史事1957 年 6 月至 9 月,对县委第一书记王志而言,可谓是一段焦头烂额的日子。桌上的电话铃急促一响,他心里便猛地“咯噔”一下:又有人外逃了?
2023-01-05
阅读更多 -
1890—1940年,深圳,生活日常
近现代史事清末民初,这一地区大约已经居住有30万民众,西北部多数是说粤语的广府人,东部的居民多是客家人。清朝于1662年派兵到此地,并命令乡民留辫,激起当地人的反抗,一些顽固者流亡海上成为海盗。此地形成本地人和客家人各占半壁江山的格局,民间也积聚了大量财富。
2023-01-05
阅读更多 -
流到香江的水:建设深圳水库向香港输水
近现代史事水库即将在宝安境内修筑,却并非主要为着造福本县,而是为了供水给深圳河对岸的香港。甘甜的清水,源源不断流向深圳河对岸。香港同胞的焦渴问题,因宝安的无私与慷慨得以解决。同饮一江水,让淌着相同血脉的香港与宝安贴得更紧了……
2023-01-05
阅读更多 -
宝安与香港六十年代的的小额贸易
近现代史事李富林眼前总浮现出老百姓在小额贸易中欢快的笑容,他挺直了腰杆,目光里满是坚毅和欣慰……
2023-01-05
阅读更多 -
人民公社化
近现代史事灾难刚刚过去,与会代表们的心情也都有些沉重。但县委提出未来七年的战略规划,打算将宝安发展为商品粮食基地,建设好渔港,繁荣山区经济,建立三肥基地和建设深圳游览区时,每个人的心里又都热乎起来。他们想起了毛泽东的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023-01-05
阅读更多 -
1847—1930年,西风东游:洋人在深圳的“朋友圈”
近现代史事郭士立为荷兰传道会派来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在学习中文方面极有天赋。在19世纪20年代,他已掌握中国官话、粤语、闽南语及汉字。1843年起,郭士立担任港英政府的中文秘书。1844年,郭士立创立在华传播福音的“福汉会”。在郭士立的影响下,欧美人士掀起来华热潮。1846年11月,韩山明和黎力基乘船一路向东,于1847年3月来到香港,投到郭士立门下学习中文。郭士立
2023-01-05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