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千年窑火高陂瓷
作者:黄启键 来源:《一滴敢报江海信》 责任编辑:Gangan 2023-10-23 人已围观
白玉城在哪里?
韩江上游,从三河坝往下30多公里处,水域特别开阔,两岸群山环抱,沿江地势平坦,这里便是高陂古镇。据考古研究,大埔境内早在商周时期便有陶器,宋末已有成规模的瓷器生产,从元初到明清,逐步发展为中国六大陶瓷产区之一。有大量史料可以证实,大埔生产的日用、工艺陶瓷,曾经通过韩江从汕头港流向东南亚和其他海外市场。因大埔瓷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质,其瓷器生产、贸易的集散商埠高陂镇,便拥有了“白玉城”的美誉。
走进高陂的陶艺产业园区,伸手可以触摸大埔陶瓷业的历史,更可感受到新时代的创新创业热潮。园区里,每家企业都会设置各有创意的产品展示大厅,从日常使用的盘、碗、杯、碟、壶等中西餐具和茶具,到造型别致、色彩亮丽的花瓶、瓷坛、挂盘、笔筒、鱼缸等工艺陈设瓷和仿古瓷,再到园林瓷、雕塑瓷以及家装建筑陶瓷,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有些展厅还通过迭代变化,展示产品推陈出新的过程。有些企业在展厅设置了沉浸式陶瓷制作体验场景,激发人在动手实践中获取对陶瓷工艺的感受、认知。
初识伟亮,是在他那疏落有致的用木工艺品布置的亮鑫源瓷器展厅。他圆形的脸庞上戴着一副黑框圆形眼镜,额际头顶修理得如他的脸一样光亮圆润。他如数家珍地介绍每一个陈列品,左手轻轻托起一个硕大的瓷碗,这碗洁白锃亮,碗沿绘着盛开的牡丹花和起舞的蝴蝶,栩栩如生的画面把瓷碗衬托得鲜活起来。据悉,“海碗”直径42厘米、高22厘米、厚度2毫米,重量仅1.6公斤,可装水15公斤。展厅里,有用作艺术陈设的薄胎瓷系列,还有专供出口的青花镶金属瓷坛、花瓶。工艺上又分釉上釉下青花、青瓷、平彩、漆彩、粉彩、色釉等等。瓷表的图案,不论是山水、人物、花草,还是飞禽走兽,都显得笔触细腻,集观赏性、装饰性于一体。至于民族纹饰、客家风情、欧美时尚等定制瓷器产品,就更令人目不暇接了。
谈起创业经历,“70后”的伟亮不讳言自己“学非所用”。他在暨南大学医学专班毕业后,曾从事药品贸易,后来觉得自己更有兴趣做具体而实在的实业,便在舅父的牵引下,2002年开始在深圳龙岗创办漆彩陶瓷厂,走上了陶瓷实业之路。2006年,他把工厂搬回大埔,依托家乡的瓷土资源和传统技术,不断在彩瓷工艺上寻求突破。
他用学医形成的近乎苛刻的专注和钻研精神,与陶瓷研究机构合作,组织粉彩陶瓷关键技术攻关,获得多项专利,其复合新材料工艺瓷获评高新技术产品。制瓷之事,必作于细。他说,这几年最大的收获不在于产品被市场认同,而是在大埔瓷区不断有新人涌现,形成创业梯队,传承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在大埔县从事新闻工作,曾不计其数地深入瓷区一线采访。高陂镇聚集了国营、乡镇集体和私营陶瓷企业,还有省级陶瓷研究所,拥有规模生产、科技研究和贸易的多重优势,成为大埔“陶瓷之乡”的“龙头”。光德镇的漳溪、澄坑、富岭等片区以生产青花类仿古瓷、工艺瓷见长。桃源、平原的日用、工艺瓷也不甘示弱,更有湖寮、洲瑞、三河、银江、大麻等区域,在陶瓷出口贸易的带动下,新瓷厂不断涌现,老瓷厂焕发生机。那个时期,春秋两季的“广交会”,用订单把遍布在山间的大小瓷厂与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系在一起。
大埔崇山峻岭间,拥有瓷石、高岭土、黏土、长石、石英等多种瓷土资源,不但储量极为丰富,而且杂质少,耐热度、坚硬度很高,具有生产釉下青花瓷等高档瓷器的特质。大埔被誉为“中国青花瓷之乡”,与其优质瓷土资源不无关系。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大埔制瓷技术还处于原始落后的状态。有些山间作坊靠水碓舂细瓷土,然后用人工对瓷土进行搅拌、过滤、沉淀、脱水、陈腐,形成坯料后用手工拉坯、修坯成型,经过施釉装饰后入窑烧成。进入20世纪80年代,大埔大举推进原料加工机械化进程,用机碓、破碎机、粉碎机、球磨、除铁器、真空练泥机等专业机械,降低了手作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道家五行生克理念中,火生土、土生金。还略含水分的瓷坯和釉料,进入窑体后,如何经过高温的“炼狱”,排出所有水分,两者熔融为一体,成为坚硬如铁、光洁如玉的瓷器,一直是陶瓷工匠们探索的核心课题。大埔制瓷历史传统中,大都是龙窑烧制。龙窑是沿倾斜山坡、从低往高砌筑而成,由窑头、窑室、窑床、窑门、窑顶以及窑窗投料孔、排烟孔等组成,长度在20米至45米之间。其燃料多为柴片、松毛枝、鲁萁和山草等。每次龙窑开烧前,窑主都要祭拜“窑伯公”,祈求多出正品。窑火点着后,为使火力贯通而均匀,窑工们要凭借经验,不分昼夜从窑窗观看火膛火焰颜色来判断窑内温度,“前面烤火,后背出水”,指挥燃料加减。熊熊窑火映着布满血丝的“火眼金睛”,窑工们仿佛能穿透厚重的匣钵窥见里面的瓷坯是否玻化成瓷。窑火要持续烧30多个小时方告转入保温状态。
韩江上游,从三河坝往下30多公里处,水域特别开阔,两岸群山环抱,沿江地势平坦,这里便是高陂古镇。据考古研究,大埔境内早在商周时期便有陶器,宋末已有成规模的瓷器生产,从元初到明清,逐步发展为中国六大陶瓷产区之一。有大量史料可以证实,大埔生产的日用、工艺陶瓷,曾经通过韩江从汕头港流向东南亚和其他海外市场。因大埔瓷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质,其瓷器生产、贸易的集散商埠高陂镇,便拥有了“白玉城”的美誉。
走进高陂的陶艺产业园区,伸手可以触摸大埔陶瓷业的历史,更可感受到新时代的创新创业热潮。园区里,每家企业都会设置各有创意的产品展示大厅,从日常使用的盘、碗、杯、碟、壶等中西餐具和茶具,到造型别致、色彩亮丽的花瓶、瓷坛、挂盘、笔筒、鱼缸等工艺陈设瓷和仿古瓷,再到园林瓷、雕塑瓷以及家装建筑陶瓷,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有些展厅还通过迭代变化,展示产品推陈出新的过程。有些企业在展厅设置了沉浸式陶瓷制作体验场景,激发人在动手实践中获取对陶瓷工艺的感受、认知。
初识伟亮,是在他那疏落有致的用木工艺品布置的亮鑫源瓷器展厅。他圆形的脸庞上戴着一副黑框圆形眼镜,额际头顶修理得如他的脸一样光亮圆润。他如数家珍地介绍每一个陈列品,左手轻轻托起一个硕大的瓷碗,这碗洁白锃亮,碗沿绘着盛开的牡丹花和起舞的蝴蝶,栩栩如生的画面把瓷碗衬托得鲜活起来。据悉,“海碗”直径42厘米、高22厘米、厚度2毫米,重量仅1.6公斤,可装水15公斤。展厅里,有用作艺术陈设的薄胎瓷系列,还有专供出口的青花镶金属瓷坛、花瓶。工艺上又分釉上釉下青花、青瓷、平彩、漆彩、粉彩、色釉等等。瓷表的图案,不论是山水、人物、花草,还是飞禽走兽,都显得笔触细腻,集观赏性、装饰性于一体。至于民族纹饰、客家风情、欧美时尚等定制瓷器产品,就更令人目不暇接了。
谈起创业经历,“70后”的伟亮不讳言自己“学非所用”。他在暨南大学医学专班毕业后,曾从事药品贸易,后来觉得自己更有兴趣做具体而实在的实业,便在舅父的牵引下,2002年开始在深圳龙岗创办漆彩陶瓷厂,走上了陶瓷实业之路。2006年,他把工厂搬回大埔,依托家乡的瓷土资源和传统技术,不断在彩瓷工艺上寻求突破。
他用学医形成的近乎苛刻的专注和钻研精神,与陶瓷研究机构合作,组织粉彩陶瓷关键技术攻关,获得多项专利,其复合新材料工艺瓷获评高新技术产品。制瓷之事,必作于细。他说,这几年最大的收获不在于产品被市场认同,而是在大埔瓷区不断有新人涌现,形成创业梯队,传承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在大埔县从事新闻工作,曾不计其数地深入瓷区一线采访。高陂镇聚集了国营、乡镇集体和私营陶瓷企业,还有省级陶瓷研究所,拥有规模生产、科技研究和贸易的多重优势,成为大埔“陶瓷之乡”的“龙头”。光德镇的漳溪、澄坑、富岭等片区以生产青花类仿古瓷、工艺瓷见长。桃源、平原的日用、工艺瓷也不甘示弱,更有湖寮、洲瑞、三河、银江、大麻等区域,在陶瓷出口贸易的带动下,新瓷厂不断涌现,老瓷厂焕发生机。那个时期,春秋两季的“广交会”,用订单把遍布在山间的大小瓷厂与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系在一起。
大埔崇山峻岭间,拥有瓷石、高岭土、黏土、长石、石英等多种瓷土资源,不但储量极为丰富,而且杂质少,耐热度、坚硬度很高,具有生产釉下青花瓷等高档瓷器的特质。大埔被誉为“中国青花瓷之乡”,与其优质瓷土资源不无关系。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大埔制瓷技术还处于原始落后的状态。有些山间作坊靠水碓舂细瓷土,然后用人工对瓷土进行搅拌、过滤、沉淀、脱水、陈腐,形成坯料后用手工拉坯、修坯成型,经过施釉装饰后入窑烧成。进入20世纪80年代,大埔大举推进原料加工机械化进程,用机碓、破碎机、粉碎机、球磨、除铁器、真空练泥机等专业机械,降低了手作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道家五行生克理念中,火生土、土生金。还略含水分的瓷坯和釉料,进入窑体后,如何经过高温的“炼狱”,排出所有水分,两者熔融为一体,成为坚硬如铁、光洁如玉的瓷器,一直是陶瓷工匠们探索的核心课题。大埔制瓷历史传统中,大都是龙窑烧制。龙窑是沿倾斜山坡、从低往高砌筑而成,由窑头、窑室、窑床、窑门、窑顶以及窑窗投料孔、排烟孔等组成,长度在20米至45米之间。其燃料多为柴片、松毛枝、鲁萁和山草等。每次龙窑开烧前,窑主都要祭拜“窑伯公”,祈求多出正品。窑火点着后,为使火力贯通而均匀,窑工们要凭借经验,不分昼夜从窑窗观看火膛火焰颜色来判断窑内温度,“前面烤火,后背出水”,指挥燃料加减。熊熊窑火映着布满血丝的“火眼金睛”,窑工们仿佛能穿透厚重的匣钵窥见里面的瓷坯是否玻化成瓷。窑火要持续烧30多个小时方告转入保温状态。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