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扫码关注

客家民俗:沙头角鱼灯舞

作者:杨宏海 来源:深圳(龙岗):滨海客家图文志 责任编辑:yezi 2023-04-26 人已围观

鱼灯舞是深圳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由盐田沙头角沙栏吓村吴氏族人首创。它流行于盐田沙头角及香港新界等地,经过三百多年的历史沿袭,流传至今,深受当地人与广大群众喜爱。

据著名客家研究学者刘丽川教授考证,吴氏先祖源于古代的渤海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北沧州、天津东南、山东东北一带,尔后迁到广东梅州的大埔县。据《吴氏族谱》记载,大约在清代康熙年间,吴氏族人由大埔迁到博罗,再迁入沙头角。起初,他们在山咀村以农耕为业,后来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吴氏族人从山咀村迁到沙栏吓村,就是现在的沙头角。吴氏族人是“迁海复界”被招垦的首批垦民。他们从客家原乡的大山里走向滨海,因地制宜,落地生根,从农耕转向捕鱼,在村内建起了天后宫,还创造了鱼灯舞这种独特的游艺习俗。

原来吴氏祖基地的广东大埔县流行鲤鱼灯舞,沙头角吴氏来到迁居地之后,把自己原乡的鲤鱼灯舞引用过来,打造出面向海洋的沙头角鱼灯舞。鱼灯用竹篾扎制,有20多种鱼类造型,均糊上纱纸并涂以颜料,鱼身长80—100厘米,可上下左右活动,鱼腹下端插一木棍,供舞者操纵表演。鱼腹内放置蜡烛,点燃时通体透亮,造型艳丽夺目。沙头角鱼灯舞的表演一般在晚上进行,场上置有4根白色空心柱,内点通明烛火,用以代表海底龙柱,四周则围以海蓝色幕布,寓示大海深处。表演时,20多位舞者高举各色鱼灯从幕布后出场,以矮步、俯身、曲背运行穿插,时而腾挪跳跃,时而盘旋翻滚,锣鼓铿锵起伏,曲调悦耳悠扬,演绎一个发生在海底世界的群鱼抗恶的故事。

和大埔鲤鱼灯舞不同,沙头角鱼灯舞分两种鱼。一种是单独一条的大鱼,名叫“黄.角”,类似鳌鱼,威风霸气;一种是“群鱼”,即海中各种小鱼。大埔鲤鱼灯舞主要表现金鲤鱼经过努力奋斗,跃过“龙门”从而获得幸福;沙头角鱼灯舞则表现海洋中大鱼吃小鱼这一弱肉强食的现象,反映鱼群团结起来反对霸凌、建立安宁的世界。大埔鲤鱼灯舞一般由女子表演,舞者翩翩起舞、柔美穿行;沙头角鱼灯舞则“全为壮年男子,舞者身穿中式襟服”,具有男子汉的粗犷雄浑,情节诙谐生动。

沙头角鱼灯舞表现出滨海客家人的生活智慧和想象力。2003年,沙头角镇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鱼灯舞之乡”。2008年,沙头角鱼灯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