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扫码关注

传统音乐:九嶷派古琴艺术

作者:许雨燕 邱文清 来源:深圳非遗·第一辑 责任编辑:manman 2024-09-12 人已围观

 
非遗名片

九嶷派古琴艺术源于北京,距今已有百余年,其得名取自创始人杨宗稷的自号“九嶷山人”。古琴的历史可追溯到尧舜时代,有 3000 余年。历代琴人在长期的艺术创造活动中,逐渐形成具有相同理念、相似风格和共同渊源的琴人群体。

杨宗稷(1863—1933),早年好琴,1901 年到北京定居后继续研习,融会贯通自成独特风格,创立九嶷琴社,九嶷派古琴艺术由此诞生于北京,并在历史发展中有序传承。

第二代传承人管平湖(1897—1967),在其努力下,九嶷派古琴艺术被发扬光大,其琴曲《流水》作为唯一的中国音乐代表入选“地球之音”唱片,1977 年乘美国“旅行者”号探测器到太空中寻找地外文明,至今仍在太空遨游。

第三代传承人王迪(1923—2005),编辑出版管平湖老师的众多古琴曲集和《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等著作,为九嶷派古琴艺术乃至整个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留下了珍贵琴学以及录音资料。
 

 
第四代传承人杨青(1951—),现居住在北京市朝阳区,多年来不遗余力地传播并发展九嶷派古琴艺术,在 2015 年成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嶷派古琴艺术北京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第五代传承人陈碧勇(1974—),青年古琴演奏家,广东河源人,现居深圳市宝安区,2001 年以来一直研习古琴艺术,于 2014 年初拜杨青先生为师,研习九嶷派古琴艺术,承得九嶷派精髓,一脉相传。2015年在深圳市成立九嶷琴社和深圳市九嶷古琴学会,5 年里培养了上千名优秀的古琴爱好者,整理《碣石调·幽兰》《神奇秘谱》等传世琴谱 159部,《流水》《广陵散》等琴曲 4227 首,指法大全 15627 个,古琴资料2727 条,曲意、歌词 2143 条,指法视频和古琴百科 79 个,并制定了2019—2023 年的保护计划。
 
项目特征

九嶷派古琴艺术,自创制之初,历代均有闻名于世的作品,如今延续至第五代传承人陈碧勇,其传承脉络清晰,开创了独特易学的记谱法,具有明确的琴学宗旨,鲜明的琴曲演奏风格(苍劲坚实,雄健潇洒,讲究吟猱),与其他琴派有着明显区别,在艺术历史、文化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价值。

(一)有明确的琴学琴艺宗旨
九嶷派创始人杨宗稷在其巨著《琴学丛书》中明确提出琴学琴艺的主流、正途不应“专属岩栖谷隐,高人羽客一流”,肯定现实中充满艺术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和鲜明思想感情的古琴音乐,明确反对将古琴神秘化,使琴学琴艺不脱离群众并能为民众服务,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发挥古琴艺术的社会价值,这是九嶷派明确的琴学琴艺法则的体现。

(二)开创了独特易学的记谱方法
九嶷派代表著作《琴学丛书》所录之琴曲,包括九嶷派创始人杨宗稷自制之琴曲,皆以杨氏自创之谱式刊印,首创“四行谱式”:记录音高的工尺谱行、记录节奏的记板行、弹奏的弦序行、减字谱行的四行谱,为后人进行此类重要文献的发掘做出了重大的启迪与准备。

(三)独特鲜明的琴曲艺术风格
九嶷派主张“盖无音节非乐,无吟猱非琴”并采用独特的记谱方法,吟猱指法转数详细分辨标明;所贵尤在定板别吟。九嶷派在琴曲的一些指法处理上与众不同,比如九嶷派的“猱”是左手在原音位得音后传统音乐向岳山方向先上后回到原音位,上虚下实,这造就了九嶷派独特鲜明的琴曲风格:运指苍劲坚实,注意板眼,极富韵律感,讲究吟猱节奏。

(四)有里程碑式的琴学大家及其鸿篇巨制
九嶷派创始人杨宗稷,被称为“民国古琴第一人”,是当时公认的琴学宗师,琴艺精湛,对古琴深有研究,著作颇丰。其弟子管平湖是一位在现代古琴界以至整个中国音乐界有重大影响的古琴大师,首先发掘并实际弹奏出古谱《广陵散》《碣石调·幽兰》《离骚》等著名古琴大曲并得到琴界一致认可,著有《古指法考》等著作。1977 年 8 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探测器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演奏的 7 分钟的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管平湖的嫡传弟子王迪参加编著《古琴曲集》《历代琴人传》《琴曲集成》《古指法考》,以及《音乐百科词典》琴人、琴曲、琴歌部分,并编辑出版《管平湖古琴曲集》和《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内收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九大琴派著名演奏家的珍贵录音资料,成为现今琴人们人手一套的“老八张”)和《弦歌雅韵》(琴歌谱总集),为九嶷派古琴艺术以至整个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留下了珍贵的琴学以及录音资料。
 

(五)传承脉络清晰
由清末创始人杨宗稷至今天的第五代传承人陈碧勇,其传承脉络均有清晰明确的事实、历史照片为依据,演奏手法、琴曲风格一脉相承。

(六)历史文化价值
古琴艺术是活的艺术,从创制之初,历代均有优秀的新作品或对原曲的再创作问世。传承有序,流派纷呈。因此,2003 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它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构成了汉民族音乐审美的核心。古琴的艺术哲学,早在 2000 多年前的汉代就被尊称为“琴道”。“道”的本义是道路、坦途,哲学上的“道”是通向真理最高境界的道路,是哲人们孜孜以求的用以说明世界本原、本体、规律的思想原理。此外,中国自古重文治,以“礼乐之邦”著称。而琴乐所追求的和谐,恰恰象征了文治的昌明,也体现着历代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同时,古琴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体现中国文人所雅备的素质情趣。在古代“琴棋书画”的文人四艺中,以琴为首,“琴道”者,反映的是以“和”为宗旨的人生修养。它是建立在文人文化传统上并深刻反映了文人的文化观念、哲学观念的传统艺术。

精编访谈

主持人:我们知道琴棋书画可以说是古代文人雅士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而传承了几千年的古琴艺术,到底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呢?
陈碧勇:首先我觉得古琴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能够代表东方传统文化中的典雅之美,里面有天、地、龙、凤,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我们称之为“天圆地方”。古琴也分阴、阳,是由木板复合在一起的,一床琴的面板材料多是杉木或桐木,底板材料多是梓木,胶合到一起,形成了阴阳。
主持人:那龙凤在哪里呢?
陈碧勇:琴的尾部叫龙龈,就像是龙的牙齿,琴的顶部叫凤舌,还有两个纳音孔,分别是“龙池”和“凤沼”,有着“龙凤呈祥”之寓意。我们中华民族的先贤喜欢把美好的事物都附加到一床琴的身上。
主持人:这真有意思。
陈碧勇:又比如古琴的琴弦,相传最初是“舜造五弦琴”,后来文王加一根弦,武王加一根弦,所以又称“文武七弦琴”。
 

 
主持人:东方文化离不开古琴,它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之前的几代传承人一直在北方,所以您在深圳有什么样的打算呢?
陈碧勇:让古琴在我们深圳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老百姓都能认识到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古琴之美,这是我最大的愿望。所以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 首先,我们要进校园,让我们的下一代能接触到古琴的美,目前我们进了宝安的几所学校,进行古琴文化的传播与展演。进社区是今年准备要做的,因为我们去年做了“琴颂山河”的艺术巡演,进了宝安区的 10 个街道,大家都很感兴趣,他们觉得我们应该再进到基层、社区里。2015 年,我们成立了深圳市九嶷古琴学会,这是一个学术性的组织,现在大概有200 个会员,我们经常在这个空间里面研讨九嶷派的传承历史和以后发展方向等问题。其次,我们有个宝安区古琴学会,这是个行业组织,我们准备在宝安各个街道都成立一个分会,然后把每个街道里的古琴爱好者都聚集到一起,让大家都能参与到古琴文化当中来,因为古琴的演奏者,包括古琴的老师都很多,但是唯独古琴的文化产业比较少,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我们打算通过它向全国、全世界传播古琴。我们准备通过几个步骤去做,第一,我们会举办传统的古琴音乐会;第二,我们今年会举行湾区古琴文化展,把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专家,请到我们美丽的深圳,聚集到一起,讨论一下我们未来的方向;第三,我们做古琴的文化产业园,让深圳、广东乃至全国、全世界的人都认识到深圳竟然有一帮人,以古琴文化为乐,去传播它。我们打算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成立古琴博物馆,把我们的古琴,通过数字化手段呈现在大众面前,里边有古琴的九大门派,有古琴的专业音乐厅,有古琴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和制作流程,这样可以让一个普通老百姓,即使他没见过古琴,到这里参观一个小时,也可以感受到老祖宗的伟大,甚至愿意让小孩也到这里边来看一下,这样我们就成功了。
 

 
主持人:这个太重要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设计和工程,如果真的能够实行,古琴文化在我们深圳乃至全中国都会绽放它的光彩。古琴高贵典雅,音韵悠扬,它不仅是中国古老器乐的精华,更是文人雅士寄情养性的生活追求。
 
 
传承活化

泱泱我华夏,巍巍礼乐邦。历代琴人用指尖与丝弦的灵动,为世人描绘千年的历史,为下一代讲述五音的故事。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这门高雅的艺术逐渐被束之高阁,九嶷派古琴艺术在宝安区经过五年的传播,也只有 1000 余名学生。为此,2015 年,第五代传承人陈碧勇在深圳市成立九嶷琴社和深圳市九嶷古琴学会,持续开展古琴教学及公益文化活动,培养上千名优秀的古琴爱好者,并致力于传世琴谱的整理,在古琴的古籍善本(曲集)的整理、近现代琴人的资料编撰汇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对深圳乃至全国古琴艺术的普及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期待未来的古琴,能在千变万化的时代里,再奏响春秋旋律的乐章。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