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改革开放综述 改革开放综述

扫码关注

深圳速度:国贸大厦建设

作者:张雄文 来源:《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06 人已围观


中建三局一公司随即着手竞标,竞争对手是 6家实力雄厚的公司。他们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公司首先上下一心,集中精力,拿下了 3层地下室的承包合同,限定工期为 90天。结果,他们仅用 87天便完成了。如此一来,建设单位甲方和其他竞争对手都对其刮目相看。随后,激烈角逐的主体工程投标竞争开始,中建三局一公司全力以赴,又一举夺标。

1983年 4月,张恩沛派副局长李传芳到深圳坐镇,担任总指挥,全权负责中建三局在深圳的业务,重点负责国贸大厦的建设。

李传芳披着一缕和暖的春风来到深圳,深感肩头责任重大:这项工程若干成了,将成为三局信誉和效益的金牌;干砸了,不仅自己将身败名裂,三局的队伍也会被灰溜溜地赶出深圳。

到任的第一天,李传芳来不及歇口气,马上召开中建三局一公司员工的动员大会。会上,她面容严肃,宣布了一条纪律:“我们来了 30多对夫妻,从今晚开始必须住单身宿舍。”话一说完,台下响起了笑声。大家知道,她的丈夫俞飞熊是项目总工程师,也在工地上。

李传芳似乎早就知道大家的反应,又加重语气,严肃地说:“我也不例外,全部实行军事化管理。”接着,她宣布:“除特殊情况外,都不准回家,也不准家属来队,国贸大厦建成那天,这条纪律才能作废!”刹那间,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当时,正是国庆 35周年前夕。李传芳和国贸大厦工地主任、施工指挥王毓刚等人讨论什么能代表特区的建设成就,以向国庆献礼。李传芳说,什么能代表“深圳速度”?就用国贸的建设速度来代表吧!

他们知道,多年前纽约建造的帝国大厦高达 102层,工期却只用了13个月,国贸大厦要争取超过这一速度。商议后,他们一致同意,以创高速、夺第一为目标,圆满完成大厦的建设任务。具体做法是三条:一是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施工工艺;二是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三是采取和经济工作紧密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

中建三局一公司借特区改革的东风,在工地实行新的管理制度,彻底打破“大锅饭”。以前在内地承建工程,公司和所有员工都无须承担经济责任,耽误工期不算一回事。承接了国贸大厦,公司向建设单位包干,负上了经济责任,于是从上到下,都不敢再怠慢了。

公司与建设方有明确的经济责任划分。承包 3层地下室时,提前一天完工,甲方将奖励 5万元,延迟一天,罚 5万元。公司最终提前完成任务,得了 15万元奖金,外加 5万元质量奖奖金。承接了主体工程后,公司与甲方每 5层签一个合同,提前完成一天,将奖励 8000元。

为了提高施工速度,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李传芳等负责人在公司内部也实行责任制。规定工人以班组为单位,向公司承包地所有施工人员,分楼层和工种定岗定位,签订经济合同,包干到班组。每个班组、每个工种和每个人,都在固定的岗位上干活。这些活,都制订出了严格的进度、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等方面的具体标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明确规定完成一层楼,奖金多少,多干者多拿,资金上不封顶。

如此一来,工人们干好干坏、干快干慢,直接关系到自己口袋的收入,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国贸大厦工地上,一时出现了你追我赶,甚至轻伤不肯下“火线”的场面。职工起初月平均收入为 180元,最高250元,最低 120元;到后来,月平均收入已达 250元,最高 400元,最低 180元;到最后滑模时,收入最高的职工,已拿到 600多元了。

中建三局过去在内地施工,因无用武之地,没有任何高层施工设备。

到特区后,负责人敏锐察觉出楼层向高空发展的趋势,于是利用特区对外开放的便利,引进了一批珍贵的先进设备,诸如从联邦德国进口了输送泵,从意大利引进了 200tm塔吊、搅拌站,从英国进口了 200米电梯,从日本引进了装载机……

这些内地闻所未闻的“先进武器”,很快便在国贸大厦工地发挥了用场。大厦在一层层向上生长,却再也不需要像过去那样搞“人海战术”,费时费力依靠人工往上送混凝土了。建一个标准层,光混凝土就需 500方,如果像过去靠人工用斗车往上推,每班 8小时,最多只能送上二三十方。而眼下,他们用上了从联邦德国引进的两台输送泵,只需要按一下开关,输送泵便能自动将混凝土从地面直接吸到高空浇注。输送泵的效率极高,每台一小时能输送 25方混凝土;每班加起来的效率便令人咂舌,一共可以送混凝土 400方。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